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7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84篇
农学   97篇
基础科学   66篇
  110篇
综合类   568篇
农作物   115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65年   24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17篇
  1956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当阳县陈场公社前进大队,是平原为主兼有丘陵的一季稻区。耕地面积4300.5亩,其中水田占98%左右。几年来在各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正确贯彻了党在农村中的各项方针政策;依靠贫下中农,巩固和发展了集体经济;积极地、全面地开展了农业技术改革,获得了水稻连年增产。1964年水稻收获面积  相似文献   
62.
三化螟是湖北省水稻生产最大的害虫之一,近几年来,为害相当严重,特别是双季稻区的双季晚稻受害更凶,严重影响水稻生产。所以,消灭三化螟的为害成为当前水稻增产的重要环节之一。我省防治水稻螟虫目前主要依靠药剂防治。各地实践证明,药剂治螟,虽能在短期内压低螟害,对保护水稻增产具有很大作用,但不能全靠这个方法。  相似文献   
63.
双季早稻田两种飞虱种群数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盆柏法系统地研究了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双季早稻田中的混合发生情况,结果表明;在1995年1996年连续两年中,褐飞虱和白背飞虱在田间的混合种群数量均呈现出明显的连续性和重叠性。在早稻田的整个生育期中,白背飞虱单一种群数量占绝对优势,伴随水稻生育期的变化,其相对数量略有下降,普查也是如此,药剂防治能推迟白背飞虱的出现时期,但对两者的发生数量和早稻产量结构却不产生影响,文中讨论了稻飞虱自然种数数量变  相似文献   
64.
一、前言 从1956年至57年的生产实践证明:水稻改制、增加复种对于增产水稻已产生显著的效果,是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措施。但是在改制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从全面和长远安排出发不够,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如:挤掉了一部分原有的优良换茬制(稻——泥豆——冬作),有些地区未能按照土壤特性分配作物(早稻种到不发早稻的低湖田  相似文献   
65.
本研究项目完成了双季稻地区深泥脚水田履带自走式通用底盘,在通用底盘上分别配署半喂入、梳脱式、全喂入三种收获工作部件,组合成三种不同结构的水稻联合收获机。解决了双季稻地区目前机型难以在带水和泥脚较深的水田进行机收的困难,同时解决了不同地区、不同作物的适应性问题。课题研究成果总体水平在双季稻联合收获机领域处于国际先进。[第一段]  相似文献   
66.
双季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试验初报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21  
首次提出了双季稻田完全除去犁翻耕耙的免耕抛秧栽培技术,论述了免耕秧稻的生育特性,指出免耕抛秧在目前传统常耕抛秧栽培水平条件下,其产量水平略低的原因主要是,施肥水平及栽培管理未能适应免耕抛秧稻生育特性而使有效穗数及总粒数减少等。  相似文献   
67.
双季稻一次性全层施肥技术主要是根据水稻需肥规律、土壤供肥特性和肥料效应,将水稻整个生长期所需养分经科学配方制成专用型配方肥,于插秧前一次作基肥施入,结合耕作措施,使土、肥相融,达到以肥肥土,以土肥稻的目的。其技术要点是:  相似文献   
68.
双季抛栽稻高产调控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将增加穗肥比重、提早晒田和喷施GA33项技术组装成综合高产栽培技术 ,应用于双季抛栽稻的大田调控 ,对抛栽稻的产量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常规栽培技术比较 ,综合高产栽培技术能控制无效分蘖的生长 ,降低最高苗数 ,提高成穗率 ;增加中后期特别是抽穗后的干物质生产 ,提高总干物重及其在穗部的分配比例 ;增加中后期的养分吸收量和总吸收量 ;在稳定穗数的基础上 ,增加每穗粒数和结实率 ,最终提高产量 ,早、晚稻分别增产 1 5.0 0 %和 2 0 .62 %。  相似文献   
69.
The article deals with the effects of urea and controlled release nitrogen fertilizer (CRNF) on dynamics of pH, electronic conductivity (EC), total nitrogen (TN), NH4^+-N and NO3 -N in floodwater, and the regulation of runoff TN loss from paddy field-based two-cropping rice in Dongting Lake, China, and probes the best fertilization management for controlling N loss. Studies were conducted through modeling alluvial sandy loamy paddy soil (ASP) and purple calcareous clayey paddy soil (PCP) using lysimeter, following the sequence of the soil profiles identified by investigating soil profile. After application of urea in paddy field-based two-cropping rice, TN and NHa+-N concentrations in floodwater reached peak on the 1st and the 3rd day, respectively, and then decreased rapidly over time; all the floodwater NO3--N concentrations were very low; the pH of floodwater gradually rose in case of early rice within 15 d (late rice within 3 d) after application of urea, and EC remained consistent with the dynamics of NH4^+-N. The applied CRNF, especially 70% CRNF, led to significantly lower floodwater TN and NH4^+ concentrations, pH, and EC values compared with urea within 15 d after application. The monitoring result for N loss due to natural rainfall runoff indicated that the amount of TN lost in runoff from paddy field- based two-cropping rice with urea application in Dongting Lake area was 7.47 kg ha^-1, which accounted for 2.49% of urea- N applied, and that with CRNF and 70% CRNF application decreased 24.5 and 27.2% compared with urea application, respectively. The two runoff events, which occurred within 20 d after application,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N loss from paddy field. TN loss due to the two runoffs in urea, CRNF, and 70% CRNF treatments accounted for 72, 70, and 58% of the total TN loss due to runoff over the whole rice growth season, respectively. And the TN loss in these two CRNF treatments due to the first run-off event at the 10th day after application to early rice decreased 44.9 and 44.2% compared with urea, respectively. In conclusion, the 15-d period after application of urea was the critical time during which N loss occurred due to high floodwater N concentrations. But CRNF decreased N concentrations greatly in floodwater and runoff water during this period. As a result, it obviously reduced TN loss in runoff over the whole rice growth season.  相似文献   
70.
近年来,双季稻改中稻面积较大,如湖南新邵县双季稻区改中稻面积达10万亩左右。在这些低海拔地区,由于气温较高加之中稻播种较早,中稻一般于8月中下旬前后收获,最迟的也不迟于9月上旬。余下的多半是空闲时期了。在交通方便、距离城镇不太远的地方,可利用中稻收获后的稻田秋冬春空闲时期,种植早秋蔬菜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