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87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5篇
综合类   157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51篇
畜牧兽医   47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定性检测渔药中喹诺酮类抗菌素的方法.利用喹诺酮类化合物的质荷比(m/z)和其荧光光谱特性对渔药中恩诺沙星、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四种喹诺酮类化合物进行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快速可行,方法检出限分别为1.29 ng、1.23 ng、1.08 ng、1.00 ng,可用于渔药中喹诺酮类抗菌素的监控.  相似文献   
32.
按常规方法提取了鸡毒霉形体参考株S6-10、疫苗株F14-8及在氟喹诺酮类药物压力下筛选出来的耐药株的基因组DNA,扩增了各菌株DNA旋转酶gyrA基因片段,并进行了克隆、测序,利用DNAsis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S6-10和F14-8在恩诺沙星或环丙沙星压力下均筛选出不同程度的耐药茵,而且恩诺沙星致鸡毒霉形体发生耐药性突变的几率高于环丙沙星,S6-10株耐药突变频率高于F14-8;S6-10筛选出来的耐药菌株发生突变的位置在DNA旋转酶GyrA亚基的第83位(相对于大肠埃希氏茵GyrA亚基中的位置,以下同)和第87位上,取代模式分别为Ser→Ile、Glu→Gln,另外1株高水平耐药株(Se10,MIC≥128)在第103位也发生了氨基酸取代(Ile→Val);F14-8筛选出来的耐药菌株只在DNA旋转酶GyrA亚基的第87位发生了突变(Glu→Gly/Gln)。  相似文献   
33.
包鸿俊 《畜牧与兽医》2004,36(12):13-15
是一类具喹诺酮(quinlone)基本结构的杀菌性抗菌药。按发明先后及抗菌性能可分三代。  相似文献   
34.
曲阜市王庄乡某户饲养的AA肉用仔鸡,因超量、重复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引起急性中毒,由于发现及时,治疗措施得当,病情很快得到控制。1发病增况该产饲养肉用仔鸡500只,接进雏鸡(1日龄)后,发现部分雏鸡排稀便,就在饲料中添加了名为“速效速益”的呼诺酮制剂。该药规定,每袋(2509)拌饲料125kg到250kg,即Ikg饲料中添加该药1~Zg,连用3d。而该户为尽快治好仔鸡拉稀,随意加大了用量,在40kg饲料中拌入1509该药物。即Ikg饲料中添加了s.vsg,为该药推荐量的z~‘倍。在料中拌入该喷诺用制剂的同时,又在饮水中按倍量加入了恩话沙量…  相似文献   
35.
36.
孙毓秀 《饲料研究》1997,(10):11-11
喹诺酮类抗菌剂在家禽饲养中的展望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孙毓秀喹诺酮类抗菌剂的研究起始于1962年美国Lesher等合成了吡酮酸类抗菌药物萘啶酸,它的作用机理是抑制细菌DNA的合成,与其他抗感染药物之间不存在交叉耐药性,在临床上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特别是耐药...  相似文献   
37.
1喹诺酮类药物的简概喹诺酮类是近年来国际上出现的新型抗菌药物。由于它是通过对脱氧核糖核酸酶的抑制作用干扰细菌的生长及繁殖.从而起到了较理想的杀菌效果。而且该类药物在国内外防治鱼虾病应用中也获得好评。现依照对该类药物的研究时间顺序、分子构造及其性质划分三代简述如下。1.l第一代1962年以秦陵酸(NalidixicACid)为首先发现,继之嘴峻酸(OX。imCAcid)及毗咯酸(PiromidixAcid)等。它们仅对革兰氏阴性菌有效。抗菌力谱较窄,抗菌力较弱。其中喹酸用于治理鱼虾病的较多。1.2第二代1974年在吡啶酮酸母核第七位上引入赈…  相似文献   
38.
为分析当前西藏地区牦牛源沙门菌耐药性与分子特征,本研究对源自西藏地区内的30株沙门菌牦牛粪便分离株,采用药敏纸片法测定相关菌株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三大类共22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采用PCR扩增的方式检测bla-TEMbla-CTXbla-CMY等18种耐药基因,并采用卡方检验(Chi-square test)和费希尔精确检验(Fisher)分析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的相关性,将相关耐药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并应用序列综合分析软件(CLC Sequence Viewer 7.5和MAGA7.0)分析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bla-TEM)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rmA)编码翻译相关的氨基酸关键位置点位差异与耐药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分离的30株沙门菌对于β-内酰胺类存在比较严重耐药现象,30株沙门菌对苯唑西林(OX)耐药占比最多,为60%,对青霉素(PG)、哌拉西林(PRL)、阿莫西林(AMX)、氨苄西林(AM)、羧苄西林(CB)、头孢氨苄(CN)、头孢呋辛(CXM)、头孢曲松(CRO)、头孢拉定(RAD)、头孢他啶(CAZ)、头孢哌酮(CFP)和头孢唑林(CZO)耐药率分别为56.67%、43.33%、40.00%、53.33%、53.33%、46.67%、56.67%、53.33%、50.00%、46.67%、56.67%和30.00%;对喹诺酮药物均为敏感;对氨基糖苷类药物中的链霉素(SM),耐药率为60.00%,卡那霉素(KAN)、妥布霉素(CAS)、阿米卡星(AKM)耐药率分别为13.33%、33.33%和30.00%。2)30株沙门菌的优势耐药谱型为PG/OX/PRL/AMX/AM/CB/SM。3)β-内酰胺类相关的耐药基因bla-TEM携带率较高(53.30%,16/30),且bla-TEM与β-内酰胺类药物对青霉素(PG)、苯唑西林(OX)、哌拉西林(PRL)、阿莫西林(AMX)、氨苄西林(AM)、羧苄西林(CB)、头孢氨苄(CN)、头孢呋辛(CXM)、头孢拉定(RAD)、头孢他啶(CAZ)和头孢哌酮(CFP)的耐药性相关性,呈现出显著相关(P<0.05),氨基糖苷类相关耐药基因armA携带率为60%(18/30),且与妥布霉素(CAS)、链霉素(SM)、阿米卡星(AKM)的耐药性相关性,呈现出显著相关(P<0.05)。4)部分bla-TEMarmA编码翻译的氨基酸存在可能与沙门菌耐药能力有关的差异位点。综上,西藏地区沙门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和氨基糖苷类耐药情况形势十分严峻,西藏地区沙门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率高的原因是因为其携带耐药基因bla-TEMarmA,且与氨基酸位点突变有关。本研究为加强对西藏地区牦牛源沙门菌耐药性监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9.
拮抗作用:青霉素类或头孢类 C(速效抑菌剂)、喹诺酮类 利福平、喹诺酮类 C(速效抑菌剂)、利福平 C(速效抑菌剂)、林可胺类 大环内酯类 氯霉素类(或C各类之间)。  相似文献   
40.
二氟沙星(Difloxacin)又名双氟哌酸,是抗生素喹诺酮(Quinolone)类化合物第三代产品——动物专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之一。最早是由美国Abbott公司于1984年研制而成,盐酸二氟沙星是其盐酸盐。由于本品具有广谱、高效、低毒等特点,现在已进人欧洲大部分国家的兽药市场,我国也于1999年10月批准生产(农牧发[1999]20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