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7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8篇
林业   1篇
农学   113篇
基础科学   2篇
  19篇
综合类   204篇
农作物   6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57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六倍体小黑麦矮秆突变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倍体小黑麦“冬/春”杂交组合“6713.12/STIER‘S’”F6代种子经^60Coγ射线处理,在M2代分离出少数半矮秆突变体,其中3个单矮秆突变体系统在M4代分离出少烤矮杆突变体,在M7代选育出7个矮秆突变体株系。这些突变体与原亲本“6713.12/STIER‘S’”F6在一些性状上有所不同,株高和育性的差异尤其引人注意。  相似文献   
43.
2003年通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对从中国农业科学院引进的5个小黑麦新品种(系)中饲237、NTH1048、NSHW11、NTH2337、WOH939和2个黑麦新品种(系)冬牧70、4R507进行了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小黑麦折合产量以WOH939最高,为3 028.6 kg/hm2,比对照品种中饲237(CK1)增产21.38%;黑麦4R507折合产量为7 714.3 kg/hm2,比对照品种冬牧70(CK2)增产24.61%,这两个品种(系)可在通渭县冬播区示范推广,其余品种(系)有待于进一步试验.  相似文献   
44.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2n=8x=56)是经人工培育并改良的新型物种,由于其有高抗逆性、高蛋白含量、适口性好等优良的饲用性状和较高的生态价值,适宜推广种植。本文就其饲用特性、生态价值以及利用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45.
为筛选适宜青海省东部农区推广的小黑麦( × Triticosecale Wittmack)与豆科牧草的混播组合及比例,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甘农2号’小黑麦与两种豆科牧草[‘青建1号’饲用豌豆(Pisum sativum)和毛苕子(Vicia villosa)]不同混播比例(0?? 100、20?? 80、30?? 70、40?? 60、50?? 50、60?? 40、70?? 30、80?? 20、100?? 0)的混播效应。结果表明:从混播组合看,‘甘农2号’小黑麦与‘青建1号’饲用豌豆混播的平均鲜草产量(41.80 t·hm–2)最高;从混播比例看,‘甘农2号’小黑麦与豆科牧草50?? 50混播时平均鲜草产量(44.45 t·hm–2)最高,比小黑麦和豆科牧草单播平均分别提高了17.94%和17.53%;混播组合和混播比例间的交互作用表明,‘甘农2号’小黑麦和‘青建1号’饲用豌豆以40?? 60的比例混播时总鲜草产量(45.55 t·hm–2)最高,比小黑麦和饲用豌豆单播分别提高了20.09%和17.00%。相关分析表明,混播群体的鲜草产量与小黑麦株高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与豆科牧草株高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因此,在青海省东部农区推荐‘甘农2号’小黑麦与‘青建1号’饲用豌豆以40?? 60的比例进行混播。  相似文献   
46.
通过研究甘农2号小黑麦(×Triticosecale W i t t m a c k'G a n n o n g N o.2')与3种箭筈豌豆(Vicia sativa)的最佳混播组分和混播比例,采取裂区设计,主区为混播组分,副区为混播比例.试验测定了3个箭筈豌豆(Vicia sativa)品种绿箭1号('Lvjian No.1')、绿箭2号('Lvjian No.2')、绿箭431('Lvjian 431')与甘农2号小黑麦在不同混播比例(0?100、20?80、30?70、40?60、50?50、60?40、70?30、80?20、100?0)下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混播组分间,绿箭431和甘农2号小黑麦混播时的干草产量较高,营养价值较好,综合评价值最高(0.9416);混播比例间,50?50混播处理混播效果最佳.交互作用表明,绿箭431和甘农2号小黑麦以50?50的比例混播时干草产量最高(11.15 t·hm?2),粗蛋白含量为13.25%,营养适中,综合评价值最高(0.8321),混播效果最好.本研究为甘南高寒牧区禾–豆混播草的科学建植和管理,抗灾保畜、提升草地生产力和生态保障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7.
饲用小黑麦在海河平原区的生产性能及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海河平原区对11个饲用小黑麦品种进行了生产性能比较试验以及旱作条件下适应性,试验得出:冀饲-1成熟早,生育期短,抽穗期比对照中新830提前6d,干草产量高,比对照中新830提高26.7%,能与春播作物形成一年两作,适于在海河平原区推广利用;冀饲-2在海河平原地区鲜干草产量均较高,分别比对照中新830增产4 854.3kg/hm2和777.0kg/hm2,属于高产品种,茎叶比低,叶量丰富是海河平原区主要品种推广种植。旱作条件下种植,饲用小黑麦株高比正常管理条件下降低64.6%~83.4%,分蘖数和成穗数分别减少60.0%~74.7%和85.3%~98.1%,鲜干草产量分别降低69.3%和70.2%,利用价值不大,只有在一定的灌溉和施肥条件下种植才能产生较好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8.
小黑麦(Secale cereale L.)是人工合成的异源六倍体(AABBRR)或异源八倍体(AABBDDRR),在欧洲、亚洲和北美洲均有广泛的种植面积。黑麦的R组染色体带有抗病、抗旱、耐瘠、多小穗、丰产基因,产量一般高于普通小麦,营养丰富,其中碳水化合物含量最高,含少量蛋白质、钾和B族维生素。相对于普通小麦,小黑麦籽粒饱满度、面粉弹性较差,面粉颜色发黑,因此在制粉业中不及普通小麦受欢迎。  相似文献   
49.
为了解小黑麦耐盐性与离子吸收之间的关系,以4个耐盐性不同的小黑麦品种为材料,分析了不同浓度NaCl(0、50、100、200mmol·L-1)胁迫处理10d后,小黑麦幼苗鲜重、地上部分和根部Na+、K+、Cl-分布以及限钠能力和K+/Na+的变化。结果表明,随NaCl浓度的升高,4个小黑麦品种鲜重均逐步降低,Na+、Cl-含量大幅提高;除中饲828外,其他3个品种的地上部Na+、Cl-含量均高于根部;K+含量随NaCl浓度的升高而逐步下降,根部下降幅度大于地上部。随NaCl浓度的升高,小黑麦地上部限钠能力及地上部分和根部K+/Na+逐渐降低。在4个品种中,抗盐性强的中饲828地上部能维持相对较低的Na+、Cl-含量,具有较高的K+/Na+,生物量也较高;盐敏感品种劲松49则相反。说明限制地上部Na+的吸收和维持较高的K+/Na+是小黑麦耐盐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50.
在室温、4℃、-20℃和液氮(-196℃)下贮藏小黑麦的花粉,研究不同温度对新小黑麦1号、3号、4号和5号花粉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室温条件下保存3 h,小黑麦花粉活力均在80%左右,3~4 h后花粉活力降低很快,7~8h后花粉活力几乎全无。4℃保存可适当延长花粉活力,保存8 h后,新小黑麦1号、5号花粉的活力降低到60%,而3号和4号降低为80%左右。48 h左右花粉活力降至0%。与4℃相比,-20℃保存下不同品种小黑麦花粉活力降低更快,4 h后花粉活力降低到50%~65%,16 h后花粉活力接近0%。液氮超低温冷冻保存下小黑麦花粉活力相对稳定,保存10天后活力仍然很高,其活力相对保持率在92%左右,理论上可以长时间保存花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