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17篇
  免费   528篇
  国内免费   600篇
林业   951篇
农学   909篇
基础科学   331篇
  1265篇
综合类   4776篇
农作物   753篇
水产渔业   773篇
畜牧兽医   1255篇
园艺   236篇
植物保护   396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230篇
  2021年   329篇
  2020年   355篇
  2019年   422篇
  2018年   250篇
  2017年   424篇
  2016年   465篇
  2015年   369篇
  2014年   539篇
  2013年   770篇
  2012年   814篇
  2011年   708篇
  2010年   521篇
  2009年   547篇
  2008年   562篇
  2007年   586篇
  2006年   531篇
  2005年   385篇
  2004年   357篇
  2003年   254篇
  2002年   253篇
  2001年   247篇
  2000年   216篇
  1999年   215篇
  1998年   171篇
  1997年   163篇
  1996年   126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131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72篇
  1991年   69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65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针对鱼菜共生系统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低的问题,该研究旨在筛选出抗逆性好、矿化功能强的鱼源性乳酸菌,加强鱼粪残饵的发酵矿化性能。试验从鱼菜共生系统中的生物滤料和鱼体中分离乳酸菌,并通过抗逆性及发酵矿化性能检测,筛选出2株具有应用潜力的鱼粪残饵矿化菌株,经鉴定分别为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L1和糊精乳杆菌(Lactobacillus dextrinicus)L2。耐温性、耐酸碱性和耐盐性检测结果显示,L1表现出较好的抗逆性。在 50 ℃时,L1存活率为96.60%,显著高于L2的存活率80.35%(P<0.05);在pH值分别为5.0和9.0时,L1的存活率分别为65.43%和71.25%,高于L2的存活率31.10%和52.22%(P<0.05);当盐浓度为60 g/L时,L1的存活率为37.33%,而L2无法存活。通过比较对照组(CK组,未添加乳酸菌)和乳酸乳球菌组(L组,添加乳酸乳球菌)发酵矿化过程中发酵液水质和矿物元素含量,结果显示 L组的有机物降解及矿化效果更好,除硫(S)元素以外,钾(K)、钙(Ca)、镁(Mg)、铁(Fe)、锰(Mn)和锌(Zn)元素的矿化率均在第3天达到最高(27.59%~94.67%)。综上所述,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显著的发酵矿化效果,且其最佳发酵矿化周期为3 d。该研究可为提高鱼菜共生系统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2.
Although white clover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and applied, less is known about its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chilling stress in northern China. The effects of acclimation time of chilling stress in the two white clover cultivars, Rivendel and Haifa, after exposure to 4℃ for 0, 4, 8, 12, 24 and 48 h were investigated. Seven physiological indexes were measured in shoots of the two cultivars. It was found that Rivendel had a strong ability to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cells, cope with oxidative damage and accumulate osmotic adjustment substances compared with Haifa. In addition,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n the chilling tolerance of the two cultivars based on subordinate function value analysis showed a stronger chilling tolerance of Rivendel than Haifa.  相似文献   
103.
叶籽两用茶树种质的研发利用对于茶产业结构调整、茶园综合效益提升具有特殊意义,因此深入研究现有茶树种质与茶籽相关性状特征,可为叶籽两用茶树的遗传育种提供基础信息.从福建、云南和湖南采集了31份同年结实茶籽,对种仁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成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茶树茶籽含油率存在2倍以上的差异;从茶籽油脂中检测到10种脂肪...  相似文献   
104.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枣粉水平对陕北白绒山羊肉呈味物质的影响.选取40只6月龄、初始体重为(20.15±1.63)kg的健康陕北白绒山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分别饲喂含0(对照组)、10%(试验Ⅰ组)、15%(试验Ⅱ组)、20%(试验Ⅲ组)、25%(试验Ⅳ组)枣粉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  相似文献   
105.
郑礼全  卢霞 《灌溉排水学报》2007,26(4):101-102,F0003
德兴铜矿矿山多年开采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为维护矿区可持续发展,生态损害现状调查尤为重要。利用ASTER数据结合野外实测各类地物反射光谱曲线,利用矿物指数提取矿区重金属和粘土污染;采用差值法提取水体污染状况;采用NDVI彩色密度分割法提取矿区植被污染信息。研究表明,铜矿区生态损害现状甚为严重,利用遥感手段监测矿区生态环境是完全可行的。这为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6.
