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16篇
  10篇
综合类   10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坚持科学种田,开动脑筋算经济效益帐,在自家二公顷承包田上种了一公顷清种玉米,一公顷玉米间种带白云豆。清种玉米公顷实产9495.14公斤,纯收4541.11元;间种白云豆地块玉米公顷实产9522.80公斤,白云豆实产1250公斤,纯收入8313.24元,由此可见,玉米田间种白云豆得到了产量、经济效益双丰收。他们主要经验是: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国内大豆大田生产低损收获同时兼顾大豆育种小区收获,该研究设计了4LZ-1.5型大豆联合收获机,针对大豆成熟期易炸荚的特性,分析了大豆拨禾作业过程,建立了拨禾轮结构和运动参数求解模型,并对拨禾轮半径、拨禾速度比、拨禾轮转速等参数进行优化;针对大豆结荚低、收割易铲土的特性,分析了大豆籽粒尺寸参数统计规律,并对割台除土机构进行优化;针对大豆成熟期易脱粒、易破碎特性,对脱粒分离装置、清选装置和气力卸粮装置进行优化;针对育种小区收获要求,建立了清种装置曲柄摇杆机构数字化设计模型,确定了清种装置结构参数。分别进行大田生产和育种小区收获试验,结果表明,大豆大田生产收获的损失率<3.5%,破碎率<1.5%,含杂率<1%;大豆育种小区收获的损失率<3%,破碎率<1.5%,含杂率<1%,混种率<0.2%,清种时间200~270 s,满足大豆大田生产和育种小区收获作业要求。与现有大豆收获机械相比,4LZ-1.5型大豆联合收获机收获损失率降低1.5%~5%、破碎率降低3.5%~6.5%、含杂率降低2%~7%,研究结果可为后续大豆收获机结构改进和作业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舀勺式马铃薯播种机排种器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11,他引:1  
为提高马铃薯种植机械化水平,针对目前马铃薯播种机排种器普遍存在的重漏播率高、人工劳动强度大、通用性差等问题,研究设计了一种舀勺式马铃薯排种器。阐述了该排种器主要结构、工作原理和相关结构参数;对排种器关键部件进行结构设计,理论分析主动轮和振动清种装置的性能特点;对排种器的排种性能进行台架试验,以主动轮转速、排种器倾角、清种装置的清种强度为试验因素,排种性能为试验指标进行正交试验,分析相关因素对排种性能参数的影响,获得合理参数组合,结果表明:电机驱动凸轮的清种系统较其它清种装置结构简单,作业状态更稳定,破拱装置增加种薯的流动性,提高充种率;主动轮转速为42 r/min,排种器倾角为0o,清种强度为0.75时,排种合格指数为92.6%,重播指数为4.5%,漏播指数为2.9%,排种质量较好,田间试验表明该作业参数组合下排种器性能满足马铃薯播种机播种性能要求,该研究为马铃薯播种机排种器的研究和设计提供了理论及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气吸式玉米排种器清种机构参数化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气吸式玉米排种器重播指数高和难以保证清种机构设计合理性的问题,优化设计了气吸式排种器的清种机构。通过定义种子被吸附时占据型孔直径的比值概念,建立了清种过程数学模型,分析了清种过程的运动机理,得出种子被吸附所需占据型孔直径的比值随种盘型孔中心线速度变化不明显,但随型孔直径的增大明显降低;分别对清种机构安装位置、锯齿边缘倒角、清种曲线进行了分析和设计,建立了适于气吸式排种器清种机构的参数化数学模型,并分析得出影响清种机构形状的关键因素为种子尺寸和种盘型孔所在半径;采用DEM-CFD耦合仿真方式对清种过程模拟分析,验证了所设计的清种曲线能够起到很好的逐级清种作用,并得出种子所受清种冲击力的大小顺序为大扁形、小扁形、类圆形。采用优化后的清种机构与上代排种器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风压为-3 kPa、作业速度为8~14 km/h时,优化后的排种器合格指数不小于92. 0%,重播指数不大于1. 6%,漏播指数不大于6. 3%;优化后的清种机构能够在降低重播指数的同时减少漏播,有效地提高了合格指数,且对不同品种的玉米种子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从而验证了清种机构参数数学模型的合理性,可为气吸式排种器清种机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改善水稻气力式排种器工作时稻种的重吸附现象,设计了一种垂直于排种盘平面的清种装置。【方法】对水稻气力式排种器工作时稻种的受力与清种装置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吸种过程中的受力模型。