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1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40篇
林业   27篇
农学   51篇
基础科学   172篇
  277篇
综合类   196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1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3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2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目的]寻求合理的膜间土壤盐分累积控制方法,为指导盐碱地田间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覆秸秆,铺砂,喷施高分子化合物PAM,压实等方式对膜间裸地进行处理,对比分析各种处理措施的功效。[结果](1)各处理都能不同程度的减小膜间的水分蒸发量,起到保水作用。其中,在试验期间,覆秸秆的蒸发量为0.11cm,铺砂子蒸发量为0.34cm,喷施PAM为0.59cm,压实为1.55cm,而对照为2.32cm。(2)各处理都能提高膜间和覆膜窄行的土壤含水量。在覆膜窄行深度为10cm处,覆秸秆的土壤含水量相对降低率为47%,铺砂土的壤含水量为45%,施PAM的土壤含水量为56%,压实的土壤含水量为64%,对照为土壤含水量77%。(3)减小盐分在作物根层的积累。在覆膜窄行深度为10cm处,覆秸秆的相对脱盐率为3%,铺砂的相对脱盐率为2%,施用PAM的相对脱盐率为0%,压实的相对脱盐率为-16%,而对照的相对脱盐率为-28%。[结论]采用膜间处理能够减小水分散失和盐分在根层的积累,其中覆秸秆的功效最好。  相似文献   
62.
基于MODIS遥感数据计算无定河流域日蒸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无定河流域日蒸散分布规律,应用遥感数据、农业气象站测量数据及Nishida模型等对该流域日蒸散进行了模拟。首先用2001~2002年晴天中国科学院禹城生态试验站Lysimeter测量日蒸散验证模型,模拟与测量的日蒸散相关系数达到0.61。随后,用该模型计算了无定河流域日蒸散,发现无定河流域日蒸散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2001~2003年连续3年的8月份日蒸散都表现为东北部蒸散明显小于西南部,这是因为东北部基本是荒漠而东南部多是农田,且8月份日蒸散基本在2~5 mm之间变化;从2001年8月份第222 d日蒸散空间分布看,无定河主干道两边蒸散显著高于其他位置,这是由于8月份无定河流域为多雨季节,河谷土壤水分较高的缘故;从2002年内变化来看,不同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日平均蒸散差别不显著。  相似文献   
63.
蒸发和灌水频率对土壤水分分布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通过室内均质土柱试验,对不同灌水频率下有无蒸发土壤中的水分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灌水频率可改变土壤水分的空间分布和土壤蓄水量。在相同灌水量条件下,灌水频率加大,上部土层水分含量在一定范围内增高,且湿润锋深度变浅,上部土层蓄水量增加;适宜的灌水频率可增加土壤蓄水量。有无蒸发条件下土壤水分差异在灌水初期主要体现在上部土层,随灌水次数增多,上部土层水分差异减少,且灌水频率越高,这种差异减少得越快,而下部土层水分差异增加。  相似文献   
64.
利用桓仁县1953—2012年逐日平均气温和蒸发量资料,运用气候倾向率和滑动T检验方法,对桓仁县近60年温度和蒸发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桓仁县近60年平均气温呈显著升温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0.26℃/10年,除夏季升温不明显外,其他各季均为显著增温趋势变化;年平均气温1987年出现突变,冬季气温有突变发生,其他各季无突变现象出现;年蒸发量呈下降趋势变化,其线性倾向率为-8.19 mm/10年,春季和夏季为减少趋势,秋季和冬季为增加趋势;桓仁县呈暖干化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65.
赵建彪 《北京农业》2012,(3):188-189
温度、湿度、风速以及日照时间等对日蒸发量都有影响,利用视觉直观的散点图和定量化的相关系数对嵩山站与蒸发有关的这4个气象要素进行分析,得出对于嵩山站湿度和日照对蒸发量影响最大,温度次之,而风速无影响。其中只有湿度与蒸发量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66.
影响平阳地区蒸发量的主要气象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取浙江省平阳县气象观测站2010年全年气象观测资料,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和多元线性回归理论,对平阳县气象站20 cm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其相关气象影响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日蒸发量与日均气温、日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呈正相关,与日均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影响日蒸发量的因子中,日照时数无论其单独作用或与除日均风速外的其他气象因子的协同作用都较大;日均气温85%以上主要表现在直接作用上;日均相对湿度与日照时数的协同作用最大;日均风速影响小主要体现在与其他要素的协同作用上。根据影响蒸发量的主要因素,建立相应的多元回归模型,并检验有一定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7.
保水剂对土壤蒸发及玉米幼苗抗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和玉米盆栽试验,研究了5种保水剂对土壤蒸发量和玉米幼苗抗旱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水剂能够降低土壤表面的蒸发量,其中以保定“科翰98”高效抗旱保水剂处理的总蒸发量最小,比对照降低了8.95%,效果最显著。保水剂的施用有利于增强玉米的抗旱性,施用保水剂使细胞质膜透性、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丙二醛含量和脯氨酸含量降低,其中以保定“科翰98”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8.
蒸发序列复杂性分析对揭示区域水文系统非稳态与不确定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为例,将本征时间尺度分解(Intrinsic time-scale decomposition,ITD)算法引入水文系统复杂性测度中,将其与信息熵(Information entropy,IE)结合,探讨逐月蒸发序列复杂性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月蒸发复杂性呈西高东低基本格局,哈尔滨市蒸发时序复杂性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与水田面积、旱田面积、工业产值呈负相关,而人口密度对哈尔滨市蒸发复杂性影响较小;相较于小波熵与样本熵研究提出ITD-IE蒸发时序复杂性测度组合算法表现出更优异鲁棒性。研究成果提高水文序列复杂性测度结果准确性,揭示蒸发序列复杂性变异规律,可为哈尔滨市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与指导农业生产实践等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9.
以北京山区广泛分布的侧柏林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水文学实测法(树干液流计结合大型蒸渗仪)和稳定同位素法对林分蒸散量进行定量拆分研究。结果表明:(1)在日尺度上,该林分的蒸散量和蒸腾量均显现为"单峰"型的变化曲线。林分总的蒸散量和蒸腾量均在正午前后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27,1.13 mm/h;(2)实测法和稳定同位素法对侧柏林蒸腾量占总蒸散量的计算结果分别为80.21%~89.63%和79.10%~98.71%。相比水文学实测法,稳定同位素法在小时尺度上误差为(3.97±3.53)%,而在日尺度上误差为(1.89±0.67)%。该林分蒸散主要来自于植被蒸腾,林木蒸腾耗水远大于土壤蒸发耗水。  相似文献   
70.
The worldwide increase of food demand and reduced sweet‐water availability in some important food‐producing regions raised interest in more efficient water use, which has become one of the central research topics in agriculture. Improved irrigation management and reduced bare‐soil evaporation have highest priority to increase agronomic water‐use efficiency (WUE). Compared to these technical (irrigation) and basic (crop production) management options, effects of nutrient management on WUE were less frequently considered. Twenty‐nine publications on nitrogen (N) effects on biomass WUE of container‐grown plants are considered in this review. Most of them indicate positive N effects on WUE, and relevance of N effects on intrinsic WUE and unproductive water and carbon loss is discussed. A plot of 90 published data of percent decreases of WUE and dry mass under variable N supply is presented. Extrapolation of biomass WUE from leaf measurements of intrinsic WUE is critically reviewed.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WUE and dry‐mass formation suggests that physiological rather than stomatal effects are more important in order to explain positive N effects on W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