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4篇
林业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92篇
  52篇
综合类   78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在江苏省滨海盐土按不同埋深和间距埋设地下暗管,其降渍、脱盐作用主要表现在丰水期(7~9月)内,在试验范围内,10 m间距暗管的降渍效果最显著,但与15 m间距暗管的脱盐效果相差不明显;在较小间距(10 m)时,1.4 m埋深暗管的降渍效果优于1.2 m埋深,埋设间距≥15 m后,埋深对暗管降渍效果无明显影响,而在所有埋设间距处理中,1.4 m埋深暗管的脱盐效果均优于1.2 m埋深。综合比较分析各相关试验结果,并考虑暗管埋设的初期投资和后期维护成本,推荐间距15 m、埋深1.4 m为江苏滨海盐土降渍脱盐的地下暗管工程最佳布设参数。  相似文献   
32.
暗管排水技术及其在苏打盐碱土改良上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暗管排水技术是土壤改良中的一项重要水利工程措施,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应用较多。本文对暗管材料的种类、铺设暗管的手段和参考指标、排水质量的预测、以及暗管排水技术在苏打盐碱土改良上的应用进行了综述,而且对于吉林省苏打盐碱土改良来说,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为暗管改碱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相似文献   
33.
天津滨海新区盐碱土绿化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论述了天津滨海新区自然条件与土壤盐碱化关系,当前滨海新区城市绿化盐碱土综合治理模式与技术,并提出了今后滨海新区盐碱土治理研究重点和方向。当前滨海新区盐碱土治理模式以"抬"为基础,以"排"为核心,并辅助农业措施、物理化学措施和生物措施;主要技术方法包括土方填垫、暗管排水、翻土晒垡、施肥整地、客土改良、盐生植物改土、绿肥改土、耐盐碱园林植物改土等。  相似文献   
34.
次生盐渍土暗管+竖井排水控盐技术模式筛选及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暗管、竖井工程在新疆南疆次生盐渍化土上的排盐效果,筛选出适宜的暗管布设间距.[方法]以新疆南疆垦区兵团第二师38团撂荒地次生盐渍化土为对象,于2016~2019年设置暗管+竖井田间排水控盐试验,选取3个相邻地块,暗管布设间距分别为6、8和10 m(依次记为T1、T2、T3),每个地块暗管埋深1.2 m,竖井...  相似文献   
35.
漫灌淋洗暗管排水协同改良滨海盐土水盐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为揭示暗管排水下漫灌淋洗土壤水盐运移规律,改进灌排工程技术,提高灌排改良效果,该文应用Vedernikov入渗方程和Van der Molen淋洗脱盐方程,对滨海盐土灌排改良过程土壤水分入渗、淋洗水量分配、盐分时空变化特征等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间距分别为3、6、9 m的暗管排水控制区域(0~1.5、0~3、0~4.5 m)田面漫灌稳定入渗强度分别在3.14~4.26、1.19~3.68和0.58~3.55 cm/d之间,排水暗管间距越大的田面土壤入渗强度空间变化也越大。暗管排水下田面漫灌入渗强度的空间变化导致淋洗水量空间分配不均,距暗管越近的区域分配的淋洗水量越多,也导致了土壤淋洗脱盐空间差异明显。漫灌淋洗20 d,间距9 m的暗管排水控制区域(0~4.5 m)仅靠近暗管0~0.6 m宽的区段0~6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下降到3.00 g/kg以下,该区段(达到改良目标)仅占暗管排水控制区域面积的13.3%;漫灌淋洗40 d,仅靠近暗管0~1.6 m宽的区段0~6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下降到3.00 g/kg以下,该区段(达到改良目标)仅占暗管排水控制区域面积的35.5%;为了使暗管排水控制区域0~6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都下降到3.00 g/kg以下,需要漫灌淋洗100 d。完全一致地漫灌淋洗整个区域将导致暗管附近区域土壤过度淋洗,浪费水资源;而距暗管较远区域土壤淋洗不充分,降低淋洗效率。  相似文献   
36.
滴灌条件下排水暗管埋深及管径对土壤盐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探索高效节水的暗管排盐技术,通过田间灌溉排水试验,研究了滴灌条件下排水暗管不同管径(50、90 mm)、和不同埋深(0.6、1.0、1.4 m)对土层含盐量分布及脱盐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两次灌水后各土层脱盐效果差别较大。0~60 cm土层脱盐程度较高,土壤含盐量已降至12 g kg~(-1)以下中度盐化水平,100 cm以下土层脱盐效果不明显;暗管0.6 m埋深脱盐效果优于1.0、1.4 m埋深,总体盐分减少14.34 g kg~(-1),相比未铺设暗管对照减少了13.32 g kg~(-1)。增加暗管埋深至1.4m对暗管降盐效果无显著影响;暗管管径对各土层盐分的影响相对更加显著,90 mm管径相较50 mm管径暗管脱盐效果明显,50、90 mm管径暗管不同埋深0~1.4 m土层脱盐率分别在20.69%~30.20%和34.59%~57.04%之间。暗管埋深0.6 m、管径90 mm时,两次灌水后0~60 cm土层已降至轻度盐化水平(3~6 g kg~(-1)),暗管排水排盐效率较高,为北疆盐渍土的暗管排水最优埋深与管径布设参数。  相似文献   
37.
