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4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301篇
林业   249篇
农学   350篇
基础科学   209篇
  378篇
综合类   1586篇
农作物   163篇
水产渔业   82篇
畜牧兽医   186篇
园艺   89篇
植物保护   151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144篇
  2021年   141篇
  2020年   129篇
  2019年   167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159篇
  2016年   162篇
  2015年   141篇
  2014年   191篇
  2013年   159篇
  2012年   237篇
  2011年   251篇
  2010年   188篇
  2009年   166篇
  2008年   147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不同小麦品种萌发期的耐盐性,为小麦萌发期耐盐性鉴定提供快速、准确的鉴定方法和理论依据。本研究以40个冬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与神经网络自组织映射(SOM)聚类分析法,研究盐胁迫对40个小麦品种萌发期各项形态指标的影响。主成分分析法结果表明,发芽势、发芽率、最长根长、第一片叶长及胚芽鞘长在PCA下载荷量最大;根据SOM聚类分析结果,‘德抗961’等4个小麦品种属于高度耐盐品种,‘济麦22’等14个小麦品种属于耐盐性品种,‘济麦20’等16个品种属于中等耐盐性品种,‘鲁麦21’等6个小麦品种属于盐敏感性品种。发芽势、发芽率、最长根长、第一片叶长、胚芽鞘长能够作为萌发期小麦耐盐性筛选的主要评价指标,并且结合主成分、SOM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小麦萌发期耐盐性鉴定更为科学、方便。  相似文献   
2.
樊慈 《中国食用菌》2020,(2):108-110
为了优化食用菌产业结构,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给出了调整优化食用菌产业结构、促进食用菌产业生态经济建设的一些措施;提出重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合理引导发展中小食用菌企业的思路。对食用菌产业优化和生态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用红松每个家系结实株数、结塔数、塔重、种重、种子长宽厚之和5个因子进行红松结实特性综合性状评定,基本上反映出了红松家系结实数量及质量指标。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陆环境污染聚类分区及林业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大陆29省(市、区)的土地资源、地形、水文、气候、生物、能源消耗、国民生产总值、人口密度和环境质量现状等资料,应用等级系统聚类分析法,将全国分为9个分区,其中:东北、黄土高原和四川为风沙、侵蚀、酸雨严重污染区;黄淮海平原和云贵高原为盐碱、酸雨重度污染区;东南部平原丘陵山区8省为侵蚀、盐碱、酸雨中度污染区;青藏高原、新疆和海南为高寒、干旱、风暴潮轻度污染区,并以此为根据,提出了相应的林业对策,从而为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和林业建设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提出了一种将功能概念与结构方案集成的图论方法。在设计对象的能量流有向图、邻接矩阵的基础上,通过矩阵变换导出结构设计十分重要的强连接零件集合以及集合的先后顺序,根据通过制定的规则完成结构方案设计,最后进行了实例验证。  相似文献   
6.
研究对象只限于散生于江西省山下及村落的30851株古树,不涉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中的古树。根据古树生长特征,分析其时间分布(古树级及树龄)、空间分布(设区市分布、县域分布),借助于动态聚类统计分析方法从不同方向进行数量分类,并对数量分类成果用判别分析进行检验。最后对各县域每km^2和每万人负荷古树数进行核算,用数据资抖说明县域保护古树的重要性,增强县域保护古树的责任感。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麦收期间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规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中尺度分析产品和卫星雷达资料,对新乡市2016年麦收期2次强对流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6月4日的强对流是由地面辐合线触发的;6月5日的强对流是地面冷空气触发的;上干冷下暖湿的垂直结构是产生强对流天气的有利条件;三体散射和悬垂结构预示有冰雹和雷雨大风;中尺度辐合线、辐合区、逆风区的出现和维持是产生局地强降水的一个比较有用的预报依据;维持较大的垂直液态含水量可产生比较大的降水。由此提炼出不同类型强对流天气的预报预警指标,为农业防灾减灾提供科学参考,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王璐  王海燕  何丽鸿  刘鑫 《土壤通报》2016,(5):1223-1230
以吉林汪清林业局金沟岭林场中41块天然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样地为对象,采用主成分-聚类分析,结合GIS技术,对该区域土壤肥力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按主成分-聚类分析结果将41块样地分为4类:第1类土壤肥力质量综合得分为11.17~18.86(优),包括5块样地;第2类土壤肥力质量综合得分为3.01~7.44(良),包括8块样地;第3类土壤肥力质量综合得分为-6.97~1.27(一般),包括24块样地;第4类土壤肥力质量综合得分为-12.40~-9.63(差),包括4块样地。然后采用Arc GIS软件对综合得分进行普通Kriging插值,其标准均方根预测为0.9544,在1的附近,这基本达到插值精度的要求。从生成的研究区土壤肥力质量综合得分空间分布图来看,森林土壤肥力质量由西向东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由北向南,森林土壤肥力质量变化幅度逐步减小,表明研究区南部土壤肥力质量变化较北部均匀。就研究区的整体土壤肥力质量而言,土壤肥力质量中等以上(优,良,一般)样地数占所研究区样地总数比例为90.24%,表明所研究区森林土壤肥力质量整体处于良好水平。  相似文献   
9.
在机房管理过程中,使用实验VMware虚拟化技术,可以为机房管理带来极大的便利,快速发布学生机,甚至可以为每一名任课教师准备单独系统环境的教师机。实现一个机房多个教学环境,节约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0.
Cotton produces more biomass and economic yield when cluster planting pattern (three plants per hole) than in a traditional planting pattern (one plant per hole), even at similar plant densities, indicating that individual plant growth is promoted by cluster planting. The causal factors for this improved growth induced by cluster planting pattern, the light interception, canopy microclimate and photosynthetic rate of cotton were investigated in an arid region of China.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leaf area index and light interception were higher in cluster planting, an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raditional planting 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e growth stages. Cotton canopy humidity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was increased but canopy temperatures were reduced by cluster planting. In the later growth stage of cluster planting, the leaf chlorophyll content was higher and the leaf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canopy photosynthetic rate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comparing with traditional planting pattern. We concluded that differences in canopy light interception and photosynthetic rate were the primary factors responsible for increased biomass production and economic yield in cluster planting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lanting of cott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