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4篇
  1篇
综合类   113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22.
春植甜玉米-中晚稻-秋番茄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春植甜玉米-中晚稻-秋番茄”种植模式.是在珠三角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与耕作制度改革过程中提出的,其基本内容是改变当地传统农作物种植模式,充分利用当地光照强、高温多湿、台风暴雨频繁、蔬菜生长困难的6~9月种植一季水稻,而将农作物适宜生长的9月底至翌年6月初种植产值较高的蔬菜。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这一种植模式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突出,年产值超万元,与当地传统蔬菜种植模式产值基本持平或略高,在不减少农民经济收益的前提下,进行蔬菜与粮食轮作、实行水旱轮作,既能有效解决蔬菜连作障碍而引起的农产品产量、品质、效益下降问题,  相似文献   
23.
李邦 《农家致富》2006,(19):14-14
我国部分地区中晚稻已经零星上市.并表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随着后期中晚稻上市数量日益增多.市场行情还能保持稳定吗?专家认为,后市中晚稻市场走势仍将看好.具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4.
《福建农业》2006,(7):F0003-F0003
2006年推广农业“五新”——新品种示范推广项目,福建省种子总站将工作着力点放在四个主题上,即:早稻重点推优质、中晚稻重点推抗病、旱地粮油作物重点推专用、大田园艺作物重点推高效。  相似文献   
25.
《农家致富》2012,(23):14
目前,国内双季晚稻已全部收获完毕并开始批量上市,加上此前已上市的中籼稻和粳稻,国内稻谷的供应达到了年内最高水平,稻米市场的供应压力也进一步增大。受此影响,预计短期内稻米市场仍将处于弱势。双季晚稻全面上市中晚稻是我国稻谷生产的大头,近年来产量一直占国内稻谷总产量的85%左右,中晚稻的丰收与否对国内稻米市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虽然前期部分主产区作物遭受病虫害影响,但总体来看,今年中晚稻生长期内天气适宜,作物长势良好,  相似文献   
26.
业界动态     
《科学种养》2013,(9):63-64
中晚稻病虫害将偏重发生在下半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会上,来自水稻主产区19个省(区、市)植保机构的测报技术人员和有关专家对下半年水稻病虫害的发生趋势进行了会商。与会专家根据当前病虫基数、栽培条件和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27.
刘明 《当代农业》2014,(23):14-14
目前,国内粳籼稻谷大量上市,市场收购工作持续开展。在政策的影响下,粳籼稻谷收购进度出现明显不同,而两者价差在短暂扩大后,将逐渐稳定下来。稻谷收购呈现政策市从收购进度上看,粳籼稻谷市场收购进度差别较大,粳稻市场收购同比快于中晚籼稻。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数据,截至11月10日,13个中晚籼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籼稻1330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267万吨;7个粳稻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粳稻927万吨,  相似文献   
28.
《当代农业》2014,(3):14-14
受国内中晚稻米价格持续低迷影响,稻米销售旺季特征不冉明显,米企走货一般,粮食经营企业获利空间缩小,经营困难增多。中晚稻不同品种市场行情略有区别,主导品种中晚籼稻和粳稻以持稳为主,市场价格仍低于去年最低收购价,小品种粳糯稻市场价格波动加剧,涨跌幅度有限。  相似文献   
29.
稻田优化施肥效果与氮、磷环境效益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针对稻田氮磷钾肥施用不合理引起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现象,从粮食高产高效和环境效益的角度分析稻田化肥的合理施用与管理策略。【方法】选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005-2010年在湖南省间布置的735个早、中、晚稻肥料田间试验,选取不施肥(CK)、农民习惯施肥(FP)和优化施肥(OPT)3个处理,对比分析了早、中、晚稻OPT较FP处理的增产效果与氮、磷、钾肥偏生产力的优势;通过筛选OPT处理产量或/和氮肥偏生产力前25%的试验点,建立高产、高效和高产高效3种方案,结合氮肥用量与氮素损失(N2O的排放、N的径流与淋失、NH3挥发)之间的经验模型,评估稻田节氮减排潜力;通过计算早、中、晚稻磷素表观平衡,分析稻田磷素残留状况;并引入湖南省早、中、晚稻种植面积,估算区域稻田氮、磷的环境效益。【结果】多年多点田间试验研究表明,与CK处理相比,FP和OPT处理分别可增产41.9%和52.0%(早、中、晚稻的平均值);与FP处理相比,OPT处理早、中、晚稻可增产7.0%-8.3%,氮、磷肥偏生产力分别提高16.8%-19.6%和5.5%-37.3%,而OPT处理钾肥用量的提高对钾肥偏生产力的负效应较小(早、中、晚稻平均降幅为6.4%)。节氮减排评估结果表明,高产组产量高而氮肥用量相对较高,高效组氮肥偏生产力高而产量相对较低,用高产高效组表征产量和氮肥偏生产力的潜力更可靠;高产高效组早、中、晚稻每年可节省氮肥用量共81 kg·hm-2(其中晚稻最多,为32 kg N·hm-2),减少氮素损失15.5 kg N·hm-2,温室气体N2O减排约20%。湖南省稻田节氮总潜力为12.5×104 t,减少氮素损失2.35×104 t,主要对象为早稻和晚稻。优化施肥可提水稻的磷素总吸收量,早、中、晚稻从FP处理的59-66 kg P2O5·hm-2增加到OPT处理的63-71 kg P2O5·hm-2。磷肥用量与水稻磷素吸收量之间的关系显示,两者并不能达到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说明当磷肥投入总量满足作物需求后,多余的磷素对当季作物磷素吸收无效,从而残留在土壤中;早、中、晚稻分别有46%、44%和15%的样本出现磷残留现象,通过筛选并分析磷残留样本得出,早、中、晚稻OPT处理磷残留比例明显低于FP处理,且磷残留量分别可降低到1.36-5.30 kg P2O5·hm-2,较FP处理下降了33.7%-48.5%;从全省范围来看,磷残留总量可减少18.14×103、3.59×103和5.30×103 t;另一方面,农民习惯施肥中,仍有不施磷肥的现象,这对土壤养分的耗竭影响较大,应重视平衡施肥。【结论】稻田优化施肥是产量和环境安全的重要保障,氮肥减量施用可提高氮肥利用率,减少氮素损失和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磷肥总量可有效地避免土壤磷素残留带来的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30.
政策     
《中国农资》2009,(9):9-10
国务院:进一步深化化肥流通体制改革;三部门明确: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农业部:切实加强中晚稻后期管理;《保护性耕作工程建设规划》发布;国务院要求减少部分领域农民不合理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