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4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林业   110篇
农学   74篇
基础科学   57篇
  295篇
综合类   813篇
农作物   43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50篇
园艺   38篇
植物保护   45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64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31.
作物地膜覆盖技术适宜性及其在东北春玉米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从源头解决地膜覆盖技术泛用、滥用问题,提高作物地膜覆盖技术的合理利用性。研究提出作物地膜覆盖适宜性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地膜覆盖技术对作物自身环境要素需求与所在地提供环境要素差异的补偿程度"。该研究以东北春玉米为例,构建春玉米地膜覆盖适宜性的评价体系,通过数据检索的方式收集东北地区田间试验中春玉米地膜覆盖功能数据,明确作物地膜覆盖与不覆盖农田土壤温度和水分、经济产量相关关系,量化作物地膜覆盖的增温保墒、增产功效,筛选春玉米地膜覆盖技术适宜性评价指标,并计算地膜覆盖技术适宜指数,参照作物需求阈值标准和经济效益,明确东北不同熟期春玉米地膜覆盖种植范围,形成春玉米地膜覆盖综合适宜性区划。东北地区春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地膜覆盖耕作层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与裸地土壤温度(土壤含水率)及产量与≥10 ℃积温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P < 0.01)。基于春玉米地膜覆盖适宜性的评价体系,计算了地膜覆盖适宜指数,完成东北地区春玉米地膜覆盖综合适宜分区。作物地膜覆盖适宜性相关研究可为中国地膜投入量零增长和地膜污染综合防控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2.
33.
通过对黑琥珀李在福建引种十年的观察、调查和研究,明确了入冬时期的极端低温,品种的需冷量和花期冻害构成了不同区域引种的限制因子,从而提出适宜栽培的不同区域.  相似文献   
34.
锦州小菜闻名全国,尤其是腌渍小茄子风味独特。而我院的腌渍小茄子经过筛选、提纯,各项综合性状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适宜性强,容易栽培,且供应期长.成为种植者首选的一个新品种。  相似文献   
35.
城郊综合游憩型绿道选线适宜性评价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郊综合游憩型绿道能够综合利用城郊优质的自然生态、农业生产和乡村文化游憩资源,为城镇居民闲暇休闲提供具有吸引力的线性游憩空间。绿道选线的科学性决定了绿道建设难度、投入和成效。运用适宜性分析和AHP层次分析方法,结合城郊特征,遴选出绿道选线基础指标因子,从游憩资源和游径两个层面构建评价矩阵并进行权重计算。  相似文献   
36.
杨忍  刘彦随  任志远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2,(11):2379-2384,2448
本文采用关中地区长时间序列气象站点农业气候观测数据,借助气象数据空间化模型,对主要农业气候要素进行空间栅格化。在此基础上,运用模糊数学方法,构建农业气候生态适宜性测评模型,对关中地区农业气候生态适宜度进行100m×100m小网格尺度上综合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和关中地区农业发展实际需求,提出关中地区农业发展优化布局分区和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研究结果表明:关中地区的农业生态气候适宜性资源指数空间差异显著,呈现出北低南高,纬度地带性规律比较明显;效能指数空间分异呈现为南北低中部高格局。资源指数与效能指数北部都较低,但北部的光照条件较好,关中地区的农业生产布局应该充分利用北部的光照条件与南部的降水与湿度条件,因地制宜的进行农业的生产的空间布局,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破除水资源约束瓶颈。从关中农业资源环境本底出发,对关中农业生产布局进行优化分区,可将分为五个大区,即渭北旱塬区,充分利用光照和温差自然条件,应大力发展林果基地,同时拓展林果加工产业链。平原灌溉区,结合水热组合条件,建设规模成片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模式的小麦生产基地,大中城市周围应大力发展蔬菜基地。秦岭北坡区,水源涵养功能突出,大力发展观光生态农业,同时加大中药材等农副业的发展。大荔沙区,应积极植树造林,改造沙荒,积极发展粮果套种,果菜套种。泾渭黄洛滩涂地区,应当因地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开发渔业和发展综合的农林牧业,沿河两岸建设护岸林带,营造速生产林,发展沿河的乡村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37.
普宗朝  张山清 《草业科学》2021,38(1):110-121
基于新疆102个气象台站1961−2019年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以及ArcGIS的空间插值技术,在对影响新疆紫花苜蓿种植的主要气候因子 ≥ 5 ℃积温、冬季最低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以80%保证率 ≥ 5 ℃积温和90%保证率冬季最低气温作为指标因子,研究了气候变暖背景下,新疆不同秋眠级紫...  相似文献   
38.
