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5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47篇
林业   43篇
农学   317篇
基础科学   3篇
  37篇
综合类   235篇
农作物   90篇
水产渔业   42篇
畜牧兽医   47篇
园艺   37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4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872.
李思发  颜标  蔡完其 《水产学报》2008,32(3):335-341
为选育耐盐和生长兼优的罗非鱼,以原始亲本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和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为对照,正交鱼(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自繁第二代(F2)和反交鱼(萨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自繁第二代(F2)为试验对象,观察和比较他们在盐度为0、15、20及25时的耐盐性和生长性能,并估算杂种优势及亲本的贡献力.结果如下:(1)盐度20~25是正、反交鱼的适宜生长盐度,他们在这一盐度范围里的日均增重率为尼罗罗非鱼在盐度0下的75%左右、萨罗罗非鱼在盐度25下的4倍左右,表明杂交后代的生长速度比较接近尼罗罗非鱼,远优于萨罗罗非鱼.在盐度25下,正交鱼比反交鱼生长快7%左右.(2)在盐度15与20下,生长速度和体重变异系数的杂种优势较明显,未发现不同盐度会导致正反交鱼成活率有显著变化.(3)不同亲本鱼类的强势性状,如尼罗罗非鱼的快速生长、萨罗罗非鱼的高耐盐性,对杂交后代的不同性状在不同盐度中有不同的贡献力.运用F1≤a1P1 a2P2所作的估算表明,对杂交后代在15~25盐度下的生长率,尼罗罗非鱼的杂种优势贡献力比萨罗罗非鱼的大3~4倍;对杂交后代在25盐度下的耐盐性,尼罗罗非鱼的贡献力几乎为零,而萨罗罗非鱼的贡献力几乎为100%.  相似文献   
873.
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F2)、萨罗罗非鱼♀×尼罗罗非鱼♂(F2)、尼罗罗非鱼、萨罗罗非鱼4个遗传型群体的耐盐性实验表明:(1)4个遗传型群体的平均成活时间(MST)、50%成活时间(ST50)以及96 h半数致死浓度(MLS-96)由高到低依次为:萨罗、萨罗×尼罗(F2)、尼罗×萨罗(F2)、尼罗,死亡率与盐度具有显著的回归关系(P<0.05);(2)两个杂交种超越尼罗的超亲杂种优势值(HN)表现为正值,超越萨罗的超亲杂种优势值(HS)表现为负值,说明它们的耐盐力都超过了尼罗,但都未超过萨罗;(3)尼罗×萨罗(F2)的平均杂种优势值(HM)表现为负值,萨罗×尼罗(F3)的HM除其MLS-96表现为负值,其MST和ST50均为正值,说明萨罗×尼罗(F2)的耐盐性能略优于尼罗×萨罗(F2).对尼罗×萨罗(F2)、萨罗×尼罗(F2)、尼罗×萨罗(F1)、萨罗×尼罗(F1)、尼罗、萨罗6个遗传型群体的SSR分析发现:(1)有效等位基因数(Ne)、平均遗传杂合度(He)及多态信息含量(PIC)3项指标一致,表明F2遗传多样性比亲本增强2/3左右,这与杂交种的基因重组有关:F2又比F1增强1/10左右,初步认为这与F2的遗传分化有关;(2)引物Os-64和Os-75仅在尼罗、尼罗×萨罗(F1)及尼罗×萨罗(F2)中扩增出条带,表现出强烈的尼罗母系遗传:引物Os-25和IGF仅在萨罗、萨罗×尼罗(F1)及萨罗×尼罗(F2)中扩增出条带,表现出强烈的萨罗母系遗传,这4条引物可作为判别杂交鱼母本来源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874.
