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3篇
农学   36篇
基础科学   4篇
  5篇
综合类   102篇
农作物   25篇
畜牧兽医   34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1.
本实验对1-6-300/55小粒裸燕麦(Avena,nudibreris)进行染色体组型研究。采用根尖压片法观察鉴定该品种染色体数目为2n=2x=14是稳定的二倍体。对其染色体结构、功能、形态进行了研究。1-6-300/55的七对染色体中有4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M),2对近中着丝点染色体(SM),1对具有随体的染色体(Sat),其染色体组型为:2n=4M+2SM+1Sat。没有近端和端部着丝点染色体。实验结果证明;该品种为二倍体小粒裸燕麦,确定了7对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和着丝点,次缢痕的位置。它不同于我国二倍体裸燕麦,属于另一个种.为今后的燕麦分类,杂交育种提供了细胞学依据。  相似文献   
72.
“坝莜18号”裸燕麦新品种是河北省高寒作物研究所(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近年来培育出的突破性品种,创造了旱地裸燕麦高产纪录,产量较一般品种增产一倍以上,在产区内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以华北燕麦中心产区张家口市康保县为例,详述了2014年以来坝莜18号在康保县的试验、示范与推广等实践情况,总结出了该品种的关键栽培技术,核算了经济效益,总结了示范推广经验,并提出了该品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为将来该品种的进一步推广及应用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73.
CA雄性不育性状在裸燕麦上的转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CA燕麦雄性不育材料与8个不同类型裸燕麦品种进行远缘杂交,对8个组合的F1,F2外稃性状的表现与分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外稃性状F1穗型表现为既有皮型小穗又有裸型小穗的混合型,在F2外稃性状发生分离,分离比例为裸型∶混合型∶皮型=0.77∶2.16∶1.07。转育出4个不同类型的裸燕麦雄性不育材料,分别为Nms9602,Nms9606,Nms9801,Nms9804。  相似文献   
74.
为探明适合成都平原地区裸燕麦(Avena sativa)的高产栽培方案,以燕选1号、坝莜6号和白燕11号为材料,采用两种播期、4种播种量和4种施肥量的4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品种、播期、播种量和施肥量对裸燕麦主要农艺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裸燕麦有效穗数、株高和产量影响显著(P0.05),早播(B1)时,各主要农艺性状均显著(P0.05)高于晚播;播种量对株高影响不显著(P0.05),对燕麦产量影响显著(P0.05),在播种量为360万株·hm-2(C4)水平下燕麦产量最高;施肥量对有效穗数、株高、生育期和产量影响显著(P0.05),燕麦有效穗数、株高和产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幅度逐渐降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个栽培因子对裸燕麦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贡献率大小顺序为施肥量播期品种播种量。根据各主成分综合得分排名及对比各组合实际产量可以看出,早播组合较晚播组合产量高;播种量在180万株·hm-2(C2)、270万株·hm-2(C3)或者360万株·hm-2(C4)水平时、施肥水平在600 kg·hm-2(D3)或者825 kg·hm-2(D4)时均有较高产量。综合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可知,成都平原地区种植裸燕麦时,以播期为11月1日,播种量为180万株·hm-2、施肥量为600 kg·hm-2为最佳。  相似文献   
75.
裸燕麦新品种的经济性状和实用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该项研究表明:内蒙古夏莜麦栽培区裸燕323的鲜草和籽实产量分别比对照(1)增产45.6%-67.7%,比对照(2)增产53.5%-26.3%;裸燕82比对照(1)增产41.7%-0.4%,比对照(2)增产49.1%-24.4%;将1季改2季栽培平均鲜草产量达139056kg/hm^2,比单季作增长1倍;在云南省冬季南繁中,在缩短日照条件下营养生长期加长,产草量更增大;在内蒙古冷凉秋莜麦区,裸燕323比对照(1)增产125%;在秋莜麦(高寒)区裸燕82比对照(1)增产29%,均表现适应性强,是粮草兼用的新品种,其营养成分高于对照种和玉米,是质优的饲用作物为养殖业奠定了物质基础;饲用后,每头牛日增奶量2.13kg,年增值1861.5元/头,栽培技术简便、成本低,减轻了农民投入和负担,增加的经济效益显著,是适宜推广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76.
