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34篇
林业   23篇
农学   33篇
基础科学   8篇
  121篇
综合类   203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90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昆虫病原真菌绿僵菌对地下害虫防治具有良好应用前景,而大量释放绿僵菌可能引起土著微生物群落变化,从而影响其植物保护的综合效果。本文研究了花生播种期施用绿僵菌后,在根际和根围土壤中绿僵菌自身种群及土著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种群的消长和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绿僵菌种群在30 d内快速下降,之后降速减缓,以低密度持续存活。随花生生长,土壤微生物自身有消长过程,施用绿僵菌对放线菌影响最大、真菌其次、细菌最小,在根际的影响大于在根围的影响。分别地,绿僵菌处理对根际和根围细菌、根围真菌无显著影响;使根际真菌种群初期的下降速度减缓,到达谷底时间由15 d推迟到30 d,但回升速度加快,达峰顶由60 d提前到45 d,峰值降低1/3;绿僵菌明显抑制了根际放线菌种群,使其消长变化周期与对照完全相反,且45 d时回落至低点后不再回升;绿僵菌减缓了根围放线菌种群下降,使达谷底时间由30 d推迟到45 d,且回升幅度减小。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在施菌后15~30 d的幼苗至初花期有明显变化,细菌种群总体占比显著下降,但与对照相比,施菌后的根际细菌占比提高,真菌占比下降,放线菌占比显著地先抑后扬。在根围的变化相对较小。45 d即盛花期后,三类微生物结构逐渐恢复趋近原来状态。  相似文献   
12.
对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黄河下游滩地杨树人工林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滩地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主要分布在0~20cm的土层,20~50cm土层的微生物较少;各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高于新淤地微生物数量;细菌是滩地杨树人工林林地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组成成分,在上、下层土壤中所占比例分别为81.7%~99.1%和75.1%~98.8%;土壤微生物数量随林龄的增长呈现高—低—高的变化趋势,但至林木主伐前,固氮菌和纤维素分解菌数量有所降低;不同管理模式影响微生物的数量,集约经营管理的林分土壤微生物数量较多;滩地杨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颗粒组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保护性耕作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比分析了国内外有关常规耕作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土壤微生物及土壤线虫影响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减少土壤大团聚体的破坏,降低团聚体周转速率,提高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保护性耕作提高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含量;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耕层微生物生物量,尤其对真菌生物量影响显著;保护性耕作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团聚体中微生物量和微生物多样性,但并未改变微生物在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保护性耕作可提高土壤线虫多度,提高原状土壤和土壤各粒级团聚体中线虫群落的成熟度指数和结构指数,但并未改变线虫总数、营养类群、功能团及生态指数在团聚体中的分布模式。针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展望了保护性耕作今后的研究重点,以期为因地制宜选取保护性耕作措施提供理论支持,推进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利用杀虫细菌苏云金杆菌ICP基因构建工程菌,包括植物根际定居菌、植物疫苗、重组杀蚊蓝细菌和杆状病毒Bt重组菌等研究的历程及现状、成功的范例及存在问题.文中亦讨论了该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长期免耕稻田的土壤微生物与肥力关系研究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7  
对经过10年自然免耕后稻田的基本肥力特征、主要微生物类群的数量以及水稻农艺性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土壤肥力方面,该免耕方式能提高土壤肥力,垄作和厢作的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以及有机质显著比常规平作高,且上层(0-7.5cm)和下层(7.5-30cm)的肥力水平差异不显著,但仍有上层高于下层的规律;微生物持征方面,各处理细菌数量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但免耕处理的微生物生长条件较稳定,季节性不明显;自生固氮菌与纤维素分解菌之间相互促进,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自然免耕能提高作物产量,减少杂草生长。  相似文献   
16.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效应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农田土壤类型、农业耕作方式以及农业植被类型等都是影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长期种植不同作物以及实行不同的轮作方式对改变土壤微生物类群及其主要组成有显著影响;植被的破坏可直接导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微生物生物量的下降。以往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仅限于可培养的微生物类群而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分子生态学技术的发展,为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纤维素分解菌的分离与特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不同分离培养基从不同生态区域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针对其中木霉T1、T4与毛壳菌G2、G3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营养成分变化反应不同,T1、T4、G2菌株最适天然培养基为胡萝卜煎汁与番茄煎汁,G3最适天然培养基为菠菜与马铃薯:T1、T4最适合成培养基分别为Mayer与Boas,G2、G3最适合成培养基分别为Mayer、Hopkin;T1、T4最适碳源分别为果糖与麦芽糖,G2、G3最适碳源为麦芽糖:T1、T4最适氮源为蛋白胨,G2、G3最适氮源为豆饼粉;但光照对不同菌株影响均不大:四菌株对温度反应相同,最适温度均为25~30℃;T1、T4最适pH为4~5,G2、G3最适pH为7~8:碳氮比值变化对T1、T4影响不大,而G2、G3的生长受到高碳氮比值的抑制。  相似文献   
18.
杨树混交林地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的变异研究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孙翠玲  佟超然 《林业科学》1997,33(6):488-497
对北京大兴县林场和河南省民权国营林场2块试验林,面积分别为1.86hm ̄2和3.2hm ̄2,连续四年(1992-1995)进行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定位观测和定量分析,研究杨树不同混交模式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异及其对土壤营养元素含量和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杨树混交可以提高林地土壤微生物数量,5种处理间存在差异(P=79%)。(2)不同混交处理,土壤酶活性存在差异(P=87%),其中转化酶、磷酸酶在A、C处理中增长较明显;5种酶活性之间差异极显著(P>99%)。(3)杨树混交林的土壤营养元素、土壤微生物、酶活性与林地生产力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南岭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调查了南岭小坑森林公园4种典型林型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杉木林、毛竹林,并在不同林型采集土壤样本,分析该地区4种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的种群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数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微生物总数平均值以针阔混交林最高,数量是(40.5±13.4)×105CFU.g-1,毛竹林[(27.9±8.1)×105CFU.g-1]和常绿阔叶林[(30.2±11.0)×105CFU.-g 1]次之,杉木林的数量最少[(17.9±5.8)×105CFU.g-1];(2)不同林型土壤微生物中,各类微生物组成比例不尽相同.从总体来看,以细菌占绝大多数(平均为74.6%),其次是放线菌(平均为13.9%),真菌较少(平均为11.5%);(3)同一林型在不同时间条件下,各种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与其占微生物总数的比例均呈现出明显动态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20.
Earthworm and microbe are very important soil organisms. The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ability of ecosystem and the bioavailability of nutrients and heavy metals in soils.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function of earthworm and microbes in improving soil structure and controlling soil nutrients as well as their effects on the bioavailability of heavy metals in soil through bioabsorption, enrichment, precipitation, dissolution, and oxidation-reduction. The aim is to provide a certain theoretical basis for moder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