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5篇
综合类   45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61.
62.
实用技术     
<正>食用马铃薯注意事项马铃薯含有一种生物碱为有毒物质,人体摄入大量的生物碱,会引起中毒、恶心、腹泻等反应。这种有毒的化合物,通常多集中在土豆皮里,因此食用时一定要去皮,特别是要削净已变绿的皮。此外,发了芽的土豆更有毒,食用时一定要把芽和芽根挖掉,并放入清水中浸泡,炖煮时宜大火。  相似文献   
63.
64.
采用自由选择法和固定选择法,用米糠油防治绿豆象。结果表明:毛米糠油和精米糠油拌绿豆能有效防止绿豆象的侵害,每公斤绿豆用油3ml时,能使绿豆安全储蓄130多天;每公斤绿豆用油5ml时,能使绿豆安全储蓄330多天,并且色泽鲜艳。米糠油之所以能有效防治绿豆象,是因为它能驱避绿豆象产卵和阻止卵的孵化。  相似文献   
65.
吉林省绿豆象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经济有效地防治绿豆象对绿豆等豆类的危害,根据绿豆象的习性和发生规律,选择在田间对绿豆构成威胁的重要时期,使用具有熏蒸、触杀作用的药剂,对有豆象成虫活动的绿豆田进行处理。在室内用多种不同的药物和方法对接虫绿豆进行防治试验,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66.
67.
浙西南山区储粮豆类绿豆象的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绿豆象又名豆类蛀心虫,属鞘翅目,豆象科。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即1997年在浙西南山区景宁县首次发现,近年来绿豆象在全县扩大,农村一般储户豆类储藏过程中豆粒粒危害率均在35%~75%,严重的高达100%,年损失豆类产量均1380t以上,产值均在260多万元。危害猖獗,损失惨重,导致储粮豆类储藏安全,品质、品味、商品性降低。为此,做好绿豆象的防治、控制工作是豆类储粮安全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68.
极限温度对绿豆象及绿豆种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建锋  万正煌  李莉  陈宏伟  伍广洪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3):2719-2722,2727
对绿豆[Vigna radiata(L)Wilczek]储藏期间害虫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 L.)各虫态对极限温度的耐受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蛹和幼虫耐极限高、低温的能力均大于成虫和卵;蛹是绿豆象最耐低温的虫态,-5℃时完全杀灭蛹需要256 h,-10℃时完全杀灭卵、幼虫、蛹均需32 h,而杀灭成虫仅需8 h,-20℃防治所需时间较短,4h即可完全防治绿豆象;蛹也是绿豆象最耐高温的虫态;45℃处理下完全杀灭需要32h,而50℃防治见效较快,4h即可完全防治绿豆象;极限高温处理对绿豆种子生命力和萌发率均无显著影响.利用极限温度可有效防治绿豆象且对绿豆种子无影响,在保证食品安全、促进绿色储粮等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9.
绿豆象又名豆牛、豆猴、铁嘴,属鞘翅目豆象科,在贮粮仓和田间均能繁殖为害,是绿豆贮藏期的主要害虫。它常将籽粒蛀食一空,丧失发芽能力,甚至不能食用。  相似文献   
70.
通过对来自四川西昌和辽宁沈阳的绿豆象两地理种群杂交试验, 对比研究了杂交1代(F1)和亲本的产卵量、发育历期、孵化率、豆内存活率和成虫体质量等生物学特性. 结果表明: 绿豆象西昌种群在黄豆中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 沈阳种群几乎不能在黄豆中存活, 杂交1代适应程度增强, 可以在黄豆中完成生活史, 并能对黄豆造成危害; 两地理种群虽然取食上有很大的差异, 但它们的遗传趋异程度并不高, 在生殖上完全亲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