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31篇
  免费   778篇
  国内免费   1063篇
林业   1429篇
农学   1277篇
基础科学   368篇
  1358篇
综合类   9650篇
农作物   878篇
水产渔业   738篇
畜牧兽医   5686篇
园艺   965篇
植物保护   1423篇
  2024年   200篇
  2023年   640篇
  2022年   720篇
  2021年   768篇
  2020年   639篇
  2019年   839篇
  2018年   440篇
  2017年   633篇
  2016年   817篇
  2015年   809篇
  2014年   1138篇
  2013年   1096篇
  2012年   1504篇
  2011年   1582篇
  2010年   1318篇
  2009年   1451篇
  2008年   1605篇
  2007年   1262篇
  2006年   1075篇
  2005年   968篇
  2004年   646篇
  2003年   547篇
  2002年   446篇
  2001年   418篇
  2000年   308篇
  1999年   248篇
  1998年   219篇
  1997年   174篇
  1996年   192篇
  1995年   156篇
  1994年   144篇
  1993年   146篇
  1992年   141篇
  1991年   158篇
  1990年   123篇
  1989年   92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2篇
  1957年   6篇
  1954年   1篇
  195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粮中添加酵母培养物(YC)对初产母猪哺乳期血浆生化指标和代谢组的影响。选取60头健康的初产母猪,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中添加YC(妊娠期添加0.5%,哺乳期添加0.8%)。试验从母猪妊娠第30天开始,至哺乳第28天结束。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YC显著降低了初产母猪哺乳期血浆中葡萄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尿素氮含量(P<0.05);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在初产母猪血浆中共检测出12种差异代谢物(P<0.05),这些代谢物主要参与脂肪酸与氨基酸代谢通路。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YC可以参与初产母猪哺乳期氨基酸代谢和脂肪酸代谢的调节,L-亮氨酸、D-脯氨酸、肌酸可能是YC参与调控初产母猪哺乳期代谢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992.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粮地顶孢霉培养物(ATC)添加水平对山羊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择36只2.5月龄左右、体重[(10.00±0.28) kg]接近和健康状况良好的湘东黑山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公羊2只,母羊1只)。各组山羊分别饲喂ATC添加水平为0(对照组)、0.5%、1.0%和2.0%(干物质基础)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45 d。结果表明:1)0.5%组、1.0%组和2.0%组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在数值上优于对照组,但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0.5%组的平均日采食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2)1.0%组和2.0%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0.5%组(P<0.05);0.5%组、1.0%组和2.0%组的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2.0%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0.5%组和1.0%组(P<0.05),0.5%组、1.0%组和2.0%组的血清白细胞介素-4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93.
本研究旨在探讨酵母培养物(YC)对小鼠肠道干细胞驱动隐窝绒毛轴更新的影响。试验选取6周龄体重[(19.85±1.45) g]相近的健康C57BL/6雄性小鼠3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0.5%和1.0%YC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5%和1.0%YC。试验期10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0.5%YC组小鼠平均日采食量(ADFI)极显著增加(P<0.01),1.0%YC组小鼠平均日增重(ADG)极显著增加(P<0.01),1.0%YC组小鼠料重比(F/G)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1.0%YC组小鼠十二指肠和空肠单位长度重量显著增加(P<0.05)。3)与对照组相比,0.5%和1.0%YC组小鼠空肠总超氧化物岐化酶(T-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或极显著增加(P<0.05或P<0.01),1.0%YC组小鼠空肠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4)与对照组相比,0.5%和1.0%YC组小鼠空肠绒毛高度(VH)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VH/CD...  相似文献   
994.
酵母培养物对反刍动物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直接饲喂微生物——酵母培养物的概念,现阶段酵母培养物对反刍动物瘤胃环境作用的生理生化基础的相关研究进展,以及几种对酵母培养基的作用机理解释。另外又对酵母培养物对反刍动物作用效果及影响酵母培养物的因素等5个方面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995.
蒿属4种植物精油对绿豆象的杀虫活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测定猪毛蒿、黄花蒿、水蒿、大籽蒿4种植物精油对绿豆象成虫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4种植物精油均对绿豆象有较好的熏杀及触杀活性。其中水蒿精油熏杀LC50为0.050 8 mL/L、触杀LC50为1.562 4 mg/L,均高于其他3种植物精油。  相似文献   
996.
997.
