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7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篇
  7篇
综合类   71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不同栽培方式对马尔康地区暗紫贝母生长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马尔康地区暗紫贝母的栽培提供依据,笔者研究了除草、施肥和整地、种植密度以及覆盖土厚度对暗紫贝母生长高度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土的厚度对暗紫贝母的生长和存活率无显著影响,而整地和种植密度对其影响显著,除草和施肥在一定的时间段影响暗紫贝母生长和存活率。综合来看,贝母的栽培需要较低的种植密度(60000株/hm2),在播种后第1个月,不适宜施肥和除草;第2个月适当的施肥有利于贝母的生长;到第3个月,除草和施肥对其生长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2.
花魔芋与湖北贝母一年两熟轮作栽培新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索花魔芋和湖北贝母的周年轮作栽培新模式,以花魔芋、湖北贝母为材料,考察其生育期、产量、病虫害、经济效益及栽培生理,探索新的轮作高效栽培模式。结果表明:花魔芋和湖北贝母轮作,生长期衔接良好,净作产量和效益分别为12377.85 kg/hm2和6189.25元/hm2,轮作中魔芋产量12489.00 kg/hm2、贝母产量8889.00 kg/hm2,总效益151335.00元/hm2。与对照相比,病害无显著差异,魔芋增产0.89%,虫害升高1.92%,综合效益高107.66%。同时,首次报道花魔芋根状茎的栽培生理问题,发现了其生育期与种芋安全贮藏的重要关系,提出生育期达184天以上方能基本保障根状茎的生理成熟。由此得出,花魔芋—湖北贝母一年两熟轮作栽培新模式可解决山区可耕作土地少、中药材野生种质资源湖北贝母过度开采等突出问题,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相似文献   
43.
浙贝母低温解除休眠过程中营养类物质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胡素琴  高怡宁  刘鹏  徐根娣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1):5563-5564,5566
为了探讨浙贝母低温解除休眠的生理机制,设置不同的低温(5℃)处理时间,测定浙贝母鳞茎的生理生化指标。结果显示:经低温处理的鳞茎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淀粉酶活性呈显著变化,且显著高于对照组。随着低温的积累,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淀粉酶活性都呈一定的上升趋势。低温处理30~45 d是鳞茎内物质变化最活跃的时期。  相似文献   
44.
建立了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UPLC-MS/MS) 同时测定浙贝母鲜样和干样中吡虫啉、啶菌齅唑、氟唑菌酰胺、嘧菌环胺、吡唑醚菌酯和阿维菌素共6种农药残留量的方法。样品用V(乙腈) : V(水) = 4 : 1混合溶液提取,经C18 50 mg + PSA 50 mg + MgSO4 150 mg净化,采用UPLC-MS/MS电喷雾离子化正离子扫描和多反应监测模式 (MRM) 测定,基质匹配标准溶液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01~0.2 mg/L 范围内,6种农药的质量浓度与相应的峰面积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4。6种农药在浙贝母鲜样中的定量限 (LOQ) 为0.01 mg/kg,检出限 (LOD) 为2×10–5~3×10–4 mg/kg,在干样中的LOQ 为0.05 mg/kg,LOD 为1×10–4~1×10–3 mg/kg。在0.01、0.5 和 2 mg/kg 添加水平下,6种农药在浙贝母鲜样中的平均回收率均在80%~10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 (RSD) 在0.95%~13%之间 (n = 5);在0.05、0.5 和 2 mg/kg 添加水平下,6种农药在浙贝母干样中的平均回收率均在77%~101%之间,RSD在0.89%~7.5%之间 (n = 5)。经实际样品检测验证,该方法快速、简便、可靠、高效,适用于同时检测浙贝母中吡虫啉、啶菌齅唑、氟唑菌酰胺、嘧菌环胺、吡唑醚菌酯和阿维菌素等农药的残留。  相似文献   
45.