河北省张家口市是我国的裸燕麦主产区之一,裸燕麦在当地称之为莜麦,蛋白质含量高,皮燕麦含量少,适合加工,而且全部种植在高寒区,自然环境优越,无污染,种植裸燕麦不需施肥、施药,所生产的产品符合有机食品的要求。目前生产上使用的裸燕麦品种主要有:冀张莜四号(品五号)冀张莜六号(品十六号)、坝莜一号等。由于裸燕麦  相似文献   
77.
裸燕麦成熟胚在IN6培养基上诱导并继代所形成的是白色、瘤状、外软内硬、易分化植株的非松脆型愈伤组织.当在IM1—IM4培养基上进行循环式调控培养时,经7—8个月,初始愈伤组织状态转变为浅黄色、小颗粒状、生活力强的松脆型胚性愈伤组织,有效地减缓了愈伤组织经长期继代过程中生活力的衰退,并能稳定地维持胚性愈伤组织达95%以上.对植株再生能力测定表明,调控的胚性愈伤组织具有较强的分化潜力,维持时间可达2年以上.  相似文献   
78.
采用田间试验,分别在2020年裸燕麦不同生育期和2021年裸燕麦抽穗期喷施不同浓度H2S供体硫氢化钠(NaHS),分析H2S对盐碱胁迫下裸燕麦农艺和产量性状的影响。2020年试验结果表明:喷施时期对裸燕麦株高、单株粒数、单株产量、收获穗、千粒重和产量具有显著影响;NaHS浓度对株高和千粒重无显著影响,而对单株粒数、单株产量、收获穗和产量产生显著影响;二者的交互作用除对株高影响不显著外,对其余上述指标均具有显著影响。株高、单株粒数、单株产量、收获穗、千粒重和产量均以抽穗期喷施最高;单株粒数、单株产量、收获穗和产量随NaHS浓度增大整体呈先增加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以喷施200 μmol·L-1NaHS的产量最高。单株粒数和单株产量分别以抽穗期喷施100 μmol·L-1和50 μmol·L-1NaHS最高;收获穗数和千粒重分别以抽穗期喷施200 μmol·L-1和50 μmol·L-1NaHS最大;产量以抽穗期喷施200 μmol·L-1NaHS最优。隶属函数综合分析显示:抽穗期喷施200 μmol·L-1NaHS提高裸燕麦农艺产量性状的效果最佳。2021年试验结果表明:抽穗期喷施不同浓度NaHS对裸燕麦株高、收获穗和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与喷施0 μmol·L-1 NaHS相比,喷施25~400 μmol·L-1 NaHS可不同程度提高裸燕麦穗铃数、穗粒数和产量,其中喷施200 μmol·L-1 NaHS的效果最显著。综上所述,抽穗期喷施200 μmol·L-1 NaHS可有效促进裸燕麦穗铃数和穗粒数等农艺性状并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79.
莜麦新品种晋燕14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晋燕14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寒区作物研究所利用皮、裸燕麦(莜麦)杂种后代高代品系7801-2作母本、74050-50作父本进行杂交,经多年单株选育而成的莜麦新品种.该品种中早熟、高产、稳产、优质、适应性广,2011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  相似文献   
80.
复合药剂浸种对裸燕麦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干旱胁迫下裸燕麦播种出苗较差的问题,利用生化黄腐酸(BFA)、氯化钙、赤霉素三种药剂的复合配置对裸燕麦种子进行浸种处理,探讨不同复合药剂处理对裸燕麦发芽势、发芽率、物质转换率、种子萌发抗旱指数、种子活力抗旱指数的影响。结果表明,赤霉素(0.0125g·L-1)+生化黄腐酸(0.1g·L-1)以及氯化钙(1g·L-1)+赤霉素(0.0125g·L-1)的复合溶液处理均可有效提高裸燕麦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物质转换率、种子萌发抗旱指数和种子活力抗旱指数;而氯化钙(1g·L-1)+生化黄腐酸(0.1g·L-1)的复合溶液处理对裸燕麦种子发芽率虽有所提高,但降低了发芽势和物质转化率。从综合效果来看,赤霉素(0.0125g·L-1)+生化黄腐酸(0.1g·L-1)的复合溶液效果最佳。另外,浸种一次与浸种三次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