我国具有丰富的盐碱地资源,滨海盐碱地是其重要组成。运东滨海平原盐碱地具有地下水埋深浅,土壤盐分重,土壤水盐季节性变化强烈等特点。基于上述特点,该区域农作物限制因子为盐分胁迫、干旱和涝渍害。针对限制因子总结了各种农田生态工程手段的实施及原理。通过对当地常见作物3种胁迫的敏感时期分析,结合农田生态工程原理,在河北省南大港管理区的荒地进行了农田生态工程改良盐碱地实践研究。结果显示,棉花、玉米的产量可分别达到2.23~3.98 t·hm-2和4.6~6.7 t·hm-2,接近当地耕地的平均水平。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粮食总产量可达9.6~10.8 t·hm-2,小麦-谷子一年两熟粮食总产量达到9.1~11.9 t·hm-2。农田生态工程显著地增加了作物的种植适宜性,使多种轮作制度成为可能。但是单项的生态工程技术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咸水结冰灌溉会增加土壤盐分,暗管工程会降低土壤养分含量和有效性,因此农田生态工程应系统化和体系化。多种技术手段互补,最终实现调整盐碱地土壤水分、盐分季节性分配,使作物避开盐分、水分胁迫敏感期,使作物生长与土壤水盐季节变化耦合,完成作物生命周期并形成产量,最后在周年内达到土壤积盐与排盐平衡。暗管工程必将取代明沟作为盐碱地区排水的基础,也是各项生态工程的基础。而农田生态工程技术的多样化、系统化和体系化是未来改良盐碱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8.
近滨海盐碱地暗管排水条件下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田暗管排水工程是近滨海地区盐碱地防御涝渍害、降低土壤盐分和促进作物生长的重要措施。本文应用DRAINMOD模型对河北沧州近滨海暗管排水排盐试验区(暗管埋深1.2 m,间距30 m),2011年6—9月的地下水埋深进行了模拟,并对不同控制性排水方案(无强制排水,地下水埋深控制在50 cm、80 cm和100 cm)下地下水埋深的变化进行了预测。模型所需参数(气象数据、作物数据、土壤参数和排水数据)由室内试验、田间试验和实地观测得到。研究结果表明:DRAINMOD在该地区的模拟值与观测值拟合较好,效率系数为0.67,相对误差系数为6.15%,反映出模型良好的模拟性能;农田暗管排水系统能明显降低涝渍害的发生,即使发生强降水,也能在2 d内将地下水埋深控制在60 cm以下,而若无强制排水地下水埋深需在15 d后降至60 cm;对不同排水方案模拟效果的比较表明,试验区在夏季控制性排水中,将地下水埋深控制在80 cm左右较为合适。综上,DRAINMOD模型可以很好地应用于地下水埋深变化的预测中。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近滨海盐碱区可以通过DRAINMOD模型模拟地下水埋深变化,从而为农田排水系统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为暗管排水管理制度的建立提供科学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39.
利用暗管排水治理山区渍害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恩施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是典型的山地区。境内人多地少,水土流失严重且渍害低产田面积大。通过三种不同材料的暗管排水与明沟排水进行对比观测分析,暗管排水是山区治理渍害田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40.
滨海盐土暗管排水降渍脱盐效果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刘永  王为木  周祥 《土壤》2011,43(6):1004-1008
在江苏省滨海盐土按不同埋深和间距埋设地下暗管,其降渍、脱盐作用主要表现在丰水期(7-9月)内,在试验区范围内,10m间距暗管的降渍效果最显著,10m和15m间距暗管的脱盐效果相差不明显;在较小间距(10m)时,1.4m埋深暗管的降溃效果优于1.2 m埋深,埋设间距≥15m后,埋深对暗管降渍效果无明显影响,而在所有埋设间距处理中,1.4m埋深暗管的脱盐效果都优于1.2m埋深.综合比较分析各相关试验结果,并考虑暗管埋设的初期投资和后期维护成本,推荐间距15m、埋深1.4m为江苏滨海盐土降渍脱盐的地下暗管工程最佳布设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