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6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57篇
林业   94篇
农学   80篇
基础科学   9篇
  156篇
综合类   237篇
农作物   59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81篇
园艺   29篇
植物保护   13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21.
[目的]选拔黄山松松材线虫病抗性候补木并进行评价。[方法]于2003年11月在潜山县天柱山林场、青阳县九华山景区、黄山区汤口镇的4片黄山松林分中选择黄山松抗性候选母树63株;2004年春季播种育苗,2005年7月和2006年7月中旬分别进行了1次及2次接种测定。[结果]对抗性候补木选拔母群体培育的63个家系、约13 505株苗木的1次接种检定表明,平均生存率为39.02%;对1次接种测定合格的57个家系、5 250株苗木所作的2次接种测定表明,平均生存率为8.46%。应用2次接种测定合格的家系生存率来评价黄山松松材线虫病抗性强弱,区别出8个抗性强的家系。[结论]在抗性苗木生产之前,可以早期利用该8个家系的原母树;今后还需要通过无性系接种测定,选择出具有较强抗性的家系和单株,营建黄山松无性系抗性种子园。  相似文献   
822.
应用鸡胚成纤维细胞培养鸡痘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丹麦产NUNC一次性细胞培养瓶,199培养基加小牛血清培养鸡胚成纤维细胞,结果显示,细胞生长快,贴壁良好,24h单层细胞即长满瓶底,无卷边脱落现象发生。将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适应了的鸡痘病毒接种鸡胚成纤维细胞,4d后细胞出现预期的典型病变,并且可见大量多核巨细胞形成,证明鸡痘病毒具有诱发细胞融合的功能,而且说明,用鸡胚成纤维细胞增殖鸡痘病毒,可获得数量可观的病毒粒子。将细胞毒回归鸡胚绒毛尿囊膜,形  相似文献   
823.
Collybia fusipes is the cause of a root rot of Quercus petraea (sessile oak), Q. robur (pedunculate oak) and Q. rubra (red oak). This parasite is often reported to cause problems in stands of red oaks and field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is North American oak species is more susceptible than the two European oak species. Young saplings of the three oak species and of chestnut, Castanea sativa, in the glasshouse, and also mature sessile and red oaks growing in the same stand were inoculated with C. fusipes to compare their susceptibility. Red oak, both as young seedlings and mature trees, was more susceptible to C. fusipes than sessile oak. Chestnut seedlings were as susceptible as sessile oak. Susceptibility of pedunculate oak seedlings was intermediate between red oak and sessile oak. In one experiment this species was significantly less susceptible than red oak, and in the other it was as susceptible.  相似文献   
824.
水稻纹枯病几种田间病级调查标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已知抗、感反应不同的5个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田间成株期的不同阶段,采用牙签嵌入法进行抗纹枯病接种试验,并于抽穗后30 d采用不同调查标准进行病级调查,研究适宜于水稻纹枯病病情调查的新标准.结果表明:在分蘖末期接种的各参试品种,采用叶鞘位调查标准的结果与常用的Rush调查标准的结果相比较,两者在不同年份间、地点间差异均不显著,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种调查标准间相关系数在不同年份、地点间分别为0.945 5~(**)、0.984 6~(**),表明叶鞘位标准作为1个新的调查标准在田间纹枯病病级调查时完全可替代Rush调查标准;对于小孕穗期接种的各品种,采用相对病级调查标准,各品种间不仅抗性差异极显著,而且品种间抗感差异大于分蘖末期接种采用叶鞘位调查标准的相应对照,并且这2种凋查标准间各品种的抗、感趋势完全一致.讨论了在水稻抗纹枯病遗传研究中,以小孕穗期相对病级作为调查标准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825.
