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5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46篇
林业   23篇
农学   90篇
基础科学   1篇
  14篇
综合类   192篇
农作物   66篇
水产渔业   103篇
畜牧兽医   51篇
园艺   29篇
植物保护   3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Spotted rose snapper, Lutjanus guttatus (Steindachner), eggs were incubated under different photoperiod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photoperiod on incubation. The eggs from two fish were incubated under five artificial photoperiods: constant dark (D), constant light (L) from 06:00 hours and 6, 10 and 14 h of light from 06:00 hours. The eggs from seven other fish were incubated under a natural photoperiod. Different spawning times (21:00 – 01:00 hours) and different photoperiods combined to give the start of the dusk photoperiod change after 11–23 h of incubation. Constant light or applying the dusk photoperiod change after ≥20 h of incubation appeared to extend the hatching period. The mean hatching period for groups of eggs incubated in darkness or that received the dusk photoperiod change after ≤19 h of incubation (n=8 different groups) was 2 h 15±10 min,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P<0.05) than the mean hatching period of 4 h±37 min for groups that did not receive the dusk photoperiod change or that received the dusk photoperiod change after ≥20 h of incubation (n=9 groups). However, despite these differences, the majority of the eggs hatched during a 2–3 h period from 17 to 20 h of incubation, and a sigmoid regression (r2=0.9) expla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ntage hatch and hours of incubation for all photoperiod groups.  相似文献   
12.
我国部分早籼品种及杂交早籼骨干亲本抽穗期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长、短日照和高、低温4种环境,分析了我国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早籼水稻品种和杂交早籼骨干亲本共19份材料的抽穗期光温敏感性及基本营养生长性。结果表明,这19份早籼材料(包括杂交稻亲本)都表现出弱感光性,其中16份材料对温度比较敏感。这些早籼材料的基本营养生长性整体较弱,但是个体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抽穗期长短与每个材料的基本营养生长性呈显著线性相关。利用一套抽穗期主基因近等基因系对这些早籼材料抽穗期基因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有早籼材料均带有隐性非感光位点hd2,大多数早籼材料都带有显性早熟基因Ef-1,而在Se-1和E1两个主效感光基因位点,所有早籼材料不带或只带有一个感光等位基因。这些结果从基因型角度揭示了早籼材料具有弱感光性和较强感温性,是其适合在我国华南双季稻作区和华中单双季稻作区作早稻种植的原因,为早籼水稻品种的选育及推广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高等植物侧芽、侧枝的发生及调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等植物侧芽和侧枝的发育是受多种因素调节控制的.目前已经发现许多与侧生组织相关的基因,它们调控侧芽与侧枝的形成和发育,决定植株的形态结构;可长距离运输的信号物质在植物侧生组织的形成和发育、植物从营养生长到生殖生长的过渡中都发挥重要调控作用;植物激素参与了包括侧芽、侧枝的发育、植物的生长等多种生命过程的调节与控制;光周期经常和植物的基因型、植物激素等诸多种因子一起共同发挥作用,来调节植物侧生组织的形成和发育.调节植物的侧芽和侧枝发育的多种因素构成了一个网络系统,只有用综合研究的手段才可以知道网络系统中的各种因子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光温反应型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在人工控制的9种光温处理下,对76份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光温反应进行了研究。根据自交结实率的光周期效应、温度效应和光温互作效应的分析,供试的两用核不育系中,占96%的不育系的育性转换光温反应型可归为以下3种:(1)光周期敏感不育型,其统计学特征是育性转换的光温互作效应和光周期效应显著而温度效应不显著;(2)温度敏感不育型,其统计学特征是育性转换的温度效应显著而光周期效应不显著、光温互作效应显著或不显著;(3)光温互作不育型,其统计学特征是育性转换单独的光周期效应和温度效应不显著,仅光温互作效应显著。在供试的粳型不育系中,有34.8%、13.0%和47.8%的材料分属上述3种光温反应型;在供试的籼型不育系中,有73.6%和22.6%的材料分属温敏型和光温互作型,没有一份材料为光敏型。结果表明现有的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光温反应是多型性的。文中还对实用性籼型两用核不育系育性转换光温反应型的选择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水温和光照对牙鲆亲鱼性腺成熟和产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报道了不同水温和光照时间对牙鲆亲鱼性腺成熟和产卵的影响。通过提高水温和延长光照时间,可促使亲鱼提前1~5个月成熟和产卵,并得出促熟培育与光照时间和水温的相关方程式  相似文献   
16.
野生大豆(G.Soja)在原产地自然光温条件下,正常期出苗,营养和生殖生长阶段,气温升高,叶片感光效应反应促进营养生长.气温下降,叶片感光效应反应抑制营养生长而促进本节生殖生长.展开叶感光效应发生初生花序,定形时感光效应发生次生花序.还提出了光温综合作用与花荚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光温条件影响黑纹粉蝶夏季滞育和冬季滞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光周期,光脉冲和温度对黑纺粉蝶Pieris melete Menetries夏季滞育和冬季滞能发生,维持与终止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黑纹粉蝶的光周期反应属于中间型,即只有在日照时数12h-13h15min范围内,才有部分越夏蛹或越冬蛹不滞育而正常发育;在日平均气温为20.5℃的秋季,其自然种群的临界光周期为12h30min;3龄末与4龄初的幼虫为感尖光周期最敏感的时期.2.断光扣第10-  相似文献   
18.
光周期控制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各穗分化期均受到光照长度的控制,在全期短日照条件下,二棱期、护颖期、雌雄蕊分化期的出现受到强烈的抑制.在前期长日照的基础上,不同时间转入短日照后.随时间后延,短日抑制效应减弱.雌雄蕊期由长日转入短日时,依品种、温度及前期长日照的日照长度不同,穗分化进程所受抑制程度有差别,光周期不敏感品种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基本不受影响.小麦幼穗分化对光周期变化的反应具有'滞后"现象.本文认为,随品种、温度及日照长度的不同,小麦对光周期反应的要求可能在二棱-抽穗的任一时期内完成.不宜用某一特定的穗分化期来标志光照阶段的开始与结束.  相似文献   
19.
环境因子对黄鳝血清褪黑激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光周期和水温这 2种重要的环境因子对黄鳝血清褪黑激素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 :1)连续光照可导致黄鳝血清褪黑激素水平的昼夜节律消失 ;连续黑暗环境中黄鳝血清褪黑激素水平仍保持昼夜节律性 ,但波动幅度变窄 ;光暗颠倒导致黄鳝血清褪黑激素水平出现 180度移位。从而说明黄鳝血清褪黑激素水平的相位变化基本能反映出光周期的时程改变。 2 )在一定的温度范围 (15~ 2 1℃ )内 ,黄鳝血清褪黑激素水平保持相对稳定 ;高温 (31℃ )则刺激黄鳝血清褪黑激素水平显著升高 (P <0 .0 0 1)。由此可见 ,黄鳝血清褪黑激素水平受到环境光周期与水温的协同调节。温度相关性的幅度变化协同光周期依赖性的时相变化 ,可能是调节褪黑激素发挥生殖调节作用的 2种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20.
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育性转换机理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用乙烯生物合成抑制剂CoCl_2处理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HPGMR),可在长日照不育条件下出现可育现象,而在育性转换临界光长下显著促进可育性表达。HPGMR幼穗中乙烯释放量,在长日照下所形成的幼穗比普通农垦58品种高2.5-5倍,而在育性转换临界光长下所形成的幼穗则降低至接近普通农垦58的低水平。表明HPGMR中可能存在受光周期调节的乙烯代谢系统,其育性转换受乙烯代谢水平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