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02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3篇
  16篇
综合类   144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93篇
园艺   18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苜蓿与红豆草体细胞杂交的研究及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02.
观测红豆草死苗发生时地下生物量指标及关键时段发现,死苗的时段发生在冬季或返青前后。主要是根系不发达或营养不良的弱苗。红豆草具有较强的再生功能,再生率可达33.1%。红豆草在寒湿地区全年刈割两次不影响正常越冬;末次刈割应在9月下旬进行。此时产草量高,品质好,且不影响正常越冬。  相似文献   
103.
醉马草生态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为寻求更加有效的防除醉马草的方法,从1993 ̄1995年,通过改变土壤氮、磷水平及引进竞争种,对醉马草的生态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醉马草的生长对土壤氮肥水平的变化比较敏感;在醉马草退化草地中补播红豆草后,随着红豆草株体的增大,醉马草的生长力及存活率均显著降低。因此,利用生态学的方法防除醉马草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4.
青海高寒牧区红豆草栽培技术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豆草是一种喜光、温凉、微湿的冷中生植物。在青海省同德县巴滩地区进行8年(1983—1990年)驯化、选育和栽培试验表明,红豆草在海拔3000—3400m,年均温0℃左右,活动积温1442.3℃,有效积温460℃,年降水量350—500mm,无灌溉条件,土壤为栗钙土,pH值6.5—7.5的燕麦生长区种植,生长良好,群体发育一致,是一种优质、高产、稳产、利用年限长(4—6年)的优良牧草。按以下措施进行栽培管理,播种当年每亩可收鲜草800kg,第2年及以后若干年亩产鲜草1400kg,种子55kg。  相似文献   
105.
为充分利用草资源,降低饲料成本,本文采用了5种不同比例的红豆草粉日粮饲喂长毛兔, 观测其日采食量和日增重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各组间试兔的日采食量、日增重和累计产毛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转化率以30%红豆草粉日粮组最佳;粗纤维消化率随日粮中红豆草粉比例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6.
红豆草和抗旱苜蓿产草量及其营养动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相似文献   
107.
对国内外引进的12个红豆草品种,经过5年田间试验,从生育期、生长速度、茎叶比、鲜干比、鲜草产量及营养成份测定结果,筛选出北高加索红豆草、元毛红豆草和885红豆草三个优质高产的红豆草品种供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108.
本文以钴^60-v射线不同剂量照射5个不同品种的红豆草种子,结果显著的抑制了幼根、幼芽的生长、降低了种子活力、并使根尖细胞染色体发生畸变,畸变的类型有染色体单桥、双桥、多桥、落后染色体和微核等。按多靶单击模型Y=1-(1-e^-vD)^n拟合效应曲线、以电子计算机处理求出了5个红豆草品种的适宜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9.
试验表明,红豆草在武威地区表现为半冬性发育类型,产量高,适口性好,易于栽培管理,营养物质含量高,是各种家畜喜食的优质牧草。红豆草具有较强的抗旱、抗寒能力,一次种植可利用1~4年,与其他豆科牧草相比,其最大的特点是牲畜食后不得臌胀病,适宜在山区及高寒牧区引种推广,特别在干旱地区是不可代替的一种豆科牧草。  相似文献   
110.
珍稀濒危植物小叶红豆种群格局及濒危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径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以及方差均值比率法对蝶形花科Papibilnaceae红豆树属Ormosia珍稀濒危植物小叶红豆种群的年龄结构和种群格局进行了研究.绘制了小叶红豆种群的特定时间生命表和存活曲线;分析了导致小叶红豆濒危的主要原因.根据株高和胸径将小叶红豆种群的年龄结构和高度结构分为5级.在小叶红豆的5个年龄结构分级中,成熟个体和过熟个体较多,无幼苗和幼树;高度结构不完整,种群中个体高度发育不具有连续性.种群的方差均值比率为0.821 4,其空间分布格局为随机分布.根据特定时间生命表将小叶红豆种群的发育分为成熟阶段和过熟阶段.根据种群存活曲线,小叶红豆种群属于衰退型.种群遗传多样性低、自我更新能力差、种子萌发率低下、生境片段化和人为干扰破坏是小叶红豆濒危的主要原因.针对小叶红豆濒危现状和主要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