本试验以常规玉米品种农大108(CAU108)、优质蛋白玉米9409(HQPC9409)和高油玉米(HOC)为材料,采用化学成分分析、活体外人工瘤胃消化试验和产气量试验,研究玉米品种对化学成分、淀粉糊化度和活体外瘤胃发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不同玉米品种的蛋白质、脂肪、淀粉含量、淀粉糊化度、48 h产气量、产气速度、理论最大产气量、12和24 h干物质及淀粉消化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3个品种中,CAU108品种的各项能量指标均优于HQPC9409和HOC,但不同品种玉米的活体外瘤胃发酵参数(pH、NH3-N、VFA)差异不显著(P>0.05)。由本试验得出,CAU108玉米较其他2个品种具有提高反刍动物生产性能和饲料转化效率的潜力。  相似文献   
875.
【目的】筛选优异亲本和强优势杂交组合选育,为棉花F2生产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8个核背景不同的陆地棉材料为亲本,采用5×3的NCⅡ遗传交配设计,在大田环境条件下,测定亲本、F1、F2和对照品种苗期株高、叶片SPAD值和光合作用参数。【结果】株高、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较高,部分性状的F2遗传力高于F1。苗期各性状一般配合力好的亲本为P1(中901)、P2(ZB)、P6(大桃)和P7(Z98);杂交组合F1和F2在苗期性状(株高、SPAD值、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中特殊配合力表现较好的为组合2(中901×Z98)、组合5(ZB×Z98)、组合7(SJ48×DT)。15个杂交组合的F1和F2在苗期各性状中较对照表现出不同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876.
以梨12个组合299株结果杂种后代为试材,对各组合亲本及后代的果实大小、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果心大小等性状进行分析,研究其遗传倾向。结果表明,梨果实大小遗传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基因效应为积加效应,非加性效应值占的相对比重很大,杂种后代表现出广泛的连续性偏小分布,平均组合传递力为69.21%,平均变异系数为33.82%;可溶性固形物质量分数为数量性状,平均组合传递力为93.06%,平均变异系数为11.39%,主要由基因间的加性效应控制,非加性效应控制较小;果心大小为数量性状,杂种后代果心大小与亲本果心大小密切相关,具有连续变异的特点,总体呈偏大的趋势,平均组合传递力为101.65%,平均变异系数为15.62%。  相似文献   
877.
为了提高蓖麻杂交育种效率,研究杂交组合收获指数与性状之间的关系,观察和测量了133个蓖麻杂交组合的13个农艺性状,即收获指数、单株产量、生物量、百粒重、有效穗数、一级分枝数、株高、茎粗、主茎节数、主穗长、主穗位高、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采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研究133个杂交组合的农艺性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蓖麻杂交组合的收获指数差异较大,变幅为0.126~0.644,平均值为0.398;133个杂交组合中收获指数在0.5以上的组合仅占16.54%。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收获指数与单株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主穗长呈极显著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单株产量、株高、主穗长、有效穗数4个性状对收获指数的影响较大。因此在育种过程中,选择主穗花序较长、植株相对较高、一级分枝数较多的个体,可提高育成材料的单株产量。  相似文献   
878.
【目的】利用自有结球甘蓝种质资源,根据市场对口感型、鲜食型品种的需求,选育出更多性状优良、符合市场供需的结球甘蓝品种。【方法】以团队前期选育的13个结球甘蓝Ougra不育材料为母本,10个结球甘蓝自交系材料(GL14000-14009)为父本,通过杂交,配制14个结球甘蓝杂交组合材料,分别从开展度、外叶数、纵径、横径、中心柱长度、品质测定、品质鉴定、产量和抗病性等方面进行比较筛选。【结果】筛选出的4个结球甘蓝杂交组合材料GL22-02、GL22-06、GL22-11和GL22-13,在农艺性状、优质性和产量均优于对照种特加2号,叶球均呈圆球型,帮叶比分别为26.9%、20.8%、23.1%和16.8%,均优于对照种(31.3%);叶球紧实度分别为0.76、0.73、0.59和0.62 g/cm3,比对照种高0.16 g/cm3以上;中心柱长度均小于叶球高的1/2,分别为4.9、4.3、4.8和4.6 cm;水分含量分别为93.22%、94.17%、93.75%和93.61%;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51%、1.28%、1.39%和1.36%;可溶性糖含量分别为5.61%、5.69%、5.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