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0篇
农学   55篇
  4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33篇
畜牧兽医   3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21.
新小黑麦1号光合速率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通过对新小黑麦1号光合速率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光合速率(Pn)、基础荧光(Fo)随光强的变化呈相同的变化趋势;而光化学效率(Fv/Fm)、最大荧光(Fm)则相反,而在抽穗期与扬花期各参数的值基本相同,在蜡熟期下降较明显。随着生育期的延长,Pn、Fo、Fv/Fm和Fm均有所下降,但在蜡熟期仍有一定的光合作用,显示了小黑麦较好的抗逆性及丰产性。  相似文献   
22.
采用土培盆栽试验,以小黑麦氮高效利用品种‘Clxt82’、‘PI429186’和氮低效利用品种‘Clxt74’为材料,研究0(不施氮)、0.033 g(N)·kg-1(低氮)和0.066 g(N)·kg-1(正常氮)3个不同施氮水平下,各生长时期氮素在器官间和器官内不同功能性氮素分配的特性。结果表明:氮高效利用品种在氮素不足的条件下优势更明显,抽穗期高效利用品种和低效利用品种间生物量的差异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在不施氮、低氮和正常供氮时‘Clxt82’、‘PI429186’地上部生物量分别为‘Clxt74’的1.55倍、1.19倍、1.06倍和1.79倍、1.35倍、1.30倍。不同生育时期,小黑麦氮积累量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低氮和正常供氮处理,在分蘖期、拔节期氮高效利用品种氮积累量均显著高于低效利用品种,而在抽穗期差异则不大。随施氮量的增加,氮素在叶片和穗部的分配比例减小,在茎的分配比例增大;分蘖期和拔节期,氮高效利用品种茎中氮素分配比例小于低效利用品种,叶片氮素分配比例则大于低效利用品种。抽穗期氮高效利用品种穗部氮素分配比例大于低效品种,而叶部则相反。各生育时期各器官不同形态氮素含量总体上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不施氮和低氮处理,拔节期氮高效品种‘Clxt82’、‘PI429186’叶片营养性氮含量是低效品种‘Clxt74’的1.31倍、1.76倍和1.12倍、1.35倍,而结构性氮含量则是低效品种的86.12%、64.01%和80.82%、71.51%;抽穗期氮高效品种‘Clxt82’、‘PI429186’叶片营养性氮含量是低效品种‘Clxt74’的1.01倍、1.11倍和1.04倍、1.13倍,结构性氮含量为低效品种‘Clxt74’的74.99%、63.08%和75.78%、62.84%;各时期品种间功能性氮素含量差异不大。低氮条件下氮高效利用品种通过降低结构性氮素含量、增加营养性氮素含量来满足氮素的利用和体内循环。  相似文献   
23.
小黑麦饲草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Ⅱ,对小黑麦6个亲本的粗蛋白、粗灰分、粗脂肪、粗纤维、水分和无氮浸出物6个饲草品质性状的配合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D04-1、新小黑麦1号的一般配合力较好,可作为改良饲草品质的骨干亲本,新小黑麦1号×新小黑麦3号、04草鉴3×新小黑麦4号、04草鉴3×H03-7这3个组合的SCA效应值在饲草品质的4个性状上均表现正向效应,可作为优质育种的重点组合.  相似文献   
24.
为了筛选在山西省雁门关地区最适宜种植的小黑麦品种以及配套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评价不同小黑麦品种在不同密度和肥料条件下的产量和饲草品质。结果表明,小黑麦饲草品质指标中糖类和蛋白类指标变异较大,但是总的可消化养分以及能量品质变化较小。相关性分析表明,相对饲料价值(RFV)与粗蛋白含量、瘤胃降解蛋白含量、醇溶糖含量、总可消化养分、产奶净能、维持净能、增重净能和相对饲料质量(RFQ)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FV主要通过酸性和中性洗涤纤维计算而来,在单一指标中最能反映饲草品质。综合考虑灰色关联度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晋饲草1号(播种量150kg/hm2,复合肥750kg/hm2、尿素150kg/hm2)最适宜雁门关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25.
[目的]为获得适宜在青海民和地区种植的小黑麦品种,[方法]在当地进行国内外小黑麦品种的适应性试验,测定其生育期、株高、出苗率、发芽等指标。[结果]结果表明:国内的小黑麦品种比国外的品种生育期短2-10 d;株高相比较而言“Pingpong”最高,达164.3cm,其次是“中饲1048”(158.07cm)和“中饲3241”(153.50cm);出苗率“中饲1048”最高,为60.67%;综合发芽指标及千粒重分析表明, “中饲1048”最高,“中饲3241”次之,在该地区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结论]因此,“Pingpong”、“中饲1048”和“中饲3241”三个品种可以作为该地区种植的推荐品种。  相似文献   
26.
