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53篇
基础科学   3篇
  24篇
综合类   85篇
农作物   10篇
畜牧兽医   26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6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以西藏南美藜生籽粒长期饲喂鸡雏,结果证明营养优于小麦,且无毒性,甜粒适口性优于苦粒,化学分析表明,籽粒蛋白质含量高于品质较好的小麦品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含量远高于小麦、玉米、大米等;籽粒中维生素A与D含量较低,蛋白质中氨基酸含量最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组织提出的最佳营养平衡标准;干茎,穗草的蛋白质含量亦远高于其它作物。  相似文献   
72.
分别设置两种精粗比(40 ? 60和30 ? 70),11种混合饲料的组合比例[精料 ? 藜麦秸秆 ? 高粱秸秆分别为40 ? 60 ? 0 (Ⅰ)、40 ? 45 ? 15 (Ⅱ)、40 ? 30 ? 30 (Ⅲ)、40 ? 15 ? 45 (Ⅳ)、40 ? 0 ? 60 (Ⅴ)、30 ? 70 ? 0 (Ⅵ)、30 ? 55 ? 15 (Ⅶ)、30 ? 40 ? 30 (Ⅷ)、30 ? 25 ? 45 (Ⅸ)、30 ? 10 ? 60 (Ⅹ)和30 ? 0 ? 70 (Ⅺ)] ,并以单独的精料、藜麦秸秆和高粱秸秆为对照,进行体外产气试验,测定不同组合饲粮的体外干物质降解率、瘤胃液pH、总挥发性脂肪酸和氨态氮含量,并计算各饲料组合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和综合组合效应指数,以评价不同日粮精粗比下藜麦(Chenopodium quinoa)秸秆与高粱(Sorghum bicolor)秸秆不同配比的饲粮组合效应。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所有组合产气量均逐渐升高(P < 0.05),24 h后趋于平缓。且随着高粱秸秆的增多,体外干物质降解率呈上升趋势。当精粗比为40 ? 60时,处理Ⅲ的24 h产气量分别比藜麦组和高粱组提高了36.2%和53.5%,氨态氮含量提高了30.7%和30.3%,总挥发性脂肪酸提高了12.2%和33.3%,且该组合氨态氮、总挥发性脂肪酸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和综合组合效应指数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 0.05)。而当精粗比为30 ? 70时,处理Ⅷ的24 h产气量分别比藜麦组和高粱组提高了29.2%和23.2%,氨态氮含量提高了35.1%和2.06%,总挥发性脂肪酸提高了32.7%和16%,总挥发性脂肪酸的单项组合效应指数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 0.05),而处理Ⅷ和Ⅺ的氨态氮含量和单项组合效应指数显著高于处理Ⅵ (P < 0.05),且Ⅷ的综合组合效应指数显著高于Ⅵ (P < 0.05),Ⅷ的综合组合效应指数显著高于Ⅵ、Ⅸ和Ⅹ (P < 0.05)。综合来看,精料 ? 藜麦秸秆 ? 高粱秸秆为30 ? 40 ? 30的综合组合效应指数最大,可作为较优饲料组合及适宜添加量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相似文献   
73.
利用SSR标记分析藜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藜麦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本研究利用SSR引物对所搜集的41个藜麦种质的多态性及其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54对SSR引物中筛选出了16对能明显扩增出稳定的多态性条带的引物,共检测出139个等位基因条带,每一对引物的等位基因个数为3~13,平均为8.7;16对引物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208~0.432,平均为0.366。UPGMA聚类分析显示,41份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GS)在0.374~0.906之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626。在阀值(GS)约为0.665时,41份材料可分为4大类。其中614929与B.B.Quinoa浙Ⅰ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为0.374,表明来源于不同地区的遗传距离较远,遗传基础较广泛。藜麦品种资源间的亲缘关系的揭示为藜麦资源保存和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4.
为研究杂草种子对紫花苜蓿种子萌发的影响,用藜、反枝苋、骆驼蓬3种杂草种子与紫花苜蓿种子按比例进行混合发芽试验,分析紫花苜蓿的发芽率、根长和芽长,研究藜、反枝苋、骆驼蓬对苜蓿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中的影响.结果表明,藜种子和紫花苜蓿种子混播使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提高,藜与苜蓿种子10∶50混播处理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根长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藜种子对苜蓿根长和芽长总体呈现抑制趋势;反枝苋与紫花苜蓿种子混播后紫花苜蓿的发芽率与对照均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反枝苋种子密度的增加,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除反枝苋与苜蓿10∶50混播处理外均有升高的趋势.根长与对照相比均表现出增长的趋势,反枝苋与苜蓿种子混播比例为40∶50、50∶50时与其他处理差异显著(P<0.05).对芽长的影响总体上呈现抑制趋势;骆驼蓬与紫花苜蓿种子混播后紫花苜蓿种子发芽率均低于对照,骆驼蓬与紫花苜蓿混播比例为30∶50、40∶50时与其他处理和对照差异显著(P<0.05),根长、芽长均比对照有所减小.骆驼蓬与紫花苜蓿种子混播比例为50∶50时,发生死亡.  相似文献   
75.
为了解北京藜麦的发病种类并筛选出对黎麦病原菌有效的杀菌剂种类,在藜麦病样中分离出黎麦筓霉茎腐病菌,并在室内测定了4种杀菌剂——戊唑醇、氟吡菌酰胺·肟菌酯、甲基硫菌灵以及多菌灵对其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这4种杀菌剂对藜麦筓霉茎腐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且随着杀菌剂浓度的增大抑菌效果逐渐增强,其中25%戊唑醇悬浮剂和50%氟吡菌酰胺·肟菌酯悬浮剂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次是较高浓度的70%甲基硫菌灵,杀菌效果最差的是50%多菌灵.  相似文献   
76.
