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19篇
农学   35篇
基础科学   5篇
  19篇
综合类   223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49篇
植物保护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81.
中药消除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耐药性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重庆市部分养殖场分离到的120株致病性大肠杆菌进行了耐药谱的调查,并利用加有100μmol/1的黄连、丹参提取液的培养基进行感触培养,观察培养前后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谱的变化。试验结果显示,经两种不同中药提取液感触培养后,8耐以上的菌株从72.5%分别下降到61.7%和54.2%.表明中药可部分逆转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382.
【目的】 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丹参-川芎药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成分及相应基因靶标,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中药系统药理学计数平台(TCMSP)、GeneCards、OMIM数据库,筛选出丹参-川芎药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潜在靶点并进行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分别设置假手术组、模型组、丹参-川芎低、中、高剂量组,采用预防和治疗给药方式对线栓制备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进行干预,采用Zea-longa评分法对脑缺血再灌注24 h模型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初步验证。【结果】 本研究共筛选到丹参-川芎药对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共72个,其中川芎7个,丹参65个,缺血性脑卒中的靶点基因1 972个,有效活性成分与缺血性脑卒中共同作用靶标94个,包括IL6、IL10、TNF、MMP9、VEGFA、CASP3等;GO功能和KEGG通路富集结果提示,丹参-川芎药对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与PI3K-Akt、cGMP-PKG、VEGF等多个信号通路有关。动物试验结果表明,丹参-川芎可减轻脑组织病理改变,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结论】 丹参-川芎药对可能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抗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383.
为探究叶面喷施芸苔素内酯对川丹参生长发育和品质的影响,在川丹参苗期、花期和根膨大期分别喷施不同浓度芸苔素内酯,于田间测定植株植物学性状和农艺性状,于采收后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中方法测定丹参酮类和丹酚酸B含量。结果表明,苗期、花期和根膨大期分别喷施0.05 mg/L、0.10 mg/L芸苔素内酯后60 d,川丹参株高和冠幅显著受到促进,但苗期喷施0.25 mg/L芸苔素内酯后60 d,川丹参株高和冠幅显著受到抑制。喷施芸苔素内酯对川丹参的增产率在12.0%~79.6%,对丹参酮类含量影响较大,含量最高为0.43%,增幅达到65.4%,含量最低为0.10%,降幅达到61.5%,且含量降低后均不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质量要求,但对丹酚酸B含量无显著影响。因此,喷施芸苔素内酯会改变川丹参有效成分比例,其滥用可能会影响丹参临床疗效。芸苔素内酯在川丹参种植中使用的科学性仍需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384.
以5个丹参栽培类型为材料,用不同浓度(0%、3%、6%、9%、12%)的PEG-6000在萌发期模拟干旱胁迫处理,测定发芽势、发芽率、子叶长、子叶宽、胚芽长、胚根长等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进行丹参萌发期的抗旱性鉴定及抗旱指标筛选。结果表明:高浓度PEG对种子萌发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低浓度(3%PEG-6000)处理对丹参种子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5个丹参栽培类型中豫丹参VD发芽率(0%PEG-6000)和发芽势(3%PEG-6000)最高,分别为56.50%、55.50%,豫丹参VC、豫丹参VD和豫丹参VE在12%PEG-6000下发芽率、发芽势为0%;随着PEG胁迫程度的增大,发芽势、发芽率、胚芽长、胚根长、子叶长、子叶宽、十芽重、萌发指数和活力指数总体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对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前2个主成分能够概括9个指标82.635%的数据信息,对在前2个主成分中特征向量较大的8个综合指标的相对值进行因子分析,可提取出2个公因子,子叶长、子叶宽、活力指数、十芽重和萌发指数在2个公因子上有较大载荷。9%PEG-6000是较适宜的抗旱性鉴定浓度。根据综合隶属函数值...  相似文献   
385.
