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6篇
  免费   239篇
  国内免费   374篇
林业   232篇
农学   483篇
基础科学   67篇
  252篇
综合类   2097篇
农作物   322篇
水产渔业   151篇
畜牧兽医   955篇
园艺   220篇
植物保护   420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44篇
  2021年   178篇
  2020年   176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174篇
  2016年   223篇
  2015年   196篇
  2014年   257篇
  2013年   251篇
  2012年   326篇
  2011年   365篇
  2010年   322篇
  2009年   250篇
  2008年   215篇
  2007年   247篇
  2006年   198篇
  2005年   180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12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3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探究链霉菌30702复合壳聚糖对番木瓜环斑病毒病(papaya ringspot virus,PRSV)的防控效果,为番木瓜环斑花叶病防治提供基础。以台农二号番木瓜为材料,壳聚糖设3个浓度1.0g/L、0.5g/L、0.25g/L;30702菌液2个浓度0 cfu/L和4.2×10 6cfu/L,互相组合为6个处理,以清水处理为空白组,宁南霉素0.05 g/L为对照组,共8个处理;运用分光光度计法测量相关酶活。1.0 g/L壳聚糖复合4.2×106 cfu/L链霉菌30702的防治效果为88.6(p<0.05),显著高于其他组;壳聚糖复合链霉菌30702组的防治效果、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相较于单独使用壳聚糖组有显著提升。使用1.0 g/L壳聚糖复合4.2×106 cfu/L的30702对番木瓜防控PRSV的效果最好,防治指数达到88.6%。  相似文献   
102.
采用抑菌圈法,对10种杀细菌剂在火龙果茎腐病病原上进行了毒力测定。结果表明: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粉剂、53.8%氢氧化铜水分散颗粒剂(杜邦TM)、45%代森铵水剂、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和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对火龙果茎腐病病原均有一定抑制效果。其中,45%代森铵水剂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较好,抑制率分别达到78.88%和71.42%,其直线回归方程分别为y=2.380 2.477x,y=2.896 1.146x,EC50分别为0.4929,0.0240。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粉剂效果次之,抑制率达到66.67%,直线回归方程为y=1.020 1.040x,EC50值为2.5686。这3种药剂可作为火龙果茎腐病田间药效试验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103.
‘桔豆’由实生单株选育而成。该品系具有果色鲜艳、花量大、坐果率高、树姿美观等优良观赏特性,且挂果期长,挂果时间可从10月中旬至次年的3-4月,作为观赏果树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4.
剥皮型优系‘YH-3''母树来源于江西省宜黄县境内的野生毛花猕猴桃(Actinidia eriantha Benth)优株,系从野生毛花猕猴桃群体中的自然变异选育而成。该优系具有花瓣粉红,果面白毛,果肉墨绿,易剥皮,高Vc等显著特征,表现品质优良,遗传性状稳定,丰产稳产,果实均匀,商品果率高,果实10月下旬成熟,耐热抗旱,适应性强,发展潜力大。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明确2018年起在重庆万州柑橘种植区新发生病害的病原菌,筛选有效防控药剂,为田间防治该病害和后续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组织分离法从患病样品中获得菌株,进行病原菌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致病性鉴定,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不同药剂对目标菌株的毒力。【结果】此病害的病原菌为柑橘轮斑病菌Pseudofabraea citricarpa。病原菌对万州地区主栽的8个品种柑橘的叶、枝、果和昭通苹果及砀山酥梨果实具有致病性。苯醚甲环唑、咪酰胺、甲基硫菌灵等17种杀菌剂的EC50值小于3 mg/kg,代森锰锌与啶酰菌胺1:64比列复配、克菌丹与苯醚甲环唑1:1比例复配、代森锰锌和矿物油1:50比例复配对菌株生长抑制效果良好。【结论】重庆万州柑橘种植园区发生柑橘轮斑病,病原菌对柑橘枝、叶、果和其它果树果实都具有致病性。17种药剂单用或复配对病原菌生长有抑制作用,可进一步用于田间实验。  相似文献   
106.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1种杀菌剂对杨梅褐斑病菌的离体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嘧菌酯的抑制活性最强,EC50值为0.96 mg/L;百菌清的活性最弱,EC50值为69.24 mg/L;其余药剂的抑制活性依次为吡唑醚菌酯>氟硅唑>腈菌唑>抑霉唑>戊唑醇>咪鲜胺>喹啉铜>代森锰锌>多菌灵,EC50值在3.25~68.73 mg/L之间。林间试验结果表明,嘧菌酯对杨梅褐斑病具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其防效显著优于喹啉铜和多菌灵。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供试100株杨梅褐斑病菌对嘧菌酯的EC50值在0.15~2.17 mg/L之间,呈近似正态的连续分布,其平均EC50值为0.97?.22 mg/L,可作为该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基线,用于田间抗药性监测。  相似文献   
107.
