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2篇
  免费   127篇
  国内免费   201篇
林业   199篇
农学   261篇
基础科学   122篇
  253篇
综合类   834篇
农作物   95篇
水产渔业   93篇
畜牧兽医   197篇
园艺   43篇
植物保护   15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76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05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14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74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以籼型常规稻华航38号为材料,设置了T1(CK、不施肥、一季稻+冬闲、稻草移走)、T2(NPK全量、一季稻+紫云英、稻草移走)、T3(NPK全量、一季稻+紫云英、稻草还田)、T4(NP全量、K减半、一季稻+紫云英、稻草还田)、T5(NPK全量、一季稻+冬闲、秸秆全部移走)、T6(NPK全量、一季稻+油菜、秸秆全部移走)、T7(NPK全量、一季稻+油菜、秸秆全部还田)、T8(NPK全量,一季稻+油菜,稻草还田)、T9(NP全量、K减半、一季稻+油菜、稻草还田)共9个种植和秸秆还田方式组合处理,通过2016—2019年定位试验,考察了各处理对一季稻产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不施肥处理,施N、P、K肥在2016和2017年对一季稻产量和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提升效果不明显;待土壤基础地力耗竭后,2018和2019年分别增产53.65%和21.93%,且均达显著水平(P<0.05);除2018年外,冬种油菜可显著提升水稻产量;秸秆还田或移走处理在水稻产量、株高、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方面差异均不显著;不同种植模式和秸秆还田方式主要通过调节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影响产量形成;冬种绿肥+稻草还田条件下,减量施钾50%依然能使一季稻保持稳产。  相似文献   
62.
为探究水下LED集鱼灯光色、功率、放置深度和海水叶绿素浓度对光场分布的影响,本文基于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建立了水下光束传输数值计算模型,通过控制变量法计算了不同条件下的水下光场分布,并提出以0.1~10 lx等值线所包围的面积与计算截面面积比值为相对有效光照范围(Relative effective illumination range,REIR)。以REIR为评价指标,对不同条件组合下的光场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相同功率条件下,REIR依次为:绿光>白光>蓝光,以功率420 W、叶绿素浓度0.1 mg/m^3 为例三种光色的REIR比值为1.58:1.31:1;(2)相同光色条件下,当叶绿素浓度0.1 mg/m^3 时,灯具功率从420 W增至1200 W,蓝绿白三种光色灯具的REIR分别从31.68%、50.27%、41.78%增至38.59%、56.91%、50.15%,功率增加近3倍,但REIR增幅有限;(3)随着灯具放置深度增加,REIR先增加后稳定;以叶绿素浓度1.0 mg/m^3 、功率为420 W为例,绿光与白光灯REIR的最大值约为9.69%~9.84%,出现在水深20 m左右,而蓝光灯的REIR最大值约为5.60%,出现在放置深度为15 m左右;(4)当灯具功率为420 W,海水叶绿素浓度从0.1 mg/m^3 增至5.0 mg/m^3,蓝绿白三种光色灯具的REIR分别从31.89%、48.25%、42.05%减少至1.65%、2.09%、2.22%。研究结果可为水下灯具光色功率选型、深度放置以及有效光场分布范围估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3.
针对木材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AE)信号的随机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奇异谱和信号相关性分析的木材表面AE源直线定位算法。首先,依据ASTM标准通过折断铅芯的方式分别在樟子松和榉木试件表面产生AE源,并在顺纹理方向布置2个AE传感器,其中采样频率设置为500 kHz。然后,采用奇异谱分析(singular spectrum analysis,SSA)算法提高AE信号的信噪比,再分别基于信号相关性和最大值分析2种方法计算AE信号在木材表面顺纹理方向的传播速度。最后,依据AE信号传播时差和计算速度,基于时差定位原理设计AE源定位算法。并针对SSA处理前后的AE信号,采用不同定位算法进行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直接对原始AE信号采用基于信号相关性和最大值分析方法确定信号传播速度时,樟子松试件2个不同位置AE源的定位误差分别为51.8%、55.7%和75.7%、46.6%;榉木试件2个不同位置AE源的定位误差分别为52.0%、44.8%和37.7%、45.5%。而对于经SSA处理后的AE信号,樟子松试件相应的定位误差分别为5.1%、33.2%和2.6%、31.7%;榉木试件相应的定位误差分别为3.1%、54.9%和5.1%、22.9%。因此,对原始AE信号进行SSA降噪处理后,再基于信号相关性分析方法确定信号传播速度,能够显著提高木材表面AE源的定位精度。  相似文献   
64.
控制对虾弧菌病药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了一株对虾弧菌病病原菌对24种药物的敏感性,测定了几种抗菌性较强、抗菌谱较广且价格较低廉的药物对该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以及药物在海水环境中对该菌作用的有效性和药物联用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MIC值,在特定的实验条件下,药物之间的作用表现为:协同、拮抗和无关三种结果,不同药物在不海水中作用时间不一。本文对药物滥施乱用的后果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效控制病菌、合  相似文献   
65.
66.
【目的】了解西林水牛群体的遗传变异和遗传结构,为其辅助标记育种、遗传资源保护及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广西西林县的8个乡(镇)采集184份西林水牛血样,采用优化后的RAPD技术检测其多态性DNA,统计多态性条带数,并应用Popgene32软件对西林水牛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i氏基因多样性指数及Shannon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从18条RAPD引物中筛选出8条扩增产物稳定、条带清晰可辨的引物,扩增出的DNA片段分子量为100-1000 bp;从184个样本中共扩增出4968个多态性条带,平均每条引物可扩增出621个多态性条带,多态性频率达60.0%-100.0%,平均为89.7%。西林水牛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1.6745,平均Nei氏基因多样度指数为0.3583,平均Shannon多样性指数为0.5510。【结论】西林水牛群体的遗传变异、遗传分化及遗传多样性均较高,但选育程度较低,育种潜力较大,有待进一步保种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67.
68.
分析了国内外设施选址的研究和应用现状,指出了传统选址决策方法的不足。以教育资源作为确定住房区域选址的目标,结合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以榆次区为例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在不同选址方案下,选址的合理区位。  相似文献   
69.
筛选丹参地上部分抗脑缺血的活性部位,并检测其所含化学成分,对丹参的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采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吸附丹参地上部分正丁醇萃取部位,将其分离纯化为多个部位。以昆明小鼠常压缺氧模型和不完全性脑缺血模型筛选有效部位;将筛选出的活性部位再用聚酰胺柱分离为不同部位,选用上述模型进行活性部位筛选;并用高效液相检测筛选的活性部位所含化学成分。结果表明:D-101大孔树脂经体积分数为50%和75%乙醇洗脱部位能显著增加小鼠常压耐缺氧时间,延长小鼠全脑缺血后的存活时间(P0.01);聚酰胺柱分离后的水洗部位可显著增加小鼠常压耐缺氧时间和小鼠全脑缺血后的存活时间(P0.01);高效液相检测聚酰胺柱分离的水洗部位含有原儿茶醛、咖啡酸、丹参素。丹参地上部分正丁醇萃取部位聚酰胺柱分离的水洗部位为有效部位,检测出有效成分为原儿茶醛、咖啡酸、丹参素。  相似文献   
70.
悬链线和抛物线理论在金枪鱼延绳钓渔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依次用悬链线和抛物线理论分析推导了金枪鱼延绳钓具的两种投放方法以及在渔场各水层相同流态下钓具充分沉降后所有钓钩位置包括深度和相互间水平间距的计算公式 ,可用于作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