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0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66篇
林业   9篇
农学   58篇
基础科学   3篇
  23篇
综合类   227篇
农作物   38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182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蛋白质组学和营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学发展的长河中,几乎没有哪一个领域能像营养学样取得如此巨大和有价值的进展〔1〕。随着分子生物学、细分子学及细胞内传导系统的研究,我们对营养素、激素、细因子、炎症介质对细胞代谢的作用,以及细胞代谢的调控了更深入的认识〔2〕。20世纪90年代,人类基因组测序草完成。基因虽是遗传信息的源头,而功能性蛋白是基因功的执行体。基因组计划的实现固然为生物有机体全体基序列的确定、为未来生命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它并不能提供认识各种生命活动直接的分子基础,其间必研究生命活动的执行体———蛋白质这一重要环节。因此,命科…  相似文献   
22.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病原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宫霞  赵骏  郭本恒 《乳业科学与技术》2006,28(3):105-107,113
本文概述了作为蛋白质组学主要技术的双相凝胶电泳、质谱、蛋白芯片、生物信息学等,以及蛋白质组学在病原微生物的鉴定、耐药机理、致病机制和疫苗方面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23.
陈培  张磊 《种子》2009,28(10)
目的:对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 A及其同型保持系W931 B不同器官的蛋白质组进行比较性研究,获得差异蛋白质组的重要信息.方法:采用SDS-PAGE方法.结果:发现不育系W931 A与其保持系W931 B种子和苗期叶片的蛋白质SDS-PAGE电泳图谱基本没有差异带,二胞花粉期花药SDS-PAGE图谱间有3条差异带.结论:雄性不育基因表达具有时空和器官特异性.与育性有关的蛋白主要在花药中表达.  相似文献   
24.
双向电泳(two-dimensional gel electrophoresis,2-DE)是蛋白质组学研究中常用的技术之一,因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在植物蛋白质组学中应用广泛。蛋白质双向电泳(2-DE)过程复杂、时间持久以及影响因素众多,本文立足蛋白质双向电泳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现象,如:分离的蛋白质点过少、条纹过多导致凝胶背景模糊、高丰度蛋白点聚集沉淀及低丰度蛋白点被掩盖等,着重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为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初学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5.
以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栽培种华南9号(SC9)及其近缘野生种W14的块根为研究对象,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了这两个品种块根的蛋白质差异情况,并对差异蛋白质的功能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主要有22个蛋白质出现较大的差异表达,其中16个为已知功能的蛋白质,可分为7类,包括信号传导、核酸代谢和碳与能量代谢等。其中,与碳和能量代谢相关的蛋白质果胶酶,以及与光合作用相关的苹果酸合成酶在SC9块根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在W14中的。进一步的RT-PCR定量分析发现PME3基因在SC9块根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在W14中的。  相似文献   
26.
【目的】前期研究发现,螺虫乙酯处理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0 h卵24 h后,造成卵壳破裂从而抑制卵孵化出若虫。本研究旨在探究螺虫乙酯处理西花蓟马0 h卵24 h后引起卵形态结构发生变化的原因,寻找螺虫乙酯抑制西花蓟马0 h卵孵化的关键蛋白,揭示螺虫乙酯抑制西花蓟马卵孵化的分子机制。【方法】以西花蓟马0 h卵为研究对象,使用浓度为14.42 mg·L-1的螺虫乙酯处理24 h后,采用无标记定量(Label-free)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螺虫乙酯处理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表达蛋白。利用Gene Ontology(GO)富集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对筛选出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功能注释和通路分析等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通过平行反应监测(PRM)技术验证差异蛋白的表达量。【结果】螺虫乙酯处理后共有204个蛋白差异表达,其中124个蛋白表达量上调,80个蛋白表达量下调。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上调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物质合成和代谢通路,下调的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对外界刺激的防御反应通路。此外,利用PRM技术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螺虫乙酯处理西花蓟马0 h卵24 h后,三磷酸鸟苷环水解酶1-1、三磷酸鸟苷环水解酶1-2、类谷胱甘肽硫-转移酶、脂酰辅酶A还原酶蛋白表达量显著上调,西花蓟马卵的类内表皮结构糖蛋白SgAbd-2、类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O-乙酰基转移酶蛋白表达量显著下调,且类内表皮结构糖蛋白SgAbd-2表达量下调最为明显。PRM技术验证结果与蛋白质组学的结果一致。【结论】上述蛋白可能在西花蓟马卵孵化过程中发挥多种功能,其中类内表皮结构糖蛋白SgAbd-2与昆虫表皮分化等生命活动相关,推测螺虫乙酯抑制了类内表皮结构糖蛋白SgAbd-2的表达,从而造成西花蓟马0 h卵出现卵壳破裂的现象,类内表皮结构糖蛋白SgAbd-2可能在西花蓟马0 h卵孵化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7.