油脂预乳化提高大豆拉丝蛋白素食香肠品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提高大豆拉丝蛋白(Textured Fibril Soy Protein,TFSP)素食香肠的品质,该研究将油脂预乳化工艺应用于TFSP素食香肠的加工,利用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了预乳化工艺条件,采用质构分析仪测定分析了产品的质构特性,并进行了感官评价。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最佳预乳化工艺条件为菜籽油含量445g/L、大豆分离蛋白浓度105g/L、乳化机剪切速率9.0×103r/min。与对照组相比,此条件下制作的预乳化-TFSP素食香肠的凝胶强度、硬度和咀嚼性分别提高了约1倍、10%和26%,且产品口感鲜嫩、富有汁液感,感官评价得分显著提高。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分析了不同工艺制作的TFSP素食香肠在煮制前后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发现油脂预乳化工艺可大大提高乳化油脂的稳定性和在香肠凝胶基质中的均匀分布,从而使乳化油脂的‘填充作用’得以发挥,不仅增强了TFSP素食香肠的保水保油能力,降低了蒸煮损失率,而且对香肠的质构和感官特性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油脂预乳化工艺是一种辅助提高素食香肠整体品质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7.
通过扫描电镜研究了油菜籽原料、高低粕残油率挤压膨化试样及传统螺旋压榨试样的显微组织结构.结果表明:粕残油率低的试样经挤压膨化后细胞壁破坏充分,物料膨化效果好,有利于溶剂油与油脂的迅速充分接触,从而提高油脂浸出速度、降低粕残油率(<1%);相反,粕残油率高的试样细胞壁没有被充分破坏,传统压榨工艺试样组织结构坚实细密不利于油脂浸出,粕残油率相对较高(>9%).  相似文献   
108.
桐油控释复合肥在烤烟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自然资源桐油为控释材料(从油桐果实中提取),生产控释肥料,进行烟草温室无土栽培盆栽试验,研究桐油控释复合肥在烤烟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温室环境条件下,桐油控释复合肥的养分初期溶出率为2.8%;施用控释复合肥的产量高出普通复合肥处理26.7 g/株;桐油控释复合肥与普通复合肥相比,每克肥料要多生产烤烟2.2 g。说明桐油控释复合肥具有很好的生产性。  相似文献   
109.
新时代土壤化学前沿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土壤化学是重要的土壤学基础分支学科。在回顾了土壤化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梳理了土壤化学的四个前沿交叉方向,并展望了土壤化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发展趋势,以期寻求新的学科增长点。土壤化学经历了从恒电荷到可变电荷土壤学说演变,我国在土壤电化学、根际土壤化学、土壤化学-物理-微生物界面反应等方向逐步领跑。新时代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国际土壤化学的研究中心之一,尤其在土壤化学与微生物学、地球化学、矿物学、环境化学等交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同时,发展并运用同步辐射、微流控联用光谱能谱、高分辨显微镜、光谱电化学等实时、原位、高精度研究方法,推动土壤化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时代的土壤化学具有三个重要发展趋势,首先系统揭示地球表层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土壤化学机制,实现"0到1"的土壤化学原创性成果的突破;其次需要综合运用地球表层系统理论,从多界面、多要素、多过程的"三多"交互耦合;再次,需要加强与地球宜居性这一人类重大命题的交叉融合,为生态文明建设、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全球变化等国家重大需求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10.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boron (B) deficiency on biomass, reproductive yield, metabolism, and alterations in seed reserves of chickpea (Cicer arietinum L.) cv. ‘13.G‐256,’ plants were grown in refined sand until maturity at deficient (0.033 mg L?1) and adequate (0.33 mg L?1) B, supplied as boric acid (H3BO3). Boron‐deficient plants exhibited visible deficiency symptoms in addition to reduced number of pods and seeds, resulting in lowered biomass and economic yield. Boron deficiency lowered the concentration of B in leaves and seeds, photosynthetic pigments (leaves), Hill reaction activity, starch (in leaves and seeds), and proteins and protein N (in seeds), whereas phenols, sugars (in leaves and seeds), and nonprotein N (in seeds) were elevated. Specific activity of peroxidase (POX) increased in leaves and pod wall and decreased in seeds, while activity of acid phosphate and ribonuclease were stimulated in leaves, seeds, and pod wall in B‐deficient chickpe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