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7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71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贝母鉴别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就鉴别贝母的几种常用方法,包括性状鉴别法、显微鉴别法、光谱鉴别法等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2.
岷贝母小鳞茎再生诱导效应的研究(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MS培养基和1/2 MS培养基上,研究了不同激素种类及其配比对岷贝母野生鳞茎外植体小鳞茎诱导和增殖的影响.结果显示:两种培养基上岷贝母小鳞茎增殖的最佳激素组合均为NAA 2 mg.L-1+2,4-D 2mg.L-1+6-BA 0.5 mg.L-1+IBA 0.5 mg.L-1+KT 0.2 mg.L-1,诱导率分别为60.00%和56.67%.  相似文献   
13.
浙贝母在浙南规范化种植操作规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要求,通过试验研究,从产地环境选择、栽培与管理技术、采收与加工技术等方面,制定浙贝母在浙南的规范化种植技术操作规程(SOP),保证药材的安全、有效、稳定、质量可控。  相似文献   
14.
王丽  彭锐  李隆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309-22310,22327
对太白贝母的药用历史、分布与生境、栽培与组织培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提出太白贝母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暗紫贝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Hsiao et K.C.Hsia)为百合科贝母属植物为中药材川贝母(Balbus Fritillariae unibracteatae)的主要来源之一,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及散结等功效,是中国特有的历史悠久的传统中药。为了解近几年来对暗紫贝母的研究现状,从植物学、化学成分分析、药理学、分子生物等方面对暗紫贝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川贝中生物碱提取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川贝中生物碱的提取工艺,采用超声辅助酸性醇提取法,选取pH值、乙醇体积分数、超声时间、料液比作为考察条件进行单因素试验,并进行L9(34)正交试验。结果表明,pH值、乙醇体积分数对生物碱提取的影响较大。川贝中总生物碱的最优提取组合为A1B2C3D1,即pH值为1,乙醇体积分数50%,超声时间75min,料液比1:10。  相似文献   
17.
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不同的激素配比进行平贝母鳞茎离体培养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生长素NAA对形成愈伤组织有主导作用,添加量以0.6 mg/L较为合适,6-BA和KT对促进芽分化都能起主导作用,6-BA以0.4 mg/L为好,KT以1.0 mg/L为好,在生根阶段,添加2.0 mg/L的IBA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8.
经玻片培养,Gimsa染色和有性世代诱导,鉴定出Rhizoctonia solani Kuhn为湖北贝母茎腐病的病原。该病原菌菌丝在5—25℃下均可生长,但以在18—20℃下生长最好;生长的最适pH值为4.0—5.0。在供试的碳、氮源中,病原菌对蔗糖和蛋白胨的利用程度均最高。经测定,菌核萌发的最适温度为15—18℃,菌丝和菌核的致死温度为分别40℃和60℃(10分钟)。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甲基托布津、棉隆、多菌灵、粉锈灵、特克多等对病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小区试验表明,棉隆是防治茎腐病的理想土壤薰蒸剂;春季贝母苗发病前每m~2用40×10~(-2)多菌灵胶悬剂或70×10~(-2)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200—400 mg/kg 5 kg药液连续灌蔸两次对此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以平贝母(Fritillaria assuriensis Maxim)鳞茎为外植体,以MS为基本培养基,比较了不同水平外源激素对愈伤组织生长及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MS 2,4-D 0.5mg/L BA0.2mg/L培养基上愈伤组织生长最好,生物碱含量最高;在MS NAA3.0mg/L BA 0.5mg/L培养基上生长的培养物干物质积累最高。生物碱含量也明显高于生药平贝和浙贝。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杀菌剂防治浙贝母灰霉病的准确、高效、方便的药效调查方法,选择生产中常用的嘧霉胺、唑醚·氟酰胺、氟菌·肟菌酯3种杀菌剂,采用叶片病斑分级、整株病斑分级、整株病叶率分级、茎秆发病率、茎秆发病分级5种调查方法,对比不同方法对防治效果评价的影响。5种调查方法各有优缺点,叶片病斑分级法样本量大,采集数据多,其结果更接近实际;整株病斑分级法相对简便,可增加植株的取样量,使样本更具代表性,但操作中易产生判断误差;整株病叶率分级法和茎秆发病率法简便,但会放大病害的危害程度,高估或低估药剂防治效果;茎秆发病分级法结合病斑大小、形状等特征能较准确地评价植株发病情况。采用不同评价方法,3种杀菌剂对浙贝母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表现较一致,唑醚·氟酰胺和氟菌·肟菌酯的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分别在75.22%~88.83%、68.87~86.82%之间,而嘧霉胺的防治效果略差(57.86%~77.8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