几个杨树新品系苗期耐盐碱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采用室外大花盆栽培的方法,对几个杨树新品系的耐盐碱性进行了初步测定。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聚类分析的数学手段进行分析,初步确定了不同杨树新品种对盐碱土的适应性及适应范围。结果表明:不同杨树品系的高生长,在同一土壤类型中有显著差异,径生长只是个别品系间的差异显著。在不同土壤类型中同一品系的高生长及径生长差异显著。不同杨树品系在不同土壤类型中的成活率在生长初期变化不大,后期则随着盐碱土含量的增加,苗木生长及保存率都明显降低。当含盐量在0.255%~0.320 7%范围内时,有明显抑制作用;含盐量在0.320 7%以上时,随着时间的推移苗木逐渐死亡。同时根据综合指标确定了10个杨树品系对盐分及pH值的适宜生长范围。  相似文献   
108.
耐低氮糜子品种的筛选及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耐低氮糜子品种的评价方法,筛选耐低氮糜子基因型材料及鉴定指标,为耐低氮品种的选育和耐低氮生理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来自国内外100份糜子品种为材料,在低氮胁迫(0纯氮)和正常施氮(150 kg·hm-2纯氮)处理下,连续2年进行株高、茎粗、主茎节数、穗长、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千粒重、叶面积9个主要农艺性状和氮含量、氮素吸收共11个指标的测定,采用隶属函数法计算各指标耐低氮胁迫指数,通过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与聚类分析评价各糜子品种的综合耐低氮能力。【结果】供试品种在不同氮水平条件下的株高、茎粗、主茎节数、穗长、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千粒重、叶面积、氮含量、氮素吸收均存在显著差异;低氮胁迫下,糜子的生长、生物量积累和氮素吸收受到抑制,各性状指标明显下降,变化范围幅度降低,各农艺指标降低幅度排序依次为叶面积>草重>单株粒重>单株穗重>茎粗>主茎节数>穗长>千粒重>株高,不同糜子品种籽粒的氮含量和氮素吸收均降低,降低幅度为氮素吸收>氮含量;低氮胁迫下,不同糜子品种的株高、茎粗、主茎节数、穗长、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的变异系数大于正常施氮水平各指标的变异系数;不同氮水平下,不同糜子籽粒氮素吸收的变异系数高于氮含量的变异系数,且低氮胁迫的氮素吸收的变异系数高于正常施氮处理。对11个指标的耐低氮胁迫指数进行主成分分析,选择了5个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75.83%;株高、穗长、草重、单株穗重、单株粒重、单株叶面积、氮吸收量的耐低氮胁迫指数与耐低氮综合评价值(D)的相关性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单株穗重、单株粒重、氮吸收量的相关性较高,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58、0.812和0.812;根据耐低氮综合评价D值,通过聚类分析将100份糜子品种划分为耐低氮型、中间型和不耐低氮型3种类型。【结论】单株穗重、草重、氮吸收量等指标作为糜子耐低氮能力评价的首选指标;榆糜3号、2058、榆黍1号、雁黍7号4个品种耐低氮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09.
110.
木薯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其优良品种的选育一直是木薯科研工作的重点,而多倍体的巨型性特点为其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目前多倍体研究大多是体细胞加倍,有性多倍化研究起步较晚,而本课题组通过2n配子有性活体杂交,成功获得了首例木薯有性四倍体植株。为了研究木薯有性四倍体的遗传稳定性,本研究分别采用:田间的农艺性状观测(生长稳定期)、流式细胞术、叶片染色体计数、蛋白质含量测定/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以及淀粉含量测定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显示:木薯有性四倍体各株系农艺性状均保持了母株器官巨型性的多倍体特征;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木薯有性四倍体各株系叶片DNA含量均为二倍体亲本(SC5)的两倍,相对应的叶片染色体数目也为二倍体亲本(SC5)的两倍,且视野中四倍体细胞所占比例均在90%以上;各株系蛋白质含量均小于二倍体对照组,且有性多倍体株系电泳谱带基本相似;在淀粉含量测定中,其各株系淀粉含量均小于对照组,且各株系之间含量波动较小。本研究结果表明木薯有性四倍体植株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对木薯多倍体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