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6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49篇
林业   188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75篇
  1753篇
综合类   504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27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2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19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18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108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66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50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6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在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和干旱缺水是导致经济贫困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通过人为干预,实现小流域雨水资源化,是减缓水土流失和干旱缺水的有效途径。雨水资源化的主要方式有三种:就地拦蓄入渗、覆盖抑制蒸发和雨水富集叠加利用。详细介绍了黄土高原雨水资源化的主要技术途径,分析论述了雨水资源化带来的诸如调节气候、净化空气、改善流域水质、提高土壤质量、减缓水土流失、防治洪涝灾害等一系列生态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72.
总结经验 不断创新 扎实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是一个严重缺水的特大型城市,水污染问题突出,人为水土流失严重。面对新的形势,针对存在的问题,北京市水务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2003年以来,确立了"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路,转变观念,明确目标,统一规划,突出重点,科学防治,依靠政策支持,坚持部门联动,创新技术,强化监督,科学监测,保护了水源,促进了山区新农村建设,维护了河流健康生命。提出了开展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73.
铜矿沟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10.7 km2,占流域面积的68.15%,年土壤侵蚀总量达5.69万t。水土流失使铜矿村这个本来就贫穷和落后的小山村更加贫穷和荒凉。1989年,会理县被列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县,铜矿沟小流域被列入首批治理。通过综合治理,年土壤侵蚀总量下降至1.23万t,小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水土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对水土保持的认识也进一步提高。1998年该流域被水利部、财政部联合命名为“十百千”示范小流域。  相似文献   
74.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出发点,同时兼顾改善生态环境条件,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使命,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以吉林省东部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验与做法为例,阐明小流域综合治理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重要条件和重要保障,是引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它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相符相依的关系。  相似文献   
75.
柳林县工矿企业治理小流域的做法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柳林县地处黄河中游,地貌类型属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2003年以来,围绕生态大县建设目标,充分发挥工矿企业的资金优势,在全县实行一矿一企治理一山(一沟、一条流域)的办法。参与水土保持的工矿企业达到69家,在防治水土流失的同时有效地实现了以工补农,其治理模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6.
从土壤水分平衡原理出发,以降水量、温度和小流域水文因子等为基础,建立了土壤干旱指数模型,利用女儿寨小流域气象站的资料,计算小流域内土壤干旱指数,划分了干旱等级,并分析了土壤干旱的时空分配特征。  相似文献   
77.
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对滇中地区典型小流域———王家箐进行综合治理,对治理前后气象、水文、水土流失资料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治理后,试验区径流系数从0.290降到0.06,侵蚀模数从294.28t/(hm2.a)降到9.19 t/(hm2.a),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显著。治理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了降雨产流的最小雨量和最大30 min雨强I30,降雨产流的最小雨量从2.9 mm提高到4.5 mm,最小I30从0.027 mm/min提高到0.067 mm/min,最小PI30从0.077 mm.mm/min提高到0.300 mm.mm/min。二是降低了径流的泥沙含量,治理后的泥沙含量减少65%。三是影响了产流过程,采取水保措施延长了汇流过程,推迟并削减洪峰。选治理前后P,I30相似的降雨,分析其洪水过程表明,治理后产流的洪峰流量和洪量比治理前减少84.2%~92.1%和81.6%~87.5%,涨水速率降低78.6%~91.4%,洪峰和雨峰的间隔时间延长1.5~2倍。  相似文献   
78.
北京山区小流域土地利用行为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为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山区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的目标,我们对北京浅山丘陵区的石匣和深山区的蒲洼两个小流域的农户土地利用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两类山区人均耕地面积少,耕地细碎化程度高,生产效益低,农业收入在农户家庭收入中所占比例小,且深山区非农收入占有更大的比例。两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基本一致,经济效益低的大宗农作物种植是农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山坡地采取农户自由承包的方式经营,主要发展干果种植,但目前绝大部分为幼树,对家庭收入的贡献较小。两流域都比较重视对大宗农作物及幼年果树的肥料、农药投入,但在投入水平上差异较大。针对山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议。从长远角度考虑,山区的开发必须依靠农林业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给当地农民带来长期而稳定的收益。  相似文献   
79.
降雨类型和水土保持对黄土区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黄土区桥子东沟流域的143场次洪水事件水文泥沙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K均值分类法划分降雨类型,比较不同降雨类型条件下流域水土流失特征,探讨水土保持治理对不同降雨类型下流域产流输沙的影响。结果表明,次降雨量和最大30 min雨强是影响流域产流输沙的主要降雨特征。降雨事件划分为4种类型:Ⅰ型(小雨量、小雨强)、Ⅱ型(大雨量、大雨强)、Ⅲ型(大雨量、小雨强)和Ⅳ型(小雨量、大雨强)。4种降雨类型下次洪水事件的产流能力和洪峰流量由大到小依次为Ⅱ型、Ⅳ型、Ⅲ型和Ⅰ型。频次最少的Ⅱ型降雨次洪水事件的输沙量最多,Ⅰ型、Ⅲ型和Ⅳ型降雨条件下次洪水事件输沙量的差异不显著,输沙量均较少。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显著减少了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其中Ⅱ型降雨次洪水事件减水量和减沙量最多,Ⅰ型最少。  相似文献   
80.
在旱作梯田上,田面和地坎的主体蒸发效应,使靠近田埂的农作物因土壤水分不足而生长受抑的现象普遍存在。依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利用植物群落中物种在自然资源利用上的时空异质性,配置以泡桐作建群种、以紫穗槐为附属种的主防风林带和以山楂或紫穗槐组成为副防风林带,可充分占有生态位,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在中沟流域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旱作梯田上配置生态经济型防护林网,可显著降低于热风危害,提高光能利用率13.1%。提高土壤(0~80cm)含水量11%,减少梯田埂坎冲蚀量87.5%,使土地生产率由2400元/hm2提高到4725元/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