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7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76篇
林业   48篇
农学   151篇
基础科学   5篇
  46篇
综合类   723篇
农作物   76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88篇
园艺   181篇
植物保护   5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68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1.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恩诺沙星注射液中非法添加乙酰甲喹、水杨酸含量的方法。试验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色谱柱,以0.025moL/L磷酸溶液-乙腈(85:15, v/v)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全扫描和232nm波长测定。结果表明乙酰甲喹在0.5~2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2=1.000,回收率在98.21%~107.94%之间;水杨酸在1.0~5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2=1.000,回收率在96.33%~100.84%之间;RSD在0.11%~3.44%之间。本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恩诺沙星注射液中非法添加乙酰甲喹、水杨酸的定性和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12.
113.
为明确蚜虫内共生细菌Buchnera能否协助蚜虫抑制植物的防御反应,采用混合抗生素除去瓜蚜Aphis gossypii体内的Buchnera,采用刺吸电位技术和生命表方法比较除菌瓜蚜和正常瓜蚜在黄瓜上的适合度,并测定被除菌瓜蚜和正常瓜蚜预侵染黄瓜叶片中H2O2、茉莉酸和水杨酸的含量变化以及抗蚜特性变化。结果表明,除菌瓜蚜体重较正常瓜蚜极显著下降了71.15%,净增殖率极显著下降了95.60%,但寿命延长了2.34倍;刺吸电位图谱显示除菌瓜蚜几乎不产生代表唾液分泌的E1波和韧皮部被动吸食的E2波。在黄瓜叶片中,除菌瓜蚜比正常瓜蚜能激发产生更高水平的H2O2;在为期14 d的侵染中,除菌瓜蚜侵染诱发总茉莉酸含量持续升高、总水杨酸含量持续下降,而正常瓜蚜侵染诱发总茉莉酸含量先升高后降低、总水杨酸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在被除菌瓜蚜预侵染黄瓜上,瓜蚜进入稳定取食的时间显著滞后于正常瓜蚜预侵染处理,且前3 d的产蚜量显著低于正常瓜蚜预侵染处理。表明Buchnera除了可为蚜虫提供必需的营养外,还有调控和抑制寄主植物防御反应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4.
水杨酸的生理效应及在果实保鲜方面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水杨酸的生理效应及在果实保鲜方面应用的研究进展,并对这些结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5.
外源SA对盐胁迫下莴苣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台湾绣球莴苣品种为材料,探讨水杨酸对盐胁迫下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抑制的缓解作用.结果表明:在150 mmol/L NaCl胁迫下,0.1~0.5 mmol/L SA均能够显著提高莴苣种子发芽的数量、速度和质量及幼苗的生长,并以0.25 mmol/L的SA处理对盐胁迫的缓解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16.
乙酰水杨酸采前处理诱导哈密瓜果实的采后抗病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果实发育期喷洒乙酰水杨酸(ASA)对哈密瓜果实采后抗病性的诱导效果以及对苯丙烷代谢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西洲蜜17号’哈密瓜为试材,分别在果实幼果期(花后14 d)、膨大期(花后21 d)、网纹形成期(花后28 d)和成熟期(采前2 d)4个时期采用1.0 mmol·L-1ASA进行喷洒,并对采后果实损伤接种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观察处理对病斑直径及常温贮藏期间自然发病率的影响,测定果实采收及贮藏期间苯丙烷代谢关键酶活性和代谢产物含量,以及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结果】采前处理有效抑制了采后粉红单端孢损伤接种果实的病斑直径扩展,显著降低了果实常温贮藏期间的自然发病率,贮藏28 d时处理果实的自然发病率仅为对照的一半。处理显著提高了果实采收时肉桂酸-4-羟化酶的活性,以及类黄酮和木质素的含量。处理果实贮藏期间的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酸-4-羟化酶和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活性,以及总酚、类黄酮和木质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此外,处理还显著诱导了果实采收时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了果实贮藏期间的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结论】果实发育期采用ASA多次喷洒可有效诱导采后哈密瓜的抗病性,该诱抗作用与处理激活果实的苯丙烷代谢途径、增强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7.
通过对月季叶片超弱发光强度及SOD活性和MDA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当外源水杨酸浓度达到50 mg·L-1时,SA可以缓解镉对月季叶片的胁迫作用,降低活性氧的含量,并减弱月季叶片延迟发光的强度,同时也表明植物体内活性氧的含量改变与植物延迟发光的衰减趋势有着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8.
周正邦 《茶叶科学》1990,10(2):13-18
本文通过对茶树叶面喷阿司匹林后能增强抗旱性、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等方面的研究,以及大面积推广应用所具的长效性和经济效益的显著性,论证了阿司匹林是一种有应用前途的茶树生长调节物质和保护剂。  相似文献   
119.
水杨酸诱导水稻幼苗抗瘟性的生化机制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以0.01mM水杨酸(SA)喷雾处理或稻瘟菌孢子悬浮液接种稻苗后,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定位于细胞不同部位的过氧化物酶(POD),特别是与细胞壁结合的POD和细胞间隙POD的活性迅速升高,但没有明显的新POD同功酶带出现。同时叶片中木质素含量迅速增加。在SA处理后的稻叶中提取到能抑制稻瘟菌分生孢子萌发、含有Momilactone A的抑菌物质,并检测到分子量分别为48、52、59、106.5KDa的碱性病程相关蛋白(PRs)。这些生化指标的时序变化与SA诱导抗瘟性的表现相吻合。对SA诱导水稻幼苗抗瘟性的可能生化机理作了归纳。  相似文献   
120.
外源水杨酸对杂交稻幼苗抗白叶枯病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杂交水稻幼苗感染白叶枯病菌后,其叶片中SOD和POX活性明显增强,MDA含量和膜透性显著提高。经过一定浓度水杨酸(SA)浸种或3叶期幼苗根际预处理,SOD和POX活性呈增长趋势,而膜脂过氧化作用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3叶期幼苗施用SA比浸种处理效果好。感病组合汕优63的变化幅度大于抗病组合威优6号。可认为SA对杂交稻幼苗抗白叶枯病有一定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