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50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207篇
林业   342篇
农学   377篇
基础科学   151篇
  456篇
综合类   1778篇
农作物   141篇
水产渔业   109篇
畜牧兽医   228篇
园艺   91篇
植物保护   26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128篇
  2019年   152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152篇
  2016年   202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212篇
  2013年   203篇
  2012年   385篇
  2011年   296篇
  2010年   244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31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84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的时空动态对理解水热对植被的影响具有重要作用。利用MODIS MOD16A2和MOD13A3月产品数据及气象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锡林郭勒草原不同类型草地近15年(2000—2014年)的ET月季动态及相关因子。结果表明:3—10月的ET均表现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沙地植被荒漠草原,1—2月和11—12月的ET均表现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沙地植被荒漠草原。荒漠草原11月ET最大,其余各类草原均在7月达到最大值;各类草原的最小ET均为5月。各类草原3—5月和10月的ET均为下降趋势,而1月、6月、7月和12月的ET均为上升趋势。春季、夏季和秋季的ET均表现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沙地植被荒漠草原,而冬季的ET表现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沙地植被荒漠草原。荒漠草原冬季ET最大,其余各类草原的ET均在夏季达到最大值。各类草原春季和秋季的ET均为下降趋势,而夏季和冬季的ET均为上升趋势。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3—10月及春季、夏季和秋季的ET与NDVI和降水量显著正相关,与平均气温显著负相关(p0.05);相反,1—2月、11—12月及冬季的ET与降水量负相关,而与平均气温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52.
通过正交试验和感官评价方法,得到山药面条的最佳配方为山药粉2%,食盐1%,复合添加剂0.2%。各因素对山药面条的影响顺序为山药粉>复合添加剂>食盐,通过检测和观察面条烹煮特性、物性指标和微观结构,对山药面条品质性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山药营养面条品质好,具有山药清香,营养丰富。  相似文献   
53.
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试验,探讨抑制荸荠中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效果。L_9(3~3)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柠檬酸预煮液的质量分数0.5%,预煮温度100℃,预煮时间5 min为最优预煮条件。  相似文献   
54.
植酸酶基因PhyA对陆地棉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工控制(培养基、水培、沙培)条件下,植酸酶基因PhyA具有分解利用培养基质植酸磷、提高磷素利用效率的功能,但在田间的表现目前尚未明确。在前期完成的PhyA转基因陆地棉新材料盆栽试验基础上,将其种植在田间条件下,研究PhyA基因对棉花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部分转基因棉花新材料的单株结铃数、铃重、衣分、籽棉产量、皮棉产量与野生型对照存在显著差异,PhyA在田间条件下具有改良转基因棉花部分产量性状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遴选出2个转PhyA棉花优良新品系G3、G2,可用作今后转植酸酶基因棉花新品种培育的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55.
以‘绿岭1号’薄皮核桃为原料,从烘烤工艺出发,在不添加抗氧化剂的前提下,对比不同烘烤温度下薄皮核桃的干燥速率和氧化程度,优化五香薄皮核桃的烘烤条件,达到缩短烘烤时间、降低氧化程度的目的。结果表明,‘绿岭1号’薄皮核桃在60~90℃梯度升温烘烤条件下,干燥时间、氧化程度均明显低于其他烘烤方式,并且产品质量良好。因此‘绿岭1号’薄皮核桃的最佳烘烤条件是60~90℃梯度升温,其次是持续80℃烘烤。  相似文献   
56.
贮藏条件是影响双孢蘑菇贮藏效果的重要因素,介绍了气体成分、温度和湿度等因素对双孢蘑菇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57.
研究通辽市气象因子对红薯种植产量的影响,旨在为通辽市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以红薯推广种植基地的种植资料和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数据,对气象因子与红薯产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积温、日照时数与红薯产量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741和0.837,日平均气温和降水量与红薯产量未达到显著水平。除发根返青期外,其他发育期与全生育期的积温变化特征近似,相关系数均在0.788以上;日照时数年际变化与全生育期变化特征一致;仅薯块膨大期与全生育期降水量和日平均气温的年际变化相关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933和0.936。热量和光照条件对产量影响相对较大,是红薯种植的限制因素,降水对产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8.
离心泵叶轮内变工况三维湍流数值模拟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李龙  王泽  徐峰  韩丹 《农业机械学报》2004,35(6):72-74,89
采用工程上广泛使用的标准k—ε两方程湍流模型,对离心泵最佳工况和大流量工况、小流量工况进行了叶轮内部流动的数值模拟,对3种工况下叶轮内的相对流动、径向流动及切向流动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轴向旋涡的特征、叶片流道的挟持约束作用、叶片流道内的压力分布与流量的关系等流动特性。  相似文献   
59.
棉麦两熟棉纤维强度与铃期气象因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研究棉麦两熟棉纤维强度与铃期气象因子关系的结果表明,相对湿度是影响棉麦两熟多类型、棉株多部位铃棉纤维强度的主要气象因子,相对湿度对纤维强度的作用均为负效应,作用大小因棉铃着生部位而异。日照时数对两熟春棉、温度对两熟短季棉棉株上部(7~9果枝)、顶部(10以上果枝)铃棉纤维强度有重要作用,均为正效应。  相似文献   
60.
Forestry practices associated with the industrial era (since ~1900) have altered the natural disturbance regimes and greatly impacted the world’s forests. We quantified twentieth century logging patterns and regional scale consequences in three sub-boreal forest landscapes of Eastern Canada (117,000, 49,400 and 92,300 ha), comparing forestry maps depicting age and forest cover types for early industrial (1930) and present-day (2000) conditions. Results were similar for the three landscapes, indicating large-scale forest change during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1930, previous logging activities had been concentrated in the lowlands and along the main hydrographical network, as compared to a more even distribution over the landscapes in 2000, reflecting a decreasing influence of the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on forest harvesting. In 1930, old-aged forests (>100 years)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75% of the unlogged areas of the three landscapes, as compared to less than 15% for the present-day conditions. Logging practices have thus inverted the stand age distribution of the landscapes that are currently dominated by young and regenerating stands. The 1930 forest cover types showed a clear relationship with elevation, with conifers located in the lowlands and mixed and deciduous stands restricted to the upper slopes. Between 1930 and 2000, 58–64% of the conifer areas transformed to mixed and deciduous forests, such that no clear altitudinal relationships remained in 2000. We conclude that twentieth century logging practices have strongly altered the preindustrial vegetation patterns in our study area, to the point that ecosystem-based management strategies should be developed to restore conifer dominance, altitudinal gradients, as well as the irregular structure inspired from old forest stan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