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5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2篇
  2篇
综合类   79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56篇
园艺   9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利用层析技术对桑黄子实体水提醇沉粗多糖进行了分离纯化,获得不同的组份.采用体外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试验对各组份进行了体外免疫活性的检测,结果表明,水提醇沉的各级粗多糖均有不同程度的体外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的作用;经过离子柱层析分离后,P30得到的各组份均是有活性的,P60得到的各组份中,0W和P60S2活性较好,0S1无活性;分别将P60W和P60S1进行了凝胶柱层析得到均一多糖P60W1-1和P60S1-1,免疫活性比较结果表明P60W1-1有活性,0S1-1无活性,说明有活性的均一多糖必须要从有活性的粗多糖中去分离纯化获得.  相似文献   
42.
为提高桑树桑黄的产量和品质,增加桑树的附加值,本试验筛选适合的桑树桑黄菌株,研究其繁育技术。结果表明:从目前常用桑黄菌株中筛选出适合桑树桑黄的菌株,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瓦宁纤孔菌(Inonotus vaninii),并构建了该菌的系统进化树;通过对其繁育技术的研究,从20组代料配方中选出了最佳比例的配方,即:桑树木屑80%,玉米粉10%,稻皮2%,棉籽壳7%,熟石膏1%。本研究为桑树桑黄的人工繁育和规模化栽培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3.
以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活性以及还原力为指标,测定桑黄多糖的体外抗氧化作用。结果显示,桑黄多糖具有较强的还原力以及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作用,其还原力和自由基清除作用与其浓度呈现量效关系。结果表明,桑黄多糖具有明显的体外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44.
桑黄菌子实体分化发育条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7组堆因素试验和一组综合验证试验确定了桑黄子实体分化形成的最适培养条件:棉子壳作主要碳源、麸皮作主要氮源.温度28-29℃,90%~95%的相对湿度,良好的通气,提供散射光(强度约1000lx),日本桑黄采用侧切破袋出菇,韩国桑黄直接开盖出菇。在此优化培养条件下,韩国桑黄和日本桑黄均能正常分化发育子实体,且长势良好。  相似文献   
45.
桑黄是一种珍稀的药用真菌。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桑黄的分类学、生物学特征、活性成分与药用机理、栽培方法与加工提取工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目前桑黄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中药现代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6.
采用平板培养方法观察桑叶提取物对桑黄菌丝生长的影响.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化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桑黄平板培养基优化配方为土豆200 g/L、葡萄糖2.0%、蛋白胨1.0%、MLE0.5%.在28℃、pH 6.0条件下,其菌丝生长速度为3.5 mm/d.  相似文献   
47.
李希政 《食用菌》2016,(2):57-58
桑黄的人工栽培仍处于零星栽培模式,人工段木栽培技术的推广需要同其它食药用菌一样,必然走规模化发展之路,才能更好的为广大消费者造福,才能真正体现桑黄的价值,彻底打破我国桑黄资源被国外疯狂掠夺的现状,让越来越多的人工栽培产品替代野生产品,从而实现野生资源的可持续化利用,达到资源保护的目的。因此,桑黄人工段木栽培技术的成熟性是其规模化栽培的关键。现将其段木栽培技术介绍如下。1时间安排  相似文献   
48.
桑黄菌又简称桑黄,它属于多孔菌科、木层孔菌属真菌。据《药性论》记载:桑黄性甘平、无毒、治血崩、血淋、脱肛泻血、带下、闭经。近年来,随着桑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报道的增多,桑黄抗肿瘤保健品将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49.
王佛桑 《中国蚕业》2005,26(3):73-74
桑黄化型萎缩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桑树病害,病树枝短叶小,侧枝丛生成簇状,叶黄早落,病叶无饲料价值.黟县1992年发现少数桑黄化型萎缩病病树,1997年后病情日趋严重,1999年病区近4hm2桑园暴发成灾,部分地块病株率超过30%.2000年起加强防治,不仅有效控制疫病蔓延,且坚持全面、及时挖除病树,夏伐后及时、统一治虫,压条补缺,加上年年增施有机肥,以及采养结合等有力措施的配合,2003年全园区平均667m2产茧量恢复到126kg.  相似文献   
50.
研究采用水提醇沉法得到桑黄菌丝多糖(大分子量粗多糖),通过小鼠抗疲劳、耐缺氧能力实验,研究桑黄菌丝多糖的生理活性。以小鼠游泳力竭时间、游泳前后血乳酸、肝糖原以及血清尿素氮含量的变化为指标,考察桑黄多糖抗疲劳能力,以小鼠在缺氧和亚硝酸钠中毒环境下的存活时间为指标,考察桑黄多糖耐缺氧能力。结果表明,灌胃桑黄多糖可以显著延长小鼠游泳时间达70.62%,降低游泳后乳酸曲线下面积22.89%,提高肝糖原储备33.36%,减少游泳后血清尿素氮含量23.17%,延长小鼠在缺氧环境下42.08%和亚硝酸钠中毒环境下35.29%的存活时间。因此,桑黄多糖具有提高小鼠抗疲劳和耐缺氧能力的作用,且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实验效果与灌胃剂量呈正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