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55篇
  免费   445篇
  国内免费   595篇
林业   3083篇
农学   1238篇
基础科学   2650篇
  550篇
综合类   11758篇
农作物   842篇
水产渔业   2171篇
畜牧兽医   4635篇
园艺   2284篇
植物保护   784篇
  2024年   91篇
  2023年   441篇
  2022年   571篇
  2021年   623篇
  2020年   669篇
  2019年   802篇
  2018年   286篇
  2017年   646篇
  2016年   667篇
  2015年   877篇
  2014年   1643篇
  2013年   1630篇
  2012年   2120篇
  2011年   2068篇
  2010年   1840篇
  2009年   1734篇
  2008年   1832篇
  2007年   1631篇
  2006年   1669篇
  2005年   1647篇
  2004年   947篇
  2003年   789篇
  2002年   717篇
  2001年   775篇
  2000年   685篇
  1999年   345篇
  1998年   282篇
  1997年   284篇
  1996年   223篇
  1995年   208篇
  1994年   200篇
  1993年   164篇
  1992年   169篇
  1991年   153篇
  1990年   130篇
  1989年   123篇
  1988年   40篇
  1987年   43篇
  1986年   41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10篇
  1979年   12篇
  1977年   11篇
  1976年   8篇
  1975年   12篇
  1965年   10篇
  1957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不同大孔隙深度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特定粒径砂石和特制模具模拟同一有效面孔隙度、不同深度的大孔隙域.研究积水入渗条件下水分在其中的三维运移行为.实验研究表明,大孔隙的存在导致水分入渗湿润锋在入渗初期剧烈紊动,但随着入渗的推移湿润锋逐渐平稳且其稳定的转折时间和孔隙深度相关性较高;大孔隙域的存在使得水分迅速充满孔隙域并到达大孔隙域底部.造成初期水分垂直和径向两部分入渗,累积入渗增量随着孔隙深度的增大而加大并与孔隙深度呈一定的函数关系;大孔隙域的存在使得湿润锋在转折时间T_p前后表现出不同的现象,大孔隙域中心处的湿润锋为入渗过程中的最深值即特征湿润锋Z_(mf),实验分析Z_(mf)与孔隙深度Z在转折时间T_p前后呈同一函数关系但前后系数不同.利用偏差J_p对所建立的回归函数模型进行了累积入渗量I、特征湿润锋Zmf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的精度检验.结果表明其满足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992.
玉米大斑病菌的RAPD分析Ⅰ.应用CTAB法提取玉米大斑病菌DNA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用采自河北、辽宁、黑龙江、山东、吉林等5省的14个玉米大斑病菌菌株为试材进行液体培养,然后采用CTAB法从菌丝中提取DNA,通过752型紫外光栅分光光度计检测,最后将所提取的DNA在热循仪PE-4800上进行随机引物多态性扩增。结果发现,所提取的DNA的OD260/OD280比值介于1.730-1.847之间,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得到了较清晰的扩增图谱,从而证明了采用的CTA法是提取玉米大斑病菌DNA并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玉米。  相似文献   
993.
不同品种烤烟大田期几种营养元素积累与分配研究初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0年,研究了K326,红大,G28,NC82,K358,COKER371GOLD,云烟85这7个烤烟品种大田不同时期(移栽后20,40,60,80,100,120 d)N,P,K,S,Ca,Mg等6个营养元素的积累与分配差异。结果表明,移栽后40 d是N素的吸收高峰,不同品种对N素的吸收差异不大,N在各器官中的浓度大小依次是叶>根>茎;不同品种对P的吸收差异较大,其中移栽后20 d时差异最小,60 d时差异最大,大多数品种移栽后50 d前P的分布是根>叶>茎,50 d后叶中P的浓度逐渐增大; K的吸收高峰都在移栽后40~60 d,所有品种中,红大对K的吸收最多,移栽后20 d,茎中K的浓度最高,之后叶中K的浓度逐渐增加;移栽后20 d时,品种间对S的吸收差异较大,之后差异逐渐减小,S在不同品种中的分布略有差异,但有一个共同点,移栽后80 d前根中的浓度最大,之后叶中的浓度逐渐增大;多数品种移栽后对Ca的吸收都有一个顶峰,不同时期,Ca在叶中的浓度较大;不同品种对Mg的吸收差异不大,而且随着生育期的推移,总体上呈下降趋势,移栽后60 d前,根中的浓度最大,之后叶中的浓度超过茎和根中的浓度。  相似文献   
994.
李虹 《甘肃农业》2004,(10):33-33
目前,甘肃农村工业企业集群整体上处于萌芽阶段。为加快企业集群的培育,有必要对一些地县发展单一龙头企业的战略进行反思,讨立企业聚集和产业聚集观念,加强乡镇企业园区和企业集群互动,加大金融支持,提升产业组织水平。  相似文献   
995.