为探寻日本落叶松人工林在中龄林或近熟林阶段地力衰退的机制,以分子生物学实验手段与常规实验分析方法结合,分别对不同发育阶段林分枯落物未分解层、半分解层以及全分解层微生物的数量、群落结构以及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并采用冗余分析法探索枯落物层微生物群落结构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枯落物储量及养分储量随林分发育呈倒“V”字型变化趋势,在近熟林阶段最大,微生物数量、均匀度指数在中龄林或近熟林最低。不同发育阶段林分优势细菌种类基本相同,但相对含量不同;优势真菌的种类明显不同,尤其是在近熟林半分解层。中龄林与近熟林未、半分解层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主要受pH、有效磷、碱解氮、速效钾、全钾、C/N以及林下植被生物量影响。因此,日本落叶松纯林在中龄林与近熟林阶段需强化植被管理,适时开展修枝间伐等经营措施,促进林下植被发育、改善枯落物性质,加速养分循环,缓解地力衰退。  相似文献   
998.
为了明确不同外源有机物和耕作方式对土壤地力培育的影响,以水稻-小麦轮作系统为对象,通过2个年度(2016—2018年)大田试验研究了外源有机物(秸秆和有机肥)和耕作方式及其交互作用[稻麦秸秆还田配合旋耕(SR),稻麦秸秆还田配合翻耕(SP),秸秆不还田、增施有机肥配合旋耕(MR),秸秆不还田、增施有机肥配合翻耕(MP),秸秆不还田、不施用有机肥、旋耕深度15 cm(CKR)]对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组成的短期影响。结果表明:SR处理能够降低水稻季土壤容重并增加总孔隙度。相比CKR,小麦季SR处理显著增加0.0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量为7.2%。此外,外源有机物和耕作对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易氧化有机碳(EOC)主要受耕作与有机物交互作用影响,酸水解有机碳(LPIc和LPII_c)主要受耕作措施的影响, SR处理的土壤EOC和LPI_c含量比CKR提高0.3~2.6 g·kg~(-1)。颗粒有机碳(POC)主要受外源有机物的影响,并且秸秆还田处理POC平均含量高于增施有机肥处理,增加量为0.75g·kg~(-1)。短期内,外源有机物和耕作及其交互作用对稳定性有机碳(黑碳和矿物结合态有机碳)的影响较小。综上,秸秆还田配合旋耕有助于提高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活性有机碳的含量(EOC、LPI_c和POC)。  相似文献   
999.
随着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扰动频繁,生态覆被/土地利用变化伴随着土壤活性氮库、氮形态组分及氮素内循环过程的改变,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持续与稳定,进而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诸多生态环境问题。生态覆被/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内容。本综述探讨了活性氮的基本概念及其引发的环境效应,国内外自然生态系统中森林与草地间转换、自然生态系统开垦为农田、弃耕撂荒或退耕还林还草、城市化发展等生态覆被/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氮库消长、氮矿化产物形态变化以及影响氮循环的关键土壤微生物影响等,并探讨了制约氮循环的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指出农业开垦或农田弃耕撂荒会导致土壤全氮大幅度下降,同时引起土壤硝态氮(NO3--N)增加,造成环境活性氮增加的风险;退耕还林修复生态覆被过程中氮库完全恢复需要漫长的时间;运用现代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的前沿技术是研究土壤氮循环对生态覆被/土地利用变化响应机理的关键。本综述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以及人工生态系统的科学规划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探究β-伴大豆球蛋白(7S)中α和α′亚基缺失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特性的影响,该文以东农47(对照)和3种不同蛋白亚基缺失型(α缺失、α′缺失以及α、α′缺失)大豆为原料提取大豆分离蛋白(SoyProteinIsolate,SPI),通过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odium Dodecyl Sulf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SDS-PAGE)技术分析其亚基组成,然后制备乳状液并测定乳化活性指数(Emulsifying Activity Index,EAI)、ζ-电位、粒径、微观结构、稳定动力学指数(Turbiscan Stability Index,TSI)及界面蛋白吸附量。结果表明:α′亚基缺失型SPI乳状液乳化活性指数最大,为87.59 m2/g;ζ-电位绝对值最大,为47.7 mV;粒径最小,为2.223μm;显微结构显示其分子最小且分布最均匀,稳定动力学指数最小;界面蛋白吸附量最大,为31.40%。4种不同SPI乳状液的稳定性结果由大到小为α′亚基缺失型、东农47、α亚基缺失型、α和α′亚基缺失型。研究结果可为高乳化性大豆蛋白系列产品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