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3篇
  免费   160篇
  国内免费   507篇
林业   72篇
农学   361篇
基础科学   189篇
  292篇
综合类   1246篇
农作物   561篇
水产渔业   20篇
畜牧兽医   130篇
园艺   39篇
植物保护   50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205篇
  2011年   200篇
  2010年   151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65篇
  2006年   129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0 毫秒
61.
Soil compaction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agriculture, because its high levels may adversely affect plant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 Since mechanical methods are not very efficient and economical, using biological methods to alleviate the stress of soil compaction on plant growth may be beneficial.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1)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soil compaction on corn (Zea mays L.) growth, and (2)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applying arbuscular mycorrhiza (AM) with different origins can partially or completely overcome the stressful effects of soil compaction on corn growth under unsterilized and sterilized conditions. Corn was planted in unsterilized and sterilized compacted soils, while treated with three species of AM including, Iranian Glomus mosseae, Iranian Glomus etunicatum, and Canadian Glomus mosseae, received from GINCO (Glomales in vitro Collection), Canada. Plant growth variables and soil resistance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 AM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oot fresh (maximum of 94% increase) and dry (maximum of 100% increase) weights in the compacted soil. AM with different origins may improve corn growth in compacted soils, though its effectiveness is related to the level of compaction and also to the interaction with other soil microorganisms.  相似文献   
62.
通过对104份普通小麦(Tritium aestivum)及其近缘种属材料puroindolines蛋白(包括PinA和PinB)的初步研究,提出一种改进的Urea-SDS-PAGE凝胶系统用于此蛋白的分离和检测。结果表明,和普通的SDS-PAGE相比,可以清晰地分开PinA和PinB,分辨率较高,检测效果较好。改进的凝胶系统也可用于其它蛋白,特别是小分子量且等电点和分子量相近蛋白组分的分离和检测。在所分析的材料中,普通小麦的PinA和PinB蛋白变异较丰富,斯卑尔脱小麦(T.aestivum ssp.spelta)、密穗小麦(T.aestivum ssp.compactum)、西藏半野生小麦(T.aestivum ssp.tibeticum)和山羊草(Aegilops tauschii)中未发现变异;野生二粒小麦(T.turgidum var.dicoccides)、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elongamm)未检测出puroindolines蛋白。  相似文献   
63.
李军  赵畅 《农业机械学报》2018,49(4):241-248
针对动态室内环境的变化及时变的接收信号强度(Received signal strength,RSS)对定位精度的影响,提出了一类基于核自适应滤波算法的农业无线传感器网络室内定位方法。核自适应滤波算法具体包括量化核最小均方(Quantized kernel least mean square,QKLMS)算法及固定预算(Fixed-budget,FB)核递推最小二乘(Kernel recursive least-squares,KRLS)算法。QKLMS算法基于一种简单在线矢量量化方法替代稀疏化,抑制核自适应滤波中径向基函数结构的增长。FB-KRLS算法是一种固定内存预算的在线学习方法,与以往的"滑窗"技术不同,每次时间更新时并不"修剪"最旧的数据,而是旨在"修剪"最无用的数据,从而抑制核矩阵的不断增长。通过构建RSS指纹信息与物理位置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核自适应滤波算法实现WSN的室内定位,将所提出的算法应用于仿真与物理环境下的不同实例中,在同等条件下,还与其他核学习算法、极限学习机(Extreme learning machine,ELM)等定位算法进行比较。仿真实验中2种算法在3种情形下的平均定位误差分别为0.746、0.443 m,物理实验中2种算法在2种情形下的平均定位误差分别为0.547、0.282 m。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核自适应滤波算法均能提高定位精度,其在线学习能力使得所提出的定位算法能自适应环境动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64.
选用我国华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小麦、玉米、水稻秸秆样品,对比研究了偏最小二乘(PLSR)和高斯核支持向量机(RBF-SVR)分别构建单一和混合种类秸秆全波段定量分析模型的效果,探讨了红外光声光谱耦合化学计量学方法构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秸秆导热系数定量分析模型的可行性。研究发现,小麦秸秆和水稻秸秆导热系数RBF-SVR非线性模型,以及玉米秸秆、混合种类秸秆的PLSR线性模型效果较优。进一步应用蚁群算法与上述最优建模方法相结合,构建了更加优化的小麦秸秆、玉米秸秆、水稻秸秆和混合秸秆导热系数模型,验证决定系数(R_p~2)分别为0.77、0.83、0.96和0.79,验证均方差(RMSEP)分别为0.007 8、0.015、0.005 9、0.014 W/(m·K),验证相对分析误差(RPD)分别为2.81、2.41、7.39和2.15。研究结果表明,红外光声光谱技术结合先进适用的化学计量学方法可实现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秸秆导热系数的快速定量分析,但混合秸秆模型预测精度仍需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65.