采用超级杂交稻‘五丰优615’为试验对象,在有、无清种装置的条件下进行了排种器的精度试验。在吸室负压为4.0 kPa的条件下,进行了清种块厚度和排种盘转速的两因素试验分析。【结果】采用清种装置后,1~3粒/穴的占比由62.02%提升至90.00%左右,≥4粒/穴的占比由37.98%降至5.00%,改进效果较为明显。当清种块厚度为3.5 mm、排种盘转速为15、20和25 r/min时,1、2和3粒/穴的占比分别为95.18%、95.16%和95.23%,空穴率分别为2.07%、2.76%和4.56%,满足超级杂交稻的田间播种需求。【结论】当吸室负压一定时,降低排种盘转速可以提高清种装置的清种效果,提高排种器的播种精度。本文针对水稻气力式排种器的结构,设计了一种清种装置,有效地清除了排种器重吸附的稻种,为提高水稻气力式排种器的精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1983~1984年,在塑料大棚内用番茄早熟品种早粉二号和中熟品种强力米寿进行清种以及这两个品种隔行间作的田间对比实验证明:前期产量以清种早粉二号最高,两品种隔行间作居中,清种强力米寿最低,产量仅为早粉二号的二分之一。但全期产量则清种强力米寿(核亩产6,972公斤)极显著地高于清种早粉二号(核亩产5,638公斤)。并略高于两品种隔行间作(核亩产6,257公斤),差异不显著。全期亩产值清种早粉二号和两品种隔行间作分别高于清种强力米寿12.9%和12.3%.生育调查表明,强力米寿的营养器官生长快,长势强,但开花及果实发育慢。早粉二号发育快,结果早,采收期比强力米寿早6天,但果实整齐度差。因而采用早熟品种与中熟品种隔行间作,可兼获较高经济收入及提早供应市场的双重效应。  相似文献   
17.
基于ADAMS的勺式玉米精密排种器的动态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利用Pro/E软件建立勺式玉米精密排种器三维实体模型的基础上,将排种器实体模型导入机械系统仿真分析软件ADAMS中进行仿真分析.在仿真分析过程中,对排种器施加了与实际播种过程一致的运动约束和受力约束.仿真结果直观地显示了排种器工作时所完成的种子充种、清种和投种过程,并给出了排种器转角和种子受力变化的曲线,为排种器的改进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油菜精量气压式集排器排种性能试验   总被引:4,自引:8,他引:4  
为提高油菜精量气压式集排器的排种性能,该文通过对充种和清种2个基础过程解析,明确了影响排种性能的主要因素,确定了相关试验因素的范围,并以华油杂62种子为对象,采用L27(313)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清种气嘴口截面形状、充填高度、清种气流流速和排种滚筒转速对集排器排种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清种气嘴口截面形状、充填高度、清种气流流速和排种滚筒转速对排种均匀性影响显著,清种气嘴口截面形状、充填高度和排种滚筒转速对各行排量一致性有显著影响,并确定了其较优参数组合。优化组合试验得出选择矩形截面形状的清种气嘴,充填高度27 mm,清种气流流速10 m/s,排种滚筒转速20 r/min的最佳参数条件下,排种均匀性变异系数为8.07%,各行排量一致性变异系数为1.95%,种子破损率低于0.1%。该研究为油菜精量气压式集排器结构优化与排种性能的提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两个玉米品种混种增产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甘肃省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玉米品种陇单3号和陇单5号为试验材料,两个品种1∶1田间混种和两个品种各自清种对比,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研究1∶1混种对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陇单3号与陇单5号在混种条件下百粒重、穗粒数比清种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株高与穗位高无明显变化,混种产量高于清种产量。  相似文献   
20.
倾斜圆盘勺式精密排种器清种过程分析与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排种器工作过程中种子的受力分析为基础。建立了排种器清种起始角和清种结束角的理论计算公式,分析了倾斜圆盘勺式精密排种器结构参数和工作参数对充种和清种性能的影响。通过试验确定了排种器对3种不同玉米种子的充种和清种极限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