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756篇
  免费   1249篇
  国内免费   1555篇
林业   718篇
农学   2698篇
基础科学   327篇
  1289篇
综合类   8232篇
农作物   2237篇
水产渔业   1045篇
畜牧兽医   5225篇
园艺   715篇
植物保护   2074篇
  2024年   94篇
  2023年   319篇
  2022年   544篇
  2021年   687篇
  2020年   757篇
  2019年   765篇
  2018年   494篇
  2017年   743篇
  2016年   841篇
  2015年   849篇
  2014年   1160篇
  2013年   1343篇
  2012年   1425篇
  2011年   1506篇
  2010年   1261篇
  2009年   1292篇
  2008年   1233篇
  2007年   1225篇
  2006年   1140篇
  2005年   972篇
  2004年   823篇
  2003年   629篇
  2002年   479篇
  2001年   527篇
  2000年   505篇
  1999年   419篇
  1998年   324篇
  1997年   250篇
  1996年   252篇
  1995年   260篇
  1994年   218篇
  1993年   214篇
  1992年   234篇
  1991年   176篇
  1990年   128篇
  1989年   113篇
  1988年   98篇
  1987年   71篇
  1986年   30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21篇
  1979年   19篇
  1978年   7篇
  1976年   8篇
  1956年   6篇
  1955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简要介绍了玉米粗缩病的发生与危害,对室内饲养灰飞虱、人工接种与鉴定玉米粗缩病作了系统阐述,并就该技术体系在筛选抗玉米粗缩病种质资源和培育抗性品种上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52.
对黄叶突变体-黄玉B的叶绿体超微结构和遗传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野生型和突变体在相同的叶龄期,叶片内叶绿体个数差异不显著(P<0.05),但野生型的叶绿体基质浓厚、基粒片层堆叠比较整齐、有序,突变体基质较淡、基粒片层堆叠比较松散。遗传分析表明,该突变体黄叶性状受1对隐性基因控制,命名为xl(t);用SSR分子标记将xl(t)定位在第11染色体RM5349和RM21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82 cM和2.34 cM。  相似文献   
953.
【目的】以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编码的NSvc4蛋白和CP蛋白的致病功能鉴定为切入点,研究RSV的致病机理。【方法】通过农杆菌介导在本氏烟中对RSV编码的6个蛋白进行细胞定位。采用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FC)技术鉴定NSvc4蛋白与其余5个蛋白间的互作关系,并用酵母双杂交体系(Yeast two-hybrid,YTH)对NSvc4与CP蛋白间的互作再次验证。利用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系统在本氏烟叶片研究NSvc4蛋白和CP蛋白的致病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验证致病性鉴定结果。【结果】RSV NSvc4蛋白能与CP蛋白互作,且蛋白复合体在本氏烟细胞中能够定位到叶绿体。致病性鉴定显示,PVX-RSV-NSvc4侵染的本氏烟表现为花叶症状;PVX-RSV-CP能够在侵染叶上诱导花叶症状,但是系统叶却恢复健康;PVX-RSV-NSvc4与PVX-RSV-CP共侵染的本氏烟和PVX-RSV-NSvc4CP侵染的本氏烟的侵染叶、系统叶均表现出了严重病症。Real-time PCR结果显示,PVX载体在各侵染本氏烟中的累积量均较低,而RSV CP和NSvc4基因的表达量与本氏烟的发病症状紧密相关。【结论】NSvc4和CP蛋白均有致病性。CP蛋白的致病力不能持久,但是与NSvc4蛋白互作后具有持久致病力,表明二者协同在RSV致病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54.
本研究旨在探讨黄精水煎剂(PCD)对β-淀粉样蛋白(Aβ)致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通过Aβ25-35微量注射至大鼠双侧海马CA1区建立AD模型,同时用PCD干预,研究PCD对A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海马组织损伤和CA1区神经元中过度磷酸化tau蛋白(p-tau)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PCD可明显缩短模型大鼠逃避潜伏期,对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损伤有保护作用;能改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减少CA1区在thr231位点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这些结果提示,PCD对学习记忆能力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这可能与其减少海马内p-tau-thr231水平和消除组织氧化逆境有关。  相似文献   
955.
[目的]探讨莪术油对新城疫病毒的抑制和杀灭作用。[方法]用鸡胚培养法和血凝试验,测定莪术油对鸡新城疫病毒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莪术油对鸡胚无毒性作用;莪术油与病毒同时接种鸡胚,能完全抑制鸡新城疫病毒在鸡胚中的增殖。[结论]结果为莪术油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56.
曹新国  黄一飞  胡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759+10766
[目的]分析籼型温敏核不育系宣F116S(Orza sativa L.)的特征特性及应用价值。[方法]籼型温敏核不育系宣F116S是宣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10年利用宣69S为母本、培矮64S为父本杂交选择育成的,2011年8月通过安徽省技术鉴定。为充分了解其特征特性,在选育鉴定过程中,采用分期播种试验和相关指标测试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宣F116S育性稳定,花粉镜检以无花粉败育为主,败育率99.98%,套袋自交结实率100.00%;开花习性较好,柱头外露率和异交结实率较高,繁殖制种产量高,配合力强。[结论]宣F116S适合配制早熟和中熟杂交中籼组合,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加强优质原种繁育、优选父本配组和配套安全生产技术,有利于不育系的应用。  相似文献   
957.
