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0篇
林业   5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50篇
  48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解决北疆淡水缺乏和土壤质量下降的问题,通过大田试验探明不同灌水矿化度及生物炭施加量对棉田土壤水热盐环境及棉花生长的影响。设置4个生物炭施加水平(B0:0 t·hm-2、B1:20 t·hm-2、B2:40 t·hm-2、B3:60 t·hm-2)和3个灌水矿化度水平(S1:1 g·L-1、S2:3 g·L-1、S3:5 g·L-1),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组合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土壤水盐温分布、棉花生长指标、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加生物炭与灌水矿化度的增加均使得土壤含水率和含盐量升高。生物炭施加量的增加使得平均土壤温度升高,升高幅度介于5.9%~15.1%,灌水矿化度对平均土壤温度存在显著影响,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生物炭施加提高棉花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干物质量。棉花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率最大值均出现在B2S2处理,为6526.4 kg·hm-2和2.01 kg·hm-2  相似文献   
92.
不同地下水矿化度条件下柽柳土柱的水盐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探讨土壤水盐分布特征对地下水矿化度的响应规律,为泥质海岸带盐碱土的合理利用和水土保持防护林的栽植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栽植3年生柽柳苗木的土壤柱体为研究对象,在1.8m的地下水水位下,分别模拟设置淡水(0 g/L)、微咸水(3 g/L)、咸水(8 g/L)和盐水(20 g/L)4种地下水矿化度,并以不栽植柽柳的土壤柱体为对照,测定分析不同地下水矿化度处理的土壤水分、盐分以及溶液绝对浓度等水盐参数.结果表明:地下水矿化度可显著影响不同剖面的土壤水盐参数.随地下水矿化度的升高,整个土柱的含水量和含盐量均呈现升高趋势,而土壤溶液绝对浓度呈下降趋势.其中:柽柳土柱相对含水量均值在4种矿化度下,分别比对照下降24.4%、20.6%、11.3%和4.7%;微咸水、咸水和盐水矿化度下,柽柳土柱的含盐量均值,分别比对照下降6.7%、5.6%和8.7%.不同地下水矿化度条件下,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呈升高趋势,土壤溶液绝对浓度呈下降趋势,土壤盐分则表现为先下降再升高,并在80 cm土壤深度下,盐分达最低值.地下水矿化度的升高,有利于盐分随水分向土壤表层迁移.栽植柽柳可显著降低土柱的含水量、含盐量和土壤溶液绝对浓度,但随地下水矿化度的升高,栽植柽柳对土壤水分的降低作用在减弱,而抑制盐分作用在增强.  相似文献   
93.
我国微咸水灌溉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灌溉水源短缺是我国农业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危机与挑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有着重大的实际意义。微咸水灌溉是一种可行的开源途径,在我国不同地区针对不同农作物已经开展了深入的研究,需要及时而完整地总结相关的经验,以更好地指导未来微咸水利用的实践。以华北平原大田灌溉为基本农业类型,总结了微咸水灌溉成功施行的相关措施,包括可用水源的矿化度阈值、降雨淋溶以及相关农田管理措施对土壤盐分累积状况的影响和改善等,并针对微咸水灌溉实施条件下作物产量和品质方面可能出现的影响进行了总结。有助于人们多角度、从不同方面认识微咸水灌溉问题,为未来微咸水灌溉的实施提供了一些准则。  相似文献   
94.
环渤海平原区土壤盐分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环渤海低平原区2010年4-5月份采集的70组0-60cm土样和水样的全盐量、八大离子和pH值的测试数据,查明了环渤海低平原强蒸发条件下土壤盐分空间特征,并对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盐分与浅层地下水埋深之间表现为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312;土壤盐分与地下水矿化度之间可以用指数函数关系进行拟合,决定系数为0.73-0.76;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土壤含盐量与蒸发量之间的关系为线性正相关,在土壤积盐因素中有17.3%与蒸发量有关;在浅层地下水埋深较大的中西部地区,两者之间表现为线性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021;在浅层地下水埋深较小的滨海平原,两者之间表现为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035;土壤自身的理化性质对盐分的滞留和阻隔作用同样重要。在空间分布上,随着自西向东浅层地下水埋深逐渐变小、矿化度逐渐增高、降水量越来越大和蒸发量的变化,土壤盐分逐渐增高的趋势也验证了土壤盐分与上述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5.
