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66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390篇
林业   29篇
农学   343篇
基础科学   1792篇
  852篇
综合类   3289篇
农作物   326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136篇
园艺   105篇
植物保护   102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248篇
  2022年   286篇
  2021年   322篇
  2020年   272篇
  2019年   277篇
  2018年   153篇
  2017年   236篇
  2016年   298篇
  2015年   298篇
  2014年   453篇
  2013年   438篇
  2012年   535篇
  2011年   471篇
  2010年   369篇
  2009年   321篇
  2008年   320篇
  2007年   234篇
  2006年   240篇
  2005年   165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95篇
  1999年   82篇
  1998年   52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针对当前秸秆焚烧的现象,为提高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效率,结合安乡县生产实践,总结出了适合安乡县秸秆还田与利用的2种技术模式,以供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2.
根据对近年来仪征地区秸秆利用和水稻单产提高的分析,总结秸秆还田后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推广措施,包括秸秆还田、商品化育供秧、机插秧、肥水运筹、病虫综合防治等方面内容,以促进水稻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33.
苏州市吴江区秸秆机械化还田措施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述了苏州市吴江区秸秆机械化还田现状,总结其在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中采取的措施,分析秸秆机械化还田取得的成效,并提出推动秸秆机械化还田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4.
35.
小麦—水稻轮作模式下进行不同秸秆还田并减量施用化学肥料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秸秆全量还田下,降低习惯性用肥量,可以取得高产,并能有效解决秸秆焚烧导致环境污染的问题。  相似文献   
36.
基质覆盖式免耕播种技术对玉米生长性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基质覆盖式免耕播种技术对玉米生长性状的影响规律,以种植株距、基质覆盖量和羊粪在基质中占比三个关键技术指标为影响因素,开展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试验,运用响应面分析法分析各因素对玉米株高、茎粗和产量的影响效应,并建立回归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当玉米株距为35 cm,基质覆盖量为1.08×10~4 kg/hm~2,羊粪所占比例为80%时,玉米综合性状最好,预测结果与实测结果平均相对误差≤3.8%。研究结果为创新免耕播种技术模式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7.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肥—秸秆协同还田”技术模式,实现绿色生产,是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积极引导农户采用水稻秸秆还田、套种绿肥等措施,促进绿色有机水稻发展,取得了种植田块土壤有机质提升、化肥施用零增长和水稻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8.
一、粉碎还田机的正确选择1、幅宽的选择幅宽的选择,主要根据用户拖拉机的动力大小和作物的品种及长势来选择,为了使拖拉机发挥最大的功能,一般应按下表选择。其次还应根据当地地块的幅宽和种植行距来确定。  相似文献   
39.
40.
为明确水稻不同品种在秸秆还田和灌溉方式互作条件下的表现差异,以9个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在秸秆全量还田下设置4种灌溉方式,测定水稻不同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而进行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种灌溉方式下,9个水稻品种的8个性状指标变异系数最大的为瘪粒数,其次是有效穗数、产量、结实率和穗长;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主成分分析表明:8个相关性状可简化为3个彼此不相关主成分因子,其所提供的信息量占全部信息量的82.81%。基于主成分的综合评价表明:龙稻14、龙稻17、龙香稻2在传统灌溉方式下表现最好,其次是间歇灌溉和控制灌溉I;中龙粳2、龙稻27、中龙粳3、龙稻7、龙稻26、龙稻22在间歇灌溉方式下表现最好,其次是传统灌溉和控制灌溉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