为明确不同杂草对草甘膦的敏感性,以稗 Echinochloa crusgalli 、马唐 Digitaria sanguinalis 、藜 Chenopodium album 为供试材料,采用生物测定法和吸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草甘膦对3种杂草的抑制中浓度(GR50),以及不同剂量处理后杂草体内莽草酸积累量的变化。经410 g/hm2(有效成分)的草甘膦处理后,稗体内莽草酸积累量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而马唐和藜则表现为缓慢上升,根据此剂量处理下莽草酸积累趋势得出,3种杂草对草甘膦的敏感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稗、藜和马唐,与生测法的结果一致。经820~3 280 g/hm2(有效成分)的草甘膦处理后,3种杂草体内莽草酸积累量从第2 d开始急剧升高,增长速率随着草甘膦处理剂量的增加而加大;处理后稗、马唐和藜体内莽草酸积累量最高值差异显著,分别为1 137.9、4 989.7和2 084.2 μ g/g,为各自对照水平的16.7、23.7和82.9倍。该研究结果可为系统检测杂草对草甘膦的敏感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7.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heritance of seed yield traits in Quinoa (Chenopodium quinoa) Willd., a half-diallelic crossing experiment with six diverse but uniform breeding lines was conducted. True hybrid plants were detected by means of differences in panicle colour in 14 out of the 15 crosses performed. The agronomic performance of 14 F2 populations and six parental lines was evaluated in field trials on fertile clay soil. General and specific combining ability of the lines (GCA and SCA) were estimated. High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GCA effect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lines for plant height at maturity, early flowering, early maturity, seed yield and thousand seed weight. Significant SCA effects were only found for plant height at maturity. However, SCA effects were rather small and accounted for 7% of the total variance. The finding of large GCA effects and low SCA effects suggests that best selection results could be expected from crosses between the agronomic best performing genotype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78.
本试验采用水培法研究两个藜麦品种(晋藜1号和晋藜2号)幼苗根系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通过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设定不同浓度(5%、10%)和不同处理时间(3d、6d、9d)对藜麦幼苗根系形态指标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进行测定,旨在为藜麦的抗逆性机制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晋藜1号在同一胁迫浓度下,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根长、根平均直径、根体积、根表面积、根投影面积、根尖数和SOD活性、POD活性均呈增长趋势;同一胁迫时间下,5%和10%浓度下根系形态各指标值均显著高于对照,5%胁迫下达到最高值,SOD活性、POD活性则随着胁迫浓度的增大而增大,MDA含量则在5%下达到最低。晋藜2号在同一胁迫浓度下,根系各项形态指标会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而呈现增长趋势,SOD活性和POD活性在5%浓度下呈现逐渐增长趋势,但在10%浓度下则呈现先增后降趋势,MDA含量呈现逐渐升高趋势;同一胁迫时间下,与对照相比,5%浓度下根系形态各指标值均显著高于对照,10%浓度下根平均直径和根尖数高于对照,但其他指标均低于对照,SOD活性和POD活性则随着胁迫浓度的增大呈现先增后降趋势,MDA含量则在5%下达到最低。可见,晋藜1号和2号根系通过形态和生理指标变化均能抵御一定的干旱胁迫,但晋藜1号较晋藜2号更抗旱。  相似文献   
79.
霜霉病是严重危害藜麦的世界性病害。为了明确甘肃藜麦霜霉病的发生与危害情况,以及病原菌的种类及致病力分化情况,对藜麦霜霉病进行了系统调查,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种类进行鉴定,并采用叶盘法在室内人工接菌测定致病力。病害调查结果表明,甘肃不同生态区藜麦霜霉病发生普遍严重,局部地区呈爆发态势;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在临夏二阴气候区最高,分别为83.70%和80.44,白银干旱区最低,分别为19.26%和16.67。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甘肃藜麦霜霉病病原菌被确定为Peronospora variabilis,不同菌株孢子囊和卵孢子大小存在显著差异(P<0.05)。致病力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菌株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致病力最强的是来自临夏二阴气候区的菌株GSKL,最弱的是来自天祝高寒区的菌株GSTZ,病情指数分别为90.00和44.67。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发现,甘肃不同生态区霜霉病菌株之间存在地理种群遗传分化。本研究为甘肃藜麦霜霉病的防控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0.
史冬燕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6651-6652
[目的]探索藜种子萌发对酸雨胁迫的响应。[方法]藜种子消毒后,分别用pH值为7.0、5.5、4.5、3.0、2.5的模拟酸雨溶液浸泡24h,然后放入加有相应的模拟酸雨溶液培养皿内进行培养。10 d后记录种子发芽数,测量P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随着pH值的下降,藜种子发芽率降低。对照组的最高,pH值5.5处理组次之,pH值2.0处理组最差。pH值2.5处理组的发芽率下降45.07%,pH值3.0处理组的发芽率下降17.54%。酸雨对发芽势的影响与发芽率相同。POD酶活性变化是随胁迫时间的延长呈先高后降的变化趋势。各处理组的MDA含量随处理浓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再升高的变化规律。[结论]模拟酸雨对藜种子的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随着酸化程度的提高抑制作用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