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1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44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61篇
  64篇
综合类   288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67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71.
滤层孔隙结构直接影响过滤过程中的颗粒沉积和运移效果。为了掌握砂石过滤器不同粒形滤料组成滤层的内部孔隙结构特征,该研究以粒径为1~1.18 mm的普通石英砂(QS1)、天然海砂(SS2)、改性玻璃(MG3)和玻璃微珠(GB4)4 种滤料为研究对象,采用CT 扫描技术对滤层孔隙模型进行了三维重构,利用VGStudio MAX、Image J等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分析了 4 种滤层的孔隙率、孔径大小及孔隙形状参数,并结合分形理论确定了 4 种滤层孔隙结构的计盒分形维数。结果表明:4种滤层的表观孔隙率范围分别为0.397~0.446(QS1)、0.385~0.423(SS2)、0.407~0.456(MG3)、0.351~0.380(GB4),对应体积孔隙率分别为0.422、0.412、0.441、0.366;对应孔径范围分别为75~960、80~760、70~1 050、85~930 μm,圆度值区间分别为1.59~1.78、1.35~1.54、1.65~2.03、1.20~1.36,扁平度值区间分别为2.62~2.75、2.05~2.20、3.04~3.21、1.94~2.04,计盒维数均值分别为1.621、1.566、1.661、1.446。该研究定量表征了滤层孔隙结构特性,得出不同粒形滤料细观孔隙结构的差异:滤层表观孔隙率呈现"上高下低"分布规律,孔径分布规律表明滤层内均是小孔隙占多数,大孔隙占少数,且孔隙以狭长型为主。随着滤料棱角度增加,表观孔隙率分布越分散,体积孔隙率越大,大孔隙占比也相应增加,最大达到17.24%(MG3),孔隙形状更加偏离球形,表征孔隙结构复杂性的计盒维数相应增加,且分形维数与孔隙率呈负相关关系。滤层孔隙结构研究可为后续研究滤层内颗粒沉积和运移规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72.
再生水是农业灌溉重要的水资源,但作为灌溉用水,因其所富含的营养物质含量和有害物质浓度不同,其对土壤基本物理性质及土壤内部孔隙的影响也存在一定差异,为探明不同水质再生水灌溉下土壤的退化情况,该研究进行了为期1.5a的室外大田灌溉试验,对比4种不同水质(W1:预处理后的生活污水,W2:再生水1,W3:再生水2,W4:自来水)灌溉后土壤的多项基本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包括:pH值、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EC)、钠吸附比(sodium adsorption ratio, SAR)及土壤大孔隙和大孔隙结构等。结果表明:1)再生水灌溉1.5a后与淡水灌溉相比,土壤SAR和Na+含量等理化指标均有一定提高,但除SAR及pH值指标有显著提高外,其他指标变化差异并不显著(P<0.05)不同水质再生水短期灌溉均不会造成表层土壤盐碱化。2)再生水灌溉后土壤的总孔隙度变化并不显著,但不同水质再生水灌溉显著增加了表层土壤的大孔隙度和大孔隙连通性(P<0.05),较W4处理,W1、W2和W3处理的大孔隙度(等效孔隙直径D>50 μm)分别增加了120.76%、131.23%和49.69%,连通孔隙占比和连通性指数也均有所增加,但再生水灌溉也显著堵塞土壤内微小孔隙,进而影响土壤水力性质。3)土壤孔隙网络模型结果表明,再生水灌溉后土壤连通性出现了明显改善,孔隙间的连接通道数量显著提高,孔隙网络发育更加复杂,土壤透气性有所增强。综上所述,短期再生水灌溉并不会导致土壤的严重退化,但从长远灌溉发展的角度看,W1水质处理对土壤是有害的,而适当的调低水质标准,对土壤的负面影响并不显著,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的通气性。  相似文献   
573.
砂姜黑土黏闭僵硬问题突出,耕作是改良其结构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基于安徽龙亢农场砂姜黑土耕作试验基地,采集免耕(No-tillage, NT)、旋耕(Rotary tillage, RT)和深翻(Deep ploughing, DP)处理的原状土柱(高20 cm,直径10 cm),利用X射线CT扫描技术和ImageJ 软件等对土壤孔隙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和可视化处理,定量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的孔隙度、孔径大小分布、孔隙形态特征、网络特征以及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免耕相比,旋耕和深翻下土壤的大孔隙度分别增加了192.7%和261.1%(P < 0.05);与旋耕相比,深翻下土壤大孔隙度增加了23.4%;(2)相较于免耕,旋耕和深翻显著增加了土壤孔隙的水力半径、紧密度、分形维数和全局连通性(P < 0.05),显著降低了各向异性程度和欧拉数(P < 0.05),土壤饱和导水率得到显著提升,且深翻的改良效果总体优于旋耕;(3)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饱和导水率与除水力半径外的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均存在显著相关(P < 0.05),其中与连通性最大孔隙度的相关性最高(r=0.833**,P < 0.01)。综上所述,深翻扩大了土壤孔隙的水力半径,改善了连通性,提升了复杂程度,从而构建了相对良好的土壤孔隙形态和网络结构,提高了导水能力,消减砂姜黑土结构性障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