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6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5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7篇
  19篇
综合类   180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154篇
畜牧兽医   2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91.
为探讨复合污染的三嗪类农药对非靶标生物的联合毒性作用,以苯嗪草酮(Metamitron, Met)、草净津(Bladex, Bla)和特丁通(Terbumeton, Ter)为目标污染物,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 C. pyrenoidosa)为指示生物,分别应用直接均分射线法和均匀设计射线法设计二元及三元混合物体系,采用微板毒性分析法系统测定3种农药及其混合污染物对C. pyrenoidosa的时间-浓度-效应数据,应用浓度加和(Concentration addition, CA)为标准参考模型分析混合物毒性相互作用,应用二维和三维等效图表征混合物联合毒性作用规律,并同步分析C. pyrenoidosa中叶绿素a含量变化,进一步评价农药及其混合物对小球藻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农药及其混合物对C. pyrenoidosa的毒性数据可用Logit函数较好拟合,3种农药的毒性顺序为BlaTerMet;依据CA模型,二元混合物的毒性相互作用整体上呈现为加和作用向协同作用的转变,二维等效图显示3组二元混合物体系在半数效应浓度均具有较强的协同作用;农药三元混合物体系的5条射线均呈现加和作用,且不随暴露时间延长发生改变,三维等效图法与CA模型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叶绿素a含量减少率与其浓度-效应曲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2.
选择具有良好吸附沉降性能的给水厂副产物铝污泥作为下沉载体替代粘土,探究季铵盐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对铝污泥的吸附改性,并将其用于常见淡水小球藻(Chlorella)的絮凝去除试验。结果显示:(1)经600℃焙烧后的铝污泥对浓度为36.4 mg/L的CTAB改性溶液吸附能力最强,10 min内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吸附容量为9.19 mg/g;(2)当改性铝污泥中原始用量为3.0 g/L时,24 h后对藻密度和浊度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80.25%和80.05%;(3)改性剂CTAB不会影响铝污泥对磷酸盐的吸附性能,改性前后的铝污泥对磷的最大吸附率分别为90.91%和90.77%,且都在2 h左右达到吸附平衡。研究表明,有机改性铝污泥可初步形成一个除藻抑藻体系,可为藻类的去除和铝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3.
以液态发酵的方式,接种酵母菌于豆粕中,在不同温度下振荡发酵,经不同发酵时间后,将发酵液直接和煮沸除菌后用于小球藻培养,以BG11培养液为对照组,通过测定培养物的A680来确定小球藻的生长趋势,同时测定了培养液中部分影响水质的参数。结果表明,29℃发酵产物配合BG11培养液最能有效促进小球藻生长,其次是28℃的发酵产物,培养9 d后的A680分别是1.532和1.463,培养效果最差的是单独使用BG11培养液(P0.01);采用除菌的发酵液培养小球藻比未除菌的发酵液效果好(P0.01);豆粕在28℃液态发酵的最佳发酵时间是7 d;培养小球藻后,豆粕发酵液中的氨氮、总氮和亚硝酸盐基本消除,但BG11培养液中的总氮和亚硝酸盐浓度仍维持较高水平;豆粕发酵后其消耗量与小球藻的产出相符;小球藻培养7 d后,其中与水质污染相关因素的参数均达到II类水平。酵母发酵豆粕的产物适合快速培育饲料级或食品级的小球藻,不经任何处理可直接用于水产养殖。  相似文献   
94.
不同氮磷浓度对小球藻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球藻在不同氮源及氮磷浓度的条件下的生长状况。[方法]以小球藻为试验材料,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生物量及最大比生长速率来表征小球藻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研究不同氮源及氮磷浓度对其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小球藻的最适氮源为硝态氮,当氮浓度为164.0 mg/L时,小球藻的生长速度较快,经过10 d的培养,小球藻的生物量及最大比生长速率分别为97.26 mg/L和0.32 d-1;当磷浓度为360.0 mg/L时,小球藻的生长速度较快,其生物量和最大比生长速率分别为98.46 mg/L和0.31 d-1,显著高于其他磷浓度的处理。  相似文献   
95.
利用豆制品废水培养小球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豆制品废水培养小球藻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考察豆制品废水、灭菌处理和不同营养组合条件对小球藻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及其去污效果.结果表明,豆制品废水完全适合用于小球藻的培养.利用豆制品废水进行小球藻培养过程中,只需适量添加镁离子、氮元素和磷元素.高压灭菌后培养藻的最大OD680值为2.721,而未灭菌培养藻的最大OD680值仅为1.834,废水的灭菌预处理对小球藻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小球藻对豆制品废水有较好的去污效果,其中COD的去除率为72.9%,TN的去除率为64.2%,TP的去除率为84.9%.表明利用豆制品废水培养小球藻获得油脂的同时又实现了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96.
小球藻工厂化人工培育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通过多年来对小球藻(Chlorela spp)工厂化人工培育,总结出一套切实有效的培育方法。接种密度为400万-450万个/毫升藻液,经过3天的培养,藻细胞密度可达800-1000万个/毫升,为贝类育苗、南美白对虾育苗、大黄鱼育苗生产中小球藻工厂化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
在自然光照和自然室温下,采用一次性封闭式培养方法培养小球藻,结果表明:在自然光照和自然室温下,小球藻在一级培养中A号培养液培养的效果优于在B号培养液培养的效果;小球藻在二级培养中A号培养的效果与在B号中培养的效果差异不显著,但B号培养不稳定且持续时间短。  相似文献   
98.
1螺旋藻的营养价值螺旋藻是目前常用微藻(小球藻、绿藻和螺旋藻)中蛋白质含量最高、营养最全面、消化吸收和适口性最好,无毒副作用(包括藻体和培养基)、安全性最高的藻种。既可作为蛋白质原料,又可作为食品及饲料的添加剂。1.1蛋白质含量高、组成合理螺旋藻的蛋白质含量高达60%  相似文献   
99.
首次在国内以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 为模式生物对24 种除草剂进行了生物筛选试验, 结果表明, 用蛋白核小球藻筛选除草剂活性的方法快速、敏感, 恰好弥补了培养皿法的不足之处, 可以构成除草剂活性筛选的第二套筛子。用这种方法对化合物进行常规筛选, 将减少具有潜在活性化合物的漏筛, 也可作为初筛以适应微型高通量筛选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0.
水体中藻类及浮游动物被鱼、虾等消化吸收程度不尽相同[1~3],有的易于被利用,有的却造成危害[2,4,5].因此养殖水体的生态结构直接关系到水质优劣和水产品产量高低.长期以来,生态学及水生生物学的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调节和优化养殖水体生态结构的研究[1,3],以及利用化学物质来防治有害藻类及减少其大量繁殖[6~8],并研究了高等植物的克藻效应及生态修饰[9,10],但利用生物法特别是直接接种藻类来调节水体藻类和浮游动物种群结构的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拟通过接种易被鱼、虾消化吸收的小球藻来探明其对虾池水体生态结构及化学环境的调节和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