四川柑橘适宜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柑橘是四川省和我国主要水果产品之一。以气候为主的环境变化,对作物空间布局产生了显著影响。为合理优化柑橘生产空间,本研究基于最大熵模型(MaxEnt)构建柑橘适宜分布与环境变量的关系模型,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检测模型精度,刀切法(Jackknife)筛选主导环境变量;采用ArcGIS技术对比1980年、2010年四川柑橘适宜区分布,揭示近30 a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省柑橘适宜区的分布与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四川柑橘适宜性的主导环境变量主要体现为以光、热、水为特征的气候环境变量。近30 a四川省气候暖干化的变化趋势改变了区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引起了柑橘种植适宜区的时空变化。1980—2010年柑橘种植适宜性空间格局呈现出2个变化特征,一是高适宜区呈整体向北迁移的趋势,主要分布在成都平原区与川东北地区过渡地区;中适宜区界线向东南方迁移。二是适宜性级别呈现出逐级调整,低、中适宜区的等级调整变化明显。2010年高适宜区面积约为4.22万km2,中适宜区4.19万km2,低适宜区4.4万km2,大部分地区为不适宜区。以高适宜区为参照,通过政策措施,政府部门可增加在川南地区、成都平原地区南部的柑橘生产布局。本研究客观地反映了气候变化下,四川省柑橘种植适宜性变化特征,合理确定了柑橘适宜性面积及分布,为柑橘空间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最大熵模型在对物种分布进行准确模拟和预测时具有较强应用价值,对作物气候适宜性区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对于不同区域和作物应选取合适的环境变量、空间尺度和物种采样位置,减少系统累计误差,提高作物气候适宜区划定精度。  相似文献   
39.
气候变暖对新疆核桃种植气候适宜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新疆102个气象台站1961-2015年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t检验以及ArcGIS的空间插值技术,对影响新疆核桃种植的关键气候因子(≥10℃积温、最低气温≤-25℃日数、最高气温≥40℃日数、终霜冻日早于≥10℃初日天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核桃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研究了气候变化对新疆核桃种植气候适宜性及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新疆≥10℃积温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南疆多,北疆少;平原和盆地多,山区少”的格局,最低气温≤-25℃日数有“南疆少,北疆多;平原和盆地少,山区多”的特点,夏季最高气温≥40℃日数为“东部多,西部少;平原和盆地多,山区少”的特点;终霜冻日早于≥10℃初日的天数呈现“西部多,东部少;山区多,平原和盆地少”的格局。在上述气候要素空间分异的综合作用下,新疆核桃种植的气候适宜区主要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平原;次适宜区在塔里木盆地大部和吐哈盆地南部;北疆大部,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区以及吐哈盆地、塔里木盆地东部为核桃不适宜种植区。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近55a新疆≥10℃积温、最高气温≥40℃日数和终霜冻日早于≥10℃初日的天数分别以64.7℃·d·10a-1、0.48d·10a-1、0.120d·10a-1的倾向率呈显著(P<0.05)增多趋势,冬季日最低气温≤-25℃日数以-0.980d·10a-1的倾向率呈极显著(P<0.001)减少趋势。上述各要素分别于1986年和1997年发生了突变,受其影响,1997年后较其之前,新疆核桃种植的气候适宜区和次适宜区明显扩大,而不适宜区明显减小,气候变暖对新疆核桃种植总体趋于有利。  相似文献   
40.
农村居民点整治工程选址适宜性评价与决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周智  贾丽  黄英  高泽崇 《水土保持通报》2015,35(1):323-326,343
[目的]通过对影响农村居民点整治工程选址适宜性的指标因素进行分析,构建农村居民点整治工程适宜性评价体系。[方法]引入配对比较法和1—7标度理论法确定指标因素权重,通过综合分值测算法对农村居民点整治工程适宜性进行评价。根据离散度分析法对适宜性综合分值进行级别划分。[结果]河北省唐县农村居民点整治工程选址适宜性可划分为4等,即适宜区、较适宜区、一般适宜区和不适宜区,其综合作用分值划分区间为:77分以上为适宜区,68.59~77分为较适宜区,61.37~68.59分为一般适宜区,61.37分以下为不适宜区。[结论]相关部门应谨慎决策选址的时空顺序,有效提高农村居民点整治工程选址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