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5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220篇
林业   84篇
农学   97篇
基础科学   1175篇
  409篇
综合类   2126篇
农作物   70篇
水产渔业   20篇
畜牧兽医   94篇
园艺   80篇
植物保护   172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05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56篇
  2020年   140篇
  2019年   107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46篇
  2014年   213篇
  2013年   202篇
  2012年   251篇
  2011年   225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199篇
  2008年   220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162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63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148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96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4篇
  195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在调查卫宁灌区供港蔬菜分布、面积、取水量、用水管理等基础上,分析了卫宁灌区供港蔬菜发展取得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旨在进一步规范供港蔬菜的用水管理,为水利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支撑,为实现"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22.
童子坝灌区部分群众缺乏节水意识,没有明确认识到节水灌溉技术对灌区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节水积极性不高,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本文概述了童子坝灌区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总结了童子坝灌区需采取的节水措施,包括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合理安排灌溉时间、根据灌区实际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统筹利用地下水与地表水、积极开展水库清淤。  相似文献   
123.
为探究不同灌溉定额对西红柿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于2022年5月在景电灌区开展不同灌溉定额试验,设置6000、5500、5000、4500、4000、3500 m3/hm2共6个灌溉定额。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减少,西红柿株高、茎粗和干物质及积累量均呈现降低趋势,但当灌溉定额6000与5500 m3/hm2下西红柿株高、茎粗和干物质积累量无显著差异。灌水量多少对西红柿产量构成要素及产量影响显著,与6000m3/hm2灌溉定额相比,其他处理西红柿果实纵茎、横径、单果鲜重分别降低5.71%~27.08%、1.49%~25.93%和1.32%~60.55%,其中5500m3/hm2灌溉定额下降低幅度小,与6000m3/hm2灌溉定额处理无显著差异。西红柿产量随灌水量降低呈现降低趋势,与6000m3/hm2灌溉定额相比,其他处理降低了0.91%~28.78%。灌溉水利用效率较随灌水量降低呈增加趋势,其中3500m2/hm2灌溉定额下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为11.19kg/m3,而6000m3/hm2灌溉定额下最低,仅有8.85kg/m3。综合考虑灌溉水利用效率、西红柿产量及生长等因素,在5500m3/hm2灌溉定额下有利于作物生长,并能维持西红柿产量,还能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适宜在景电灌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4.
125.
耕作方式与土壤盐渍化是影响河套灌区氮素流失及作物产量的重要因素.明确不同耕作方式与盐渍化水平下硝态氮运移量及作物产量的变化,可为制定合理的灌区耕作措施及盐渍化治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对于揭示灌区氮素流失控制及不同作物增产潜力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验证后的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  相似文献   
126.
内蒙古河套灌区农田土壤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阐明内蒙古河套灌区农田土壤中微塑料的赋存特征及其与覆膜年限、灌溉类型等的响应关系,该文采用田间取样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研究区地膜覆膜现状,并考虑覆膜年限(覆膜5、10、20 a)及灌水方式(滴灌和畦灌)2个因子,探索了河套灌区农田土壤中微塑料的丰度、类型、颜色、粒径等赋存特征,并通过扫描电镜、能谱仪等对微塑料表面特征及表面附着物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河套灌区不同覆膜年限下(5、10、20 a)土壤中微塑料平均丰度分别为2526.00、4352.80、6070.00个/kg,单层土的微塑料含量最大值(2133.50 ind/kg)出现在覆膜20 a的0~10 cm土层,最小值(678.00个/kg)出现在覆膜5 a的>20~30 cm土层;不同覆膜年限和灌溉类型影响土壤微塑料丰度,滴灌农田微塑料丰度值略大于畦灌农田,在不同土层深度上微塑料丰度值随土层深度增加逐渐减小;微塑料类型主要有纤维类(23.34%)、碎片类(26.31%)、薄膜类(38.57%)和颗粒类(11.78%)等4种,且薄膜类在不同土层占比都较高,微塑料颜色包括黑色、透明、绿色、红色、蓝色等,比例分别为24.56%、23.83%、19.34%、16.52%和15.75%,其中0~10 cm土层中微塑料以黑色为主,占比30.25%,在>10~20、>20~30 cm土层中微塑料以透明为主,占比30.15%和29.23%,粒径则随覆膜年限增加而呈逐渐减少趋势,粒径小于1 mm的微塑料居多,随着覆膜年限的增加,微塑料粒径在0~10、>10~20、>20~30 cm土层间的差异逐渐减小,且粒径大小与灌溉类型无显著关系(P>0.05);微塑料样品表面特征粗糙,呈现不规则孔隙,纤维类、薄膜类和碎片类微塑料均具有较多规则微小孔隙,而颗粒类微塑料表面孔隙则不规则且呈凹凸状,土壤中微塑料的多孔特性造成微塑料比表面积增大,进而增加对土壤中其他污染物和微生物的吸附;微塑料的表面孔隙附着有机体和污染物,表面存在稳定的铁氧化物、稀土元素等,并容易形成有机-无机复合污染效应。研究对于明晰微塑料在河套灌区土壤中的分布现状及危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7.