甘肃贝母种子吸水及发芽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经后熟处理的甘肃贝母种子吸水规律进行测定,并设置不同温度(10,15,20,25,10/20℃变温)进行发芽试验,旨在为其人工驯化栽培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甘肃贝母种子千粒重为0.72~0.82g。经20℃保湿储藏45d基本完成形态后熟,沙子与种子(4∶1)混合5~10℃层积150d基本完成生理后熟,种子吸水过程符合Logistic曲线,分急剧吸水期、稳定吸水期和饱和吸水期3个阶段。温度对经后熟处理的甘肃贝母种子发芽质量具有显著影响。黑暗下10~15℃内,随温度升高发芽质量显著改善,15℃发芽最佳,发芽率和发芽势分别达90.67%和89.33%。当温度超过15℃,发芽质量又显著降低,高温还抑制芽的伸长。以上结果说明经后熟处理后,温度是决定甘肃贝母种子发芽质量的关键因素。建议生产中当土温达15℃是甘肃贝母种子最佳播期,育苗期应保湿遮阳。  相似文献   
46.
Eight steroidal alkaloids, puqienine A, puqienine B, puqienine C, puqienine D, puqienine E, puqietinone, puqiedine and peimisine were isolated from Fritillaria puqiensis G. D. Yu et. G. Y. Chen, and their anti-hypertensive effect were assessed in vitro based on the inhibition of the purified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 (ACE) us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ssa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uqienine E, puqienine B and puqienine A exhibited better inhibitory activity against ACE than others, with inhibition ratios of 70.2 ± 0.5%, 24.7 ± 0.5% and 20.4 ± 2.8%, respectively at the concentration of 200 μM. The 50% inhibiting concentration of puqienine E was determined to be 68 µM.  相似文献   
47.
组培平贝母形态转变过程中同工酶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平贝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组培平贝母培养过程中培养体不同发育时期同工酶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发育过程中各培养体的酯酶同工酶的酶带较丰富,共检测出11条酶带,且形成小鳞茎后酶谱的酶带数都明显多于愈伤组织和胚状体时期,且愈伤组织在Rf=0.708处产生了特异性酶带。过氧化氢酶在愈伤组织、胚状体和刚形成小鳞茎时都有表达,且酶谱仅有1条带,Rf=0.042,而在鳞茎膨大时没有该酶的表达。  相似文献   
48.
伊贝母根系分泌物对其幼苗生长的自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物测定的方法,研究了伊贝母(Fritilla riapallidiflora Schvek)根系分泌物成分中的1,3,5-三烯丙基-1,3,5-三嗪-2,4,6(1H,3H,5H)三酮、酚酸和二者的混合液对伊贝母幼苗的影响。结果表明,伊贝母根系分泌物成分对伊贝母幼苗体内的保护酶SOD起到抑制作用,但对POD、CAT的活性既有抑制作用亦有促进作用。对幼苗体内MDA及叶绿素含量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9.
以平贝母为供试材料,研究了组培平贝母培养过程中不同发育时期培养体的淀粉酶同工酶及其活力的变化,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贝母器官发生机理和以后的分子研究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在发育过程中各培养体的淀粉酶同工酶在Rf=0.167处产生了平贝母α-淀粉酶的特征性酶带,在Rf=0.250时,4个时期都有浅蓝色的R-淀粉酶的表达;而β-淀粉酶酶带在小鳞茎膨大阶段进行表达,而在其他3个时期没有该酶的表达。在淀粉酶活力方面,培养体内总淀粉酶活力整体呈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不同发育时期的α-淀粉酶变化趋势与总淀粉酶变化趋势相似,其活力始终高于β-淀粉酶,推测α-淀粉酶在组培平贝母不同发育时期培养体的淀粉代谢中作用比较重要。  相似文献   
50.
浙贝母淀粉、蔗糖代谢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培育高品质浙贝母鳞茎,本研究以浙贝3号为材料,采用蒽酮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和试剂盒法测定浙贝母鳞茎发育过程中淀粉与蔗糖的含量变化;采用同源克隆、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克隆蔗糖代谢关键酶基因,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测定各基因表达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鳞茎中淀粉含量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在鳞茎发育初期和末期最高,AGP2、AGP3、GBSSSSS在鳞茎中表达量最高,AGP1在根中表达量最高,5个基因均与淀粉含量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0、0.839、0.582、0.561和0.826),SS主要表达部位为鳞茎,SPS为叶片,二者均与蔗糖含量呈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75和0.536)。本研究为淀粉、蔗糖代谢基因功能验证,以及浙贝母分子育种与分子调控鳞茎发育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