高油大豆大垄窄行密植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是内蒙古的第二大农作物,也是商品率较高的农作物之一,常年播种面积73.33万hm2左右,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16%,总产近100万t,商品率达80%以上。为振兴我国大豆产业,提高大豆的国际竞争力,国家农业部提出了“大豆振兴计划”,从2002年起,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实施高油大豆高产示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明不同气候类型下大长度日光温室东西方向的温度变化规律,以期为大长度日光温室温度的智能调控和农业生产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廊坊市草莓生产温室(东西长100 m、南北跨度10 m、脊高5 m)为研究对象,在温室东西方向布设10组监测点,对2020年冬季日光温室草莓全天候动态温度数据进行采集,采用反距离权重算法对东西方向上的温度进行建模,并获取温度高值区和低值区。【结果】晴天、多云天气和阴天夜间东西方向上的温度变化均较小,温度高值区出现在中部,低值区出现在东西两侧;晴天和多云天气揭开棉被后,太阳初升时温室内温度呈西高东低的变化趋势;13:00后由于生产管理过程中上通风口开启的不均性,温度高值区的出现位置不同,主要集中在温室的中东侧,低值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侧;2月温度高值区9:00前在温室中部,10:00-17:00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西两侧的10 m和90 m处,18:00后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温室东侧20~30 m处和西侧70 m;温度低值区最大概率出现在60 m处。阴天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温室中部,低值区在10 m处;温度快速升温和降温时段主要集中在上通风口打开前和盖棉被时。【结论】夜间温度低值区主要集中在温室的东侧或西侧的区域,若有低温冻害天气发生时,应在东侧或西侧采取增温措施;在温室的高温时段,可根据作物的生长气象指标,适当在温室内增设风机,避免温度不均对作物生长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分析不同间伐保留密度及不同氮、磷肥施用量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成熟林生长和材种结构的影响,为高效培育大径材杉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择27年生立地指数大于22的杉木人工林,采用正交试验设置9块标准地,间伐保留密度设为300、600和825株·hm?2,氮肥施用量设为0、100、200 g·株?1,磷肥施用量设为0、250、500 g·株?1。  结果  间伐保留密度过大会限制杉木成熟林胸径增加,间伐保留密度过小会降低林分蓄积量,间伐和施肥均能有效促进单株材积增长,较高氮肥施用量能够促进杉木胸径、树高和平均单株材积的生长,氮、磷肥混合施用能够更有效地增加林分蓄积量的积累。间伐保留密度及氮、磷肥施用量3个因素均显著影响杉木成熟林大径材出材量 (P<0.05),间伐保留密度和磷肥施用量对杉木成熟林大径材出材率具有显著影响 (P<0.05),而氮肥施用量的影响较小。在立地指数为22条件下,能够使杉木成熟林大径材出材量和出材率最高的处理为间伐保留密度825株·hm?2、氮肥施用量200 g·株?1、磷肥施用量250 g·株?1。  结论  高立地指数下,杉木成熟林大径材培育过程中,保留适宜的间伐密度,并增施氮肥和磷肥,能有效促进杉木大径材出材率和出材量。图6表4参27  相似文献   
998.
清流县大丰山长苞铁杉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通过设置临时标准地对大丰山长苞铁杉群落的区系成份,群落外貌和结构特征进行了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该群落有维管植物96种,隶属于37科和65属.生活型谱以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占80.2%.该群落结构分明,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层次清晰.乔木层以长苞铁杉、黄山松、甜槠等占优势,但其多样性指数低于灌木层.  相似文献   
999.
本试验是在严格的控温条件下(24℃±0.3℃)和准确配制的不同盐度海水中进行的。试验前对各试验组的蚤状幼体(蚤Ⅰ)进行严格挑选。试验中操作严谨,各试验组的充气量、投饵量、投饵时间和换水均同步进行。试验中不加任何抗菌药和生长素,避免药物的干扰。试验结果证明从蚤Ⅰ到大眼幼体,在15‰的盐度下成活率达52%,在20‰盐度下成活率达49%;而10‰的盐度下成活率为40%,高于22‰盐度的成活率均低于35%,且随盐度升高而逐渐降低。在1995年和1996年的重复试验进一步证明15‰~20‰的盐度是河蟹人工育苗的最佳盐度,蚤状幼体生长发育也最快,累积发育时间为311~316h,个体也最大。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记述了天津大银鱼受精卵扫描电镜的结果,显示了大银鱼受精卵的胚孔、卵膜丝、卵膜表面的形态特征,讨论了这些形态特征在大银鱼受精过程中的功能及胚胎发育与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