滨海农区微咸水-淡水交替灌溉对土壤EC和入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为载体,取滨海农区土壤开展温室避雨盆栽试验,采用矿化度为0.2 g/L的自来水配置NaCl溶液,设置了3种(NaCl,分析纯)矿化度水平(1 g/L,3 g/L,5 g/L)和3种微咸水-淡水交替灌溉方式("咸淡淡","淡咸淡","淡淡咸"),研究灌水矿化度和微咸水-淡水交替灌溉方式对试验土壤EC及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矿化度对土壤EC值有显著影响,EC值随着矿化度和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同一土层深度、相同矿化度、不同微咸水-淡水交替灌溉方式,土壤EC值表现为"咸淡淡""淡咸淡""淡淡咸"。同时土壤的累积入渗量和稳定入渗率均有随矿化度增加而增大的特性;灌水矿化度差异显著影响土壤稳定入渗率,土壤稳定入渗率随灌水矿化度增加而增大;而同一矿化度、不同微咸水-淡水交替灌溉方式处理下,土壤的稳定入渗率差异不大。本实验研究成果可为滨海农区微咸水安全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6.
张良  王慧亮  王心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7):8125-8127
利用矿井水对模拟石灰岩地层进行淋滤试验,研究淋滤水SO4^2-含量、矿化度、总硬度和pH值的变化规律,分析焦作西部高硫酸盐溶水的成因。结果表明,矿井水在入渗过程中,通过运移、吸附转化等水岩作用对地下水产生污染。  相似文献   
97.
对我国工程咨询业近几年的发展状况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对当前工程咨询界讨论和关心的问题及我国工程咨询业未来发展走向,进行了探讨和阐述。  相似文献   
98.
本研究利用塔中腹地打出高帮化度地下水在塔中腹进行灌溉种植试验,分别研究了灌溉后沙地的渗透特性,沙地含水量变化,以及沙地盐分的变化和积累,为在沙漠地区合理利用高矿化度水进行植物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合理的灌溉指标。  相似文献   
99.
柽柳属树种耐盐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三角洲地区水资源短缺,土壤含盐量高,地下水矿化度大,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造林绿化难度大。柽柳属树种的适应性强,耐瘠薄、耐盐碱、抗风蚀和风沙,是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区分布广泛的一个树种,从适地适树原则出发,柽柳属树种是滨海盐碱地植被建设和造林绿化的首选树种。为此,对栽培性状表现良好的五个品种,分别采用水培和盆栽两种方法进行耐盐试验研究,为盐碱地区大面积造林绿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0.
为了探讨燥红土地区微咸水滴灌的水盐运移规律,对该地区容重为1.2 g·cm-3的红壤土,进行了不同灌水矿化度(2.88 g·L-1,4.86 g·L-1,8.33 g·L-1)的单、双点源入渗试验及不同滴头流量(2.68 L·h-1,3.74 L·h-1,4.68 L·h-1)的单点源入渗试验,采用室内三维土箱入渗,分析滴头流量及矿化度对该地区红壤土水盐运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点源入渗试验中,矿化度一定(2.88 g·L-1)的条件下,灌溉时间在150 s后, 3.74 L·h-1滴头流量下湿润锋运移速率快且稳定,平均推进速率达1.65 cm·s-1,最终推进深度达22 cm,可以达到灌溉要求,优于4.68 L·h-1滴头流量的综合性能且节省灌溉水;在滴头流量一定(3.74 L·h-1)的条件下,湿润锋推进深度随矿化度的增加而增加,其速率排序为:2.88 g·L-1<4.86 g·L-1<8.33 g·L-1,其推进深度分别为21.5、22.4、22.78 cm。双点源试验中,矿化度为8.33 g·L-1和4.86 g·L-1的滴头正下方及交汇部分含水率均达到0.4 g·g-1左右;但8.33 g·L-1矿化度下含盐量可达0.4%,不适合作物生长,而矿化度为4.86 g·L-1的微咸水灌溉时,在交汇部分会形成一个含盐量0.1%左右的适合作物生长的低盐区域。在滴头流量为3.74 L·h-1时,将单、双点源入渗试验的同一入渗深度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随着矿化度增大,地表湿润比由87%增加到90.8%;8.33 g·L-1矿化度下交汇时间比2.88 g·L-1矿化度下提前16 min;矿化度为8.33 g·L-1时在0~15 cm土层,交汇区含盐量相对于相同湿润位置处单点源的含盐量增加了37%,而矿化度不大于4.86 g·L-1时,含盐量增加比率几乎为负值,可知矿化度为4.86 g·L-1的土壤积盐不显著且含水率高。在灌溉水资源匮乏的云南燥红土地区推广应用微咸水滴灌时,可参考滴头流量3.74 L·h-1,微咸水矿化度≤4.86 g·L-1用于作物栽培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