水盐交互作用对河套灌区土壤光谱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究土壤水盐交互作用对Sentinel-2卫星光谱特征的影响,该研究以内蒙古河套灌区沙壕渠灌域为研究区域,分别在2018年和2019年的4-5月共采集280个裸土期表层土壤样本,测定其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并获取同步的Sentinel-2卫星遥感数据,构建基于土壤水盐-反射率原理的土壤光谱特征理论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土壤水盐交互作用构建水盐交互模型,并比较2种模型对土壤光谱的模拟效果,分析土壤水盐交互作用对土壤光谱估算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水盐交互作用对光谱的影响因波段类型和水盐含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可见光范围上影响相对较弱,其作用范围为-0.11~0.29;在近红外和短波红外范围上影响相对较强,其作用范围为-0.35~0.61;当水分或盐分中某个含量较高时对光谱影响较弱,其主要集中在-0.1~0.23;,在水盐含量程度相似时影响较强,其作用范围为0.3~0.6。2)与土壤光谱特征理论模型相比,水盐交互模型能明显地改善土壤光谱的模拟效果,能将模拟相关系数由0.14~0.44提升到0.29~0.70,均方根误差由0.032~0.082降低到0.029~0.068。该研究结果揭示了盐分和水分对光谱特征的干扰过程,为土壤盐分的估算提供策略与方法,对实现区域尺度上土壤盐分的精准监测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8.
从西安市北郊污灌区采集土样,用添加K2Cr2O7 75 μg·mL^-1和青霉素2 μg·mL^-1的高氏1号、HV和SC固体培养基分离到120株具有链霉菌特征的放线菌。采用浓度梯度法,用含Pb^2+培养基对分离菌株进行筛选,得到50株抗铅链霉菌。在抗铅能力实验结果的基础上,选取14株抗性较强链霉菌代表菌株进行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和16S rDNA基因序列相似性等分析。结果表明,14株代表菌株可归为6个不同的颜色类群,其表型特征与生理生化性质和链霉菌相符合,在系统发育树上处于8个不同的进化分支。菌株HQ0031与已知链霉菌相似性差异较大,可能为链霉菌属内1个潜在新种。研究表明西安市北郊污灌区土壤中抗铅链霉菌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可为重金属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提供有益的微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129.
景泰县是一个以景电一、二期高扬程电力提灌工程为主体的灌溉农业区。春小麦是灌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自工程建成以来,灌区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也存在着农田灌溉粗放,大水漫灌,“浇地”不“浇作物”,灌溉水深层渗漏和跑水现象普遍,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不利于作物良好生长,农业水分生产率和水分生产效益低等现状。近年来甘肃省农牧厅针对水资源短缺或季节性供水紧张等突出问题,大力倡导并实施了农田节水举措,该县于2008年承担了“全省灌区农田节水示范推广”项目中“小麦垄作灌溉节水技术试验示范”任务,  相似文献   
130.
产量性能是决定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关键因素,研究前茬秸秆处理方式对后茬作物产量性能指标的影响,对于建立高效种植制度、优化栽培措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009—2012年,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前茬小麦不同秸秆还田和耕作措施(NTSS:25 cm高茬收割立茬免耕;NTS:25 cm高茬等量秸秆覆盖免耕;TIS:25 cm高茬等量秸秆翻耕;CT:不留茬翻耕对照)对后作玉米产量性能指标的影响,以期为优化试区玉米种植模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与CT相比,前茬小麦秸秆还田降低了后作玉米大喇叭口期之前的叶面积指数(LAI)与光合势(LAD),但增大了吐丝期之后的LAI与LAD,延缓了衰老,以NTSS、NTS延缓衰老作用突出;NTSS、NTS和TIS处理玉米全生育期的平均叶面积指数(MLAI)比CT分别提高12.8%、19.1%和7.0%,总光合势分别提高12.9%、18.6%和6.8%,免耕秸秆还田(NTSS和NTS)提高MLAI和LAD的效果最好。免耕秸秆还田提高了玉米全生育期的平均净同化率(MNAR),以NTSS提高作用明显,较CT高10.7%;但净同化率(NAR)表现为吐丝期之前增大,吐丝期之后降低。NTSS、NTS提高了后作玉米的籽粒产量,比CT分别高13.0%、15.6%,TIS比CT提高7.9%,NTS增产效应最大。不同秸秆还田及耕作方式下,玉米籽粒产量与MLAI、穗数(EN)、穗粒数(KNE)呈极显著正相关性,与收获指数(HI)呈显著正相关性,但与MNAR无显著相关性。MLAI、EN、KNE增加、HI提高是前茬小麦免耕秸秆还田提高后作玉米产量的主要原因。前茬秸秆免耕还田优化后茬玉米主要产量性能指标的效果最好。因此,前茬小麦25 cm秸秆覆盖免耕还田是绿洲灌区优化后作玉米产量性能指标及获得高产的可行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