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8篇
林业   1篇
农学   113篇
基础科学   2篇
  19篇
综合类   204篇
农作物   6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57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黑麦染色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是一种快速、准确、直接检测和定位外源染色质的新技术。本研究荧光原位杂交用毛地黄毒苷-11-dUTP标记黑麦总DNA作探针,以检测小麦中黑麦染色质。结果如下:八倍体小黑麦(2n=8x=56)有丝分裂中期有14条染色体显示黄色,42条染色体显示红色,红色间期核显示有14个黄色亮点,表明这八倍体小黑麦含14条黑麦染色体。八倍体小黑麦中黄色黑麦染色体显C-带和H-带的末端有绿色的带。这是由于黑麦染色体末端结构异染色质含量高所致。黑麦附加系2R的间期细胞核中有1 ~ 2个黄色亮点。这表明2R含有1至2条黑麦染色体。  相似文献   
32.
以对小麦白粉病菌免疫的小黑麦异多附加系M17(1R“6R”)为材料,一组接种小麦白粉病菌,另一组不接种.分别提取两组叶片的总RNA,经磁珠法分离出poly(A+)RNA,以Oligo(dT)为引物,经反转录合成cDNA.将接种组双链cDNA克隆进λgt10载体,得到一个含9.8×104个重组噬菌体的cDNA文库.两组cDNA双链经切口平移法制成总cDNA探针,分别与cDNA文库杂交,通过差别筛选的方法,找到了6个与小麦白粉病抗性有关的cDNA克隆.  相似文献   
33.
为了给ISSR标记技术应用于小黑麦杂种鉴定提供参考,利用ISSR标记对小黑麦品系P1和P_2有性杂交得到的F_1代群体进行分子鉴定,同时结合田间表型调查结果对F_1代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66个杂交F_1代单株中,52个为真杂种,其中,5个单株无主茎、未结实,1个生长后期死亡。14条ISSR引物对46个正常结实真杂种扩增的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61.19%,其中,UBC822的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100%,UBC808和UBC815的多态性条带百分率均为75%。F_1代群体和父母本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2~0.94,说明杂交后代产生了丰富的遗传变异。聚类分析将杂交F_1代群体和父母本在阈值0.748处分为3大类群,第1类群包括1份材料(父本,P1),第2类群包括1份材料(母本,P_2),第3类包括46个杂交F_1代单株;杂交F_1代与父母本的遗传距离较远,先与母本聚为一类,之后与父本聚为一类。田间调查结果表明,7个性状中,除株高偏向于父本外,分蘖数、有效分蘖数、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穗粒重均偏向于母本,与父本的差距较大,这与ISSR分析结果基本相吻合。  相似文献   
34.
为了解不同类型小黑麦冠层结构及产量构成差异,以加工型品种东农8809、饲用型品种东农5305和粮饲兼用型品种东农96026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探讨了三种类型小黑麦主要生育阶段的平均叶倾角、天空散射辐射透过率、太阳直射辐射透过率、消光系数和叶面积指数的特点。结果表明,加工型品种东农8809的消光系数小,生育后期叶倾角过大,出现漏光现象,这种不合理的冠层结构造成太阳辐射的浪费,使籽粒产量形成受到限制;饲用型品种东农5303的平均叶倾角在营养生长阶段最大,孕穗期降低,营养生长阶段较合理的冠层结构成为其较高叶面积指数形成的基础;粮饲兼用型品种东农96026的平均叶倾角、天空散射辐射透过率和直接辐射透过率均小,消光系数大,冠层结构合理,对光的截获能力强,籽粒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35.
本研究选用小黑麦小孢子作为供试材料,进行细胞穿透肽介导的植物单倍体细胞遗传转化可行性研究。提取单核靠边期的小黑麦小孢子进行悬浮培养,将细胞穿透肽与报告基因GFP的表达框复合物对小孢子进行转化。转化植株进行了PCR分子检测,并在荧光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外源GFP基因的表达情况。共获得21株候选转基因植株,其中染色体自然加倍植株为10株。T1代加倍植株的PCR检测结果显示,加倍的转基因株系中有3个株系的PCR检测结果呈阳性。通过荧光体视显微镜可在转基因植株的幼胚部位观测到GFP蛋白的荧光。以上结果表明外源GFP基因已经整合到小黑麦基因组上并且得到表达并稳定遗传。因此,由细胞穿透肽介导的植物单细胞转化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植物单细胞转基因方法。  相似文献   
36.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劲松81于2006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具有矮秆、高产、稳产、易脱粒、结实率高、饱满度好,营养品质优异,对白粉病免疫,适应性广,再生能力强,可在早春割苗作饲料,粮饲兼用等优点。在中等、中下等肥力旱地中其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26.14~251.6 kg/667m2,比劲松49(CK)增产12.84%~16.63%,居参试品种之首。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58.5 kg/667m2,最高产量达348 kg/667m2,比CK增产17.66%,适宜在贵州海拔为1000~2300 m的高寒山区、半山区,中部麦区的中、下等肥力旱地以及省外生态环境近似的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37.
为提高冬性小黑麦的花药培养效率,以5个冬性小黑麦杂交组合的F1为材料,分别接种到四种培养基上,研究了冬性小黑麦花药离体培养中不同基因型和不同培养基以及不同培养条件对花药培养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基因型差异和培养基差异对愈伤组织的诱导有显著影响,不同基因型对花药的愈伤组织的再分化频率也有显著影响。对冬H329转分化后的愈伤组织进行了4℃的低温处理,不同的处理时间对绿苗分化率也有一定的影响,处理96 h绿苗分化率最高达22.22%。  相似文献   
38.
对远缘交后代花药培养条件的比较研究出现W14培养基比C17培养基更适用于小麦与小黑麦杂交后代的花药培养。花药培养的愈率、再生率和绿苗率均和材料的遗传基础有一定的关系。培养中预处理温度和时间、初培养温度条件、花药密度效应、壮苗培养以及安全越夏都是提高花药培养效率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9.
选用3头3月龄左右装有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公犊,按3×3完全拉丁方试验设计,喂给3种日粮,日粮组成按精粗比分别表示为:Ⅰ组70∶30、Ⅱ组60∶40、Ⅲ组50∶50,研究不同日粮组成下高寒地区小黑麦的DM、CP以及NDF在断奶初期奶公犊瘤胃内动态降解。试验结果表明:精粗比为60∶40日粮时,其CP的消失率和降解参数明显低于精粗比为70∶30和50∶50的日粮,差异显著(P<0.05);其DM和NDF的消失率和降解参数明显高于精粗比为70∶30和50∶50的日粮,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40.
植物性植酸酶对蛋鸡血清碱性磷酸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用植物性饲料中有60%~70%以上的磷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很难为单胃动物所利用。但日粮中添加商品植酸酶后降低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的报道有很多。单安山报道8~12周龄蛋鸡的玉米-豆粕-麸皮日粮中低磷组和低磷加商品植酸酶组比对照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低。另外有研究表明小麦、玉米、大麦、稻米、小黑麦、麸皮等许多植物中存在着植酸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