为研究日粮中不同比例小麦替代玉米对奶牛氮代谢参数的影响,选择8头泌乳天数为84±17 d,体重为569±47 kg的经产中国荷斯坦奶牛作为试验动物,采用重复4×4拉丁方设计,分别饲喂含不同比例粉碎小麦( GW)和粉碎玉米(GC)的日粮,4个处理组分别为(DM基础):W0组(0%GW+27.9%GC),W9.6组(9.6%GW+19.2%GC),W19.2组(19.2%GW+9.6%GC)和W28.8组(28.8%GW+0%GC)。结果表明:奶牛的产奶量、乳蛋白率和乳蛋白产量未受影响;随着日粮中小麦比例的增加,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DMI)呈二次曲线增加趋势(P=0.07),牛奶尿素氮(MUN)浓度线性增加(P<0.01),且W28.8组显著高于W0和W19.2组(P<0.01);粪氮排出量未受日粮影响,尿氮排出量呈线性增加趋势(P=0.08);尿氮(P=0.02)和总排出氮(粪氮+尿氮)(P=0.05)占食入氮的比例呈二次曲线降低;尿素氮产量(P<0.01)及其占总尿氮的比例(P=0.03)线性增加,且W19.2和W28.8组的尿素氮产量显著高于(P=0.01)其他2组;尿中尿囊素(P=0.05)和总嘌呤(P=0.09)产量呈线性降低趋势,W9.6组的微生物氮产量显著(P=0.02)高于W28.8组。结果提示:泌乳盛期奶牛日粮中用9.6%的粉碎小麦替代玉米效果最佳,高比例的小麦替代玉米( W28.8组)时能够增加尿氮及奶和尿中尿素氮的排出量,降低微生物氮的合成。  相似文献   
66.
对地膜和秸秆覆盖玉米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分析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两年盆栽和大田玉米覆盖试验结果表明,秸秆和地膜覆盖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玉米株高、茎粗、净光合速率和单株干物质积累量等;地膜覆盖的促进作用在玉米生育前期较大,而秸秆覆盖的作用则主要表现在玉米生育中后期。秸秆和地膜覆盖增产的主要原因均为玉米穗长和穗粒数的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秸秆和地膜覆盖的增产效应主要表现在拔节至抽雄及雌穗分化发育阶段,而对后期粒重形成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7.
春玉米主要穗部性状配合力及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育具有高配合力的优良自交系是育种工作的基础,为更好的了解北方早熟春玉米区玉米(Zea mays L.)自交系的配合力表现和性状遗传规律,为杂交种组配和种质改良提供亲本和育种策略,选用在生产及种质改良中常用的12个玉米自交系,按双列杂交模式设计组配杂交组合, 以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试验,对主要穗部性状进行鉴定,按照改良griffingⅣ 双列杂交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试验表明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效应在亲本间存在显著差异。穗粗、容重、籽粒行数等性状遗传力较高,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而产量、穗重主要受非加性基因控制,易受环境因素影响。K12、丹340和黑选169对提高产量的效应明显,P138在提高后代容重方面优势显著,含有地方种质的早熟材料龙抗118、大粒黄可以显著提高后代穗部长度。  相似文献   
68.
玉米抗南方型锈病基因共分离分子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玉米(Zea mays L.)抗南方型锈病自交系P25和感病自交系F349的F1与F349回交,并连续回交所得BC5代的F349抗病近等基因系(nearly isogenic lines,NILs)为材料,以RGA(resistance gene analogs)的方法,在抗病自交系中克隆出一条321 bp的特异性DNA条带。根据序列比对的结果,设计出新的引物作为分子标记,在96株BC7、BC4F5NILs及其亲本和杂种F1群体上进行鉴定,其中94株的田间抗感结果与分子检测结果一致,选择的有效率达97.9%。此标记扩增效果清晰,可重复性强,在抗玉米南方型锈病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研究中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9.
土壤含水量对玉米产量因素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旱作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玉米品种的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等产量因素和亩保苗株数、灌浆期土壤含水量等环境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穗粗对产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和正向的直接效应,百粒重和穗长对产量呈微弱的正相关,行粒数对产量有微弱的负相关。土壤含水量与产量有较高的负相关和负向的直接效应,株高、功能叶数、亩保苗与产量有较低的正相关。灌浆期比较抗旱品种是丰禾7号、绥玉7号和丰禾332品系;先玉335表现中度抗旱,龙单13、四单19表现出抗旱性较差。  相似文献   
70.
以新合成的NCT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水溶液,对灌浆初期的大田小麦进行叶面喷施,以喷清水作对照,并以与NCT相同浓度梯度的NAA水溶液作对比处理,测定了喷后不同时期小麦旗叶的相对电导率、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NCT能延缓灌浆期SOD活力,使叶绿素含量降低,控制相对电导率和MDA含量的升高,并使小麦穗粒重和千粒重增加,其效果明显优于NA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