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是一门鉴定和量化蛋白质与其他代谢物或蛋白质等分子相互作用的前沿技 术,已成为研究植物系统生物学和多组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基于质谱的组学技术迅速发展,也促 进蛋白质 - 代谢物相互作用(Protein-metabolite interaction, PMI)、蛋白质 - 蛋白质相互作用( 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PPI)的发现和验证方法取得巨大进步 , 这些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在功能基因组和功能代谢组研究中 逐渐展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系统总结了过去 10 年不同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主要包括 PMI 和 PPI)的分析策略, 并详细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的相互作用类型,综述了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在植物研究领域的应用进 展,对植物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的应用策略和需要攻克的关键技术瓶颈进行了总结。蛋白质互作组学技术的不 断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植物胞内信号转导及代谢调控通路的解析,而精准解析信号网络中关键相互作用将为植物 自身生长发育以及适应外界环境等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28.
层积是解除老山芹种子休眠有效方法.为深入研究层积对老山芹种子休眠及萌发影响的分子机制,取未层积、子叶期胚及发芽种子作蛋白质组(TMT法)和代谢组(GC-TOF/MS法)测定与分析,比较筛选差异蛋白质和差异代谢物,运用生物信息学技术预测分析相关生物学功能并整合分析二者间关联性,Real-time PCR鉴定糖代谢相关通路关键酶基因表达谱.结果表明,与种子萌发相关差异蛋白包括HmBIP2、HmACT7、HmUDG4及HmACLB-2等;存在互作关系的差异蛋白多为核糖体蛋白;差异代谢物、存在关联关系的差异蛋白及差异代谢物显著富集于淀粉和蔗糖代谢、半乳糖代谢等糖代谢通路中;大多数糖代谢相关通路关键酶基因呈先降后升表达趋势.研究从差异蛋白质和差异代谢物功能角度进一步揭示老山芹种子后熟及萌发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29.
  【目的】  丛枝菌根真菌(AMF)可以显著提高植物对逆境胁迫的抵抗能力,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针对代表性组学技术(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AMF提高植物抗逆领域(干旱、温度、盐碱、重金属)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在逆境胁迫下,植物–菌根共生体在分子层面上的应答调控机理,为深入理解AMF提高植物耐逆的分子机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主要进展  植物主要通过根系与AMF建立共生关系,进而从土壤中吸收更多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提高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抵抗能力。菌根植物在转录、翻译以及表观遗传层面应答非生物胁迫。AMF在不同程度上上调或下调某些与非生物胁迫相关基因的转录或蛋白的翻译及降解,从而提高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的抵抗能力,维持植物的生长发育,提高其对水分和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效率。通过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关键基因、蛋白及代谢物的变化,为深入挖掘AMF提高植物抗逆机理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展望  揭示丛枝菌根共生体抗逆机理的组学技术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单一组学的应用限制了信息表达的完整性和深层次网络调控机理的精确性。随着测序技术和手段在速度、精度等方面的提高以及生物信息学的更新发展,AMF提高植物抗逆性组学的研究将朝着多组学结合的方向发展,使研究者能够从多角度全面探究植物相关研究的分子机理,这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植物相关生命活动的分子调控规律。  相似文献   
30.
从构建完整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两方面探讨了基因组学与蛋白质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内容改革包括教材的合理选用、"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更新,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包括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案例教学法、录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网络教学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