In cereals, chromosome doubling of microspore-derived haploid plants is a critical step in producing doubled haploid plants. This investigation was undertaken to study the effect of incorporation of colchicine in the induction medium for anther culture, and the effect of colchicine on anther culture-derived plants of triticale grown under controlled greenhouse conditions. In the latter case, chromosome doubling of adult sterile plants derived from anther culture of fourteen triticale populations was attempted, where androgenetic plants with non-dehiscent anthers were cloned and subjected to the colchicine treatment, and then grown with the aid of hydroponics. The hydroponic system provided optimal conditions for recovery of the affected haploids from the toxic effects of colchicine treatment and all colchicine-treated plants survived. A topcross-F1 (TC1F1) population with timopheevii cytoplasm produced the highest percentage of plants with seed-set either due to chromosome doubling by colchicine (98%) or spontaneous doubling of chromosome number (15%). Colchicine-treated anthers performed inferior than control in both induction and regeneration phases. One of the key observation of this study was the reversal from reproductive stage back to the vegetative stage which in turn enabled further cloning of haploid plants under hydroponic conditions once they were identified as sterile. The one hundred percent survival rate of in vitro-derived plants, 100% survival rate of colchicine treated haploid plants and the high chromosome doubling success rate (X = 82.3) observed in this study imply that a temperature-controlled greenhouse with an hydroponic system provides an efficient environment for inducing chromosome doubling of haploid plants in cereals.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August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27.
为了解不同类型小黑麦冠层结构及产量构成差异,以加工型品种东农8809、饲用型品种东农5305和粮饲兼用型品种东农96026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探讨了三种类型小黑麦主要生育阶段的平均叶倾角、天空散射辐射透过率、太阳直射辐射透过率、消光系数和叶面积指数的特点。结果表明,加工型品种东农8809的消光系数小,生育后期叶倾角过大,出现漏光现象,这种不合理的冠层结构造成太阳辐射的浪费,使籽粒产量形成受到限制;饲用型品种东农5303的平均叶倾角在营养生长阶段最大,孕穗期降低,营养生长阶段较合理的冠层结构成为其较高叶面积指数形成的基础;粮饲兼用型品种东农96026的平均叶倾角、天空散射辐射透过率和直接辐射透过率均小,消光系数大,冠层结构合理,对光的截获能力强,籽粒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8.
为了给ISSR标记技术应用于小黑麦杂种鉴定提供参考,利用ISSR标记对小黑麦品系P1和P_2有性杂交得到的F_1代群体进行分子鉴定,同时结合田间表型调查结果对F_1代群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66个杂交F_1代单株中,52个为真杂种,其中,5个单株无主茎、未结实,1个生长后期死亡。14条ISSR引物对46个正常结实真杂种扩增的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61.19%,其中,UBC822的多态性条带百分率为100%,UBC808和UBC815的多态性条带百分率均为75%。F_1代群体和父母本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2~0.94,说明杂交后代产生了丰富的遗传变异。聚类分析将杂交F_1代群体和父母本在阈值0.748处分为3大类群,第1类群包括1份材料(父本,P1),第2类群包括1份材料(母本,P_2),第3类包括46个杂交F_1代单株;杂交F_1代与父母本的遗传距离较远,先与母本聚为一类,之后与父本聚为一类。田间调查结果表明,7个性状中,除株高偏向于父本外,分蘖数、有效分蘖数、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穗粒重均偏向于母本,与父本的差距较大,这与ISSR分析结果基本相吻合。  相似文献   
29.
本研究选用小黑麦小孢子作为供试材料,进行细胞穿透肽介导的植物单倍体细胞遗传转化可行性研究。提取单核靠边期的小黑麦小孢子进行悬浮培养,将细胞穿透肽与报告基因GFP的表达框复合物对小孢子进行转化。转化植株进行了PCR分子检测,并在荧光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外源GFP基因的表达情况。共获得21株候选转基因植株,其中染色体自然加倍植株为10株。T1代加倍植株的PCR检测结果显示,加倍的转基因株系中有3个株系的PCR检测结果呈阳性。通过荧光体视显微镜可在转基因植株的幼胚部位观测到GFP蛋白的荧光。以上结果表明外源GFP基因已经整合到小黑麦基因组上并且得到表达并稳定遗传。因此,由细胞穿透肽介导的植物单细胞转化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植物单细胞转基因方法。  相似文献   
30.
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黑麦染色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是一种快速、准确、直接检测和定位外源染色质的新技术。本研究荧光原位杂交用毛地黄毒苷-11-dUTP标记黑麦总DNA作探针,以检测小麦中黑麦染色质。结果如下:八倍体小黑麦(2n=8x=56)有丝分裂中期有14条染色体显示黄色,42条染色体显示红色,红色间期核显示有14个黄色亮点,表明这八倍体小黑麦含14条黑麦染色体。八倍体小黑麦中黄色黑麦染色体显C-带和H-带的末端有绿色的带。这是由于黑麦染色体末端结构异染色质含量高所致。黑麦附加系2R的间期细胞核中有1 ~ 2个黄色亮点。这表明2R含有1至2条黑麦染色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