丹参是我国传统的大宗药材,被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随着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攀升,丹参的种质资源也急需有新的提高,转基因技术作为基因功能研究和转基因育种的重要手段在丰富和优化丹参种质资源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利用转基因技术中常用的农杆菌介导法来转入外源基因以及探求丹参有效成分合成代谢相关基因功能,以期获得高产、高抗丹参植株的方法已较为成熟,目前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不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和优化。本文就丹参遗传转化体系构建的转化原理、影响因素和研究现状三方面作出详细综述,为今后丹参基因功能研究和新品种培育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386.
张勃  孙淑范 《草业学报》2022,31(5):84-91
开花植物的繁殖成功在自然种群普遍受到花粉限制的影响。选择理论认为,当植物种群内不同个体的花粉限制程度存在差异时,将发生传粉者介导的自然选择。通过比较毛地黄鼠尾草在不同授粉条件下的繁殖成功和花性状选择,探究了该植物花表型的适应性及其选择机理。结果表明:1)在自然授粉条件下,该植物的繁殖效率(即坐果率和结籽率)与个体的花柱头高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而在人工补充授粉条件下,其繁殖效率与个体的花数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同时个体的结籽率与柱头探出花冠长度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P=0.031)。2)在自然授粉条件下,该植物因花粉限制导致的结籽率折损与个体的花数量和柱头探出花冠长度皆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06,0.041)。3)在两种授粉条件下,花产量性状均受到显著的定向选择作用,且在人工补充授粉条件下的选择强度显著低于自然授粉状态。花柱头高度仅在自然授粉条件下检测到显著的定向选择,相反,柱头探出花冠长度仅在人工补充授粉条件下检测到显著的定向选择;另外,花冠口大小与柱头探出花冠长度的组合性状受到了显著的相关选择。研究表明,毛地黄鼠尾草的花性状明显受到传粉者介导选择;其中,花部结构性状为提高传粉效率表现出明显的功能整合趋向。  相似文献   
387.
 2021年夏季,受台风“烟花”影响,上海市奉贤区海湾镇大面积一串红种苗突发穿孔病,本文按照柯赫氏法则鉴定病原物并进行初侵染源分析。从田间病样中分离出的黄色分离物YchA回接一串红形成穿孔症状,在非寄主本氏烟草上可激发过敏反应。16S rDNA序列分析显示YchA为黄单胞菌属;以持家基因fyuA、gyrB、rpoD进行多位点序列分析(Multi-locus sequence analysis, MLSA)发现,菌株YchA与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菌(Xanthomonas arboricola pv. juglandis, Xaj)亲缘关系最近;Biolog鉴定系统分析显示,一串红穿孔病病原为Xaj的可能性约为68%。对育苗基质、种子和灌溉水的检测发现,种子和灌溉水带菌。这些结果表明,一串红细菌性穿孔病的病原为树生黄单胞菌(X. arboricola),可能是一个新致病变种;种子带菌是病害的初侵染来源,灌溉水带菌扩散。  相似文献   
388.
为探讨开花对丹参多倍体丹酚酸积累的影响,以丹参多倍体为材料,探讨花蕾期、盛花期、衰败期叶片中丹酚酸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随着丹参花期的进行,表现出先升后降,在盛花期达到峰值,而5号丹参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各时期均较其他丹参高。从酪氨酸氨基转移酶(TAT)、肉桂酸-4-羟化酶(C4H)和苯丙氨酸裂解酶(PAL)酶活性变化看,不同丹参在花蕾期TAT酶活性比开花后高,尤其是在盛花期时酶活性明显降低;PAL酶活性基本呈逐渐上升趋势;C4H酶活性变化随着花期的进行先降低后升高;但5号丹参比其他丹参的3种酶活性在各时期高,这可能是其丹酚酸含量较其他丹参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89.
为了探明山东省丹参种植中机械化的作用与应用情况,对山东省丹参种植产业现状和丹参生产全程机械化情况进行了调研。经过分析可得,山东省丹参全程机械化主要在种植和收获两个环节比较薄弱。这两个环节目前程度也不同,栽植环节处于“无机可用”,而收获环节中种子采收处于“无机可用”,地下根茎收获处于“无良机可用”。其他环节机械化的制约因素在于种植规模化、标准化和田块是否宜机化方面。分析了丹参全程机械化存在的问题,并对提升山东省丹参生产机械化水平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