水稻抗条纹叶枯病数量性状座位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为探明水稻品种窄叶青8号抗条纹叶枯病的数量性状座位,构建了窄叶青8号/武育粳3号F2群体的分子图谱,采用人工接种和田间自然接种两种鉴定方法,以病情指数比率为表型值,对每个F2单株衍生的F2∶3家系进行了抗条纹叶枯病鉴定。整个群体的病情指数比率均呈偏向于抗性亲本的连续性分布,表明条纹叶枯病抗性受数量性状基因的控制。进一步的QTL分析发现,两种鉴定方法所检测到的QTL完全不同,人工接种(强迫饲毒)方法仅检测到1个抗性基因位点qSTV7,其增强抗性的等位基因来源于窄叶青8号,而田间自然接种方法检测到2个抗性基因位点qSTV5和qSTV1,其增强抗性的等位基因分别来源于窄叶青8号和武育粳3号,暗示抗性亲本窄叶青8号可能携带耐病毒基因和抗灰飞虱基因,而感病亲本武育粳3号经遗传重组后,其抗性基因也得以表现。比较前人研究结果,发现检测到的QTL为新的抗条纹叶枯病基因位点,这些基因不同于抗条纹叶枯病主基因Stvb i,可为防止单一基因广泛使用造成的遗传脆弱性,提供新的抗性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826.
耐盐根瘤菌对紫花苜蓿接种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甘肃省临泽县盐渍地采集紫花苜蓿耐盐根瘤菌,编号为GL007,它能在pH值为14,NaCl浓度为1.539mol/L,Na2SO4浓度为1.971 mol/L的YMA培养基上正常生长.经温室蛭石盆栽试验对5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接种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该根瘤菌与5个紫花苜蓿品种都能共生结瘤,表现出共生效应的多样性.接种该耐盐根瘤菌的紫花苜蓿与不接种的对照相比其结瘤数增加了11.4%~77.7%,有效瘤重增加了26.4%~80.8%,地上生物量鲜重增加了45.8%~87.5%,地上生物量干重增加了49.1%~106.3%,粗蛋白质含量增加了1.5%~13.5%,初步筛选出的与耐盐根瘤菌GL007最佳匹配的紫花苜蓿品种是金黄后,其地上生物量鲜重、干重、粗蛋白质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了82.6%,106.3%和13.5%,与对照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27.
印度块菌菌根对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印度块菌接种云南松、华山松和板栗3种宿主植物幼苗,研究幼苗形成菌根后对苗高、地径和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印度块菌形成菌根后对3种植物生长有促进作用,其中对苗高生长促进效果不明显,对地径生长促进效果较明显,对生物量增加的促进效果也较明显.不同宿主植物促生效果不同,对块菌菌根的依赖性也不同.  相似文献   
828.
在鸡痘鹌鹑化弱毒(鹌系毒)细胞苗的生产中,毒种的制备是通过接种敏感鸡胚绒毛尿囊(CAM),经培养后,收获病变典型的CAM制成的湿毒,在毒种增殖过程中,适当调整培养温度,既稳定了病毒的增殖,又增加了病毒的产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29.
A smut-like disease was found on the leaves of Sagittaria latifolia in Japan. Spore balls collected from the leaves of S. latifolia and S. trifolia var. edulis were used to cross-inoculate leaves of pathogen-free plants of the two species to identify the pathogen. Spots and swellings formed on leaves of the two species 10 days after inoculation. These symptoms were quit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leaf smut disease of S. trifolia var. edulis caused by Doassansia horiana, and the spore balls were characteristic of the fungus. Therefore, the authors conclude that D. horiana caused leaf smut disease on S. latifolia. Received 18 January 2000/ Accepted in revised form 14 May 2000  相似文献   
830.
玉米种质资源抗腐霉茎腐病和镰孢茎腐病精准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和完善玉米种质抗腐霉茎腐病和镰孢茎腐病精准鉴定的方法,对遗传背景丰富的玉米种质资源进行腐霉茎腐病和镰孢茎腐病的抗性精准鉴定,筛选出对2种茎腐病具有稳定抗性的种质资源,为玉米抗病育种奠定基础.[方法]对2004份具有广泛遗传背景的玉米种质进行多年多点的自然发病抗性鉴定,初步筛选出抗茎腐病或综合性状优良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