李殿平  王桂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803-10805,10875
[目的]以超级稻东农431(Oryza sativa L.)为试验材料,重点研究了水稻渗落式全程深施肥模式的增产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4个施肥处理:渗落式全程深施肥(DAF)[施基肥(氮肥和钾肥各50%,磷肥100%)之后进行翻地;追肥分别于幼穗分化前施氮30%,抽穗前施氮10%和钾50%,齐穗期施氮10%;灌水方法为浅、湿、干交替,追肥在晒田干至有裂纹时结合灌水施下,"裂纹渗落,以水带氮"];全层施肥(IAF)[施基肥(氮肥60%,钾肥为50%,磷肥为100%)后耙地;追肥分别于分蘖始期施氮20%,抽穗前施氮15%和钾50%,齐穗期施氮5%];表层施肥(SAF)(耙地后将基肥施入,追肥同全层施肥);不施氮肥(对照CK)(纯氮为0 kg/hm2,磷肥和钾肥的施用方法同表层施肥)。各处理施纯氮150 kg/hm2,N∶P∶K=4∶2∶1,即尿素262.5 kg/hm2,磷酸二铵163.5 kg/hm2,硫酸钾75.0kg/hm2。[结果]全程深施肥方法中,氮素利用率和氮肥农学利用率较其他施肥方法分别提高了17.18%~23.73%和14.08%~18.96%;最高分蘖临界期较其他施肥方法延长了7 d左右且有效分蘖数达到361个/m2,较其他施肥方法提高了29~39个/m2;从灌浆始期(IS期)至灌浆末期(LS期),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均以全程深施肥方法为最高,且呈如下顺序:全程深施>全层施>表施>无肥区;从拔节期(JS期)至成熟期(RS期),干物质积累量均以全程深施肥方法为最高,且呈如下顺序:全程深施>全层施>表施>无肥区。全程深施肥处理的产量达到11 580.0 kg/hm2,较其他施肥方法提高了2 112.0~2 844.0 kg/hm2。[结论]全程深施肥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水稻产量,适于在北方寒地稻作区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958.
抗烟草青枯病菌的枯草芽孢杆菌SH7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侵染引起的烟草青枯病是我国烟区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烟草的产量和品质。从云南和贵州烟草青枯病重病区采集600份健康烟草根基土壤,并从中筛选出1株对R. solanacearum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细菌菌株SH7,该菌株在室内平板抑菌试验中,对R. solanacearum抑菌带宽可达132 mm。预先用SH7无菌发酵液保护烟株根部,对R. solanacearum防效达到66.0%。SH7发酵液经70%(NH4)2SO4饱和度沉淀并透析后得到的蛋白粗提液经平板抑菌活性检测,对R. solanacearum具有很强的抑菌活性,抑菌带宽为157 mm。初步确定SH7菌株产生的主要抑菌活性物质为蛋白多肽类物质。经菌体形态学、生理生化测定和16s rDNA序列测定,结果表明:SH7菌株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相似文献   
959.
为了从土壤中筛选具有抑制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于腐病菌的微生物,运用平皿对峙法从土壤中初筛得到对山核桃干腐病菌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5株,对峙培养发现菌株QZ2和QZ8抑菌效果显著,对峙试验显示QZ2,QZ8与病原菌之间有明显的抑菌圈,且QZ2孢子能完全覆盖在病原菌上生长而病原菌生长停止.通过形态特征观察及ITS序列分析,菌株QZ2被鉴定为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主要通过重寄生以达到控病的效果;菌株QZ8为草酸青霉Penicillium oxalicum,主要通过代谢产生的抗菌素起作用.QZ2和QZ8是山核桃干腐病的潜在生防菌.  相似文献   
960.
鲤抗病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尽管鲤养殖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病害问题仍然是其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病害防控方法,主要有环境防控、药物控制和疫苗法,而运用遗传改良来提高鲤抗病力被认为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虽然以提高生长为目的的多项鲤育种计划已经取得了成功,但有关抗病育种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利用鲤群体所存在的有益遗传变异,选择合适的育种方法,积极开展抗病选育应该是今后鲤养殖业所必须关注的重要研究内容。从环境胁迫对抗病性状的影响、抗病性状的遗传学基础、抗病性状与其他性状的关系、抗病性状的测定、抗病育种具体方法等方面较系统地介绍了利用遗传改良来提高鲤抗病力的相关研究进展。研究亮点:抗病力是养殖鱼类一个重要经济性状,但由于基础研究薄弱、有效评价方法缺乏等原因,致使抗病选育工作远落后于以生长等性状为目标的育种研究。本文综述了鲤抗病育种相关研究进展,为鲤和其他鱼类的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