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5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229篇
农学   87篇
基础科学   20篇
  32篇
综合类   622篇
农作物   73篇
畜牧兽医   30篇
园艺   229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93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降低马铃薯组培苗工厂化生产中污染率的有关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清萍 《中国马铃薯》2002,16(4):230-231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生产中已广泛应用于无性系的快速繁殖 ,马铃薯试管苗在我国已经商品化 ,在众多降低成本的各项措施中 ,控制污染率无疑是一项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因此 ,采取有关措施降低组培中的污染 ,在生产中值得重视 ,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12.
113.
采用组培法大规模繁殖花卉种苗,在经济上是否合算,在生产上是否可行?目前还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组织培养是母鸡下蛋“一本万利”.根据理论公式推导,一棵苗可以获得几万棵、甚至几十万棵组培苗,不要花太大的成本;另一种说法是组织培养成本高,不能形成生产力.近年来,我室对观赏价值很高的热带观叶植物花叶芋的组培作了大量的研究,且已形成一定的生产力.那么采用组培法大规模生产花叶芋,在经济上是否有效益,是一个必须探讨的问题.下面以花叶芋组培苗为例子,进行成本核算,为进一步探讨组培苗的经济效益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4.
《河南林业科技》1992,(2):43-43
<正> 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现代化研究所陈文龙等针对组培苗的移栽和容器商品化苗的速生需要,进行了秸杆复合育苗基质的开发研究。经试验,在秸杆复合基质、土壤、(?)  相似文献   
115.
魔芋组培苗大棚栽培及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魔芋是天南星科魔芋属的耐荫性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具有缩短膨大的地下块茎.魔芋不仅具有较高的食用、药用及保健价值,还有极其广泛的工业用途,国内外市场需求量日益增大,是一种很有开发和利用前景的产品.但是由于生产上采用无性繁殖,种芋带病毒导致种性退化,加上魔芋软腐病、白绢病的田间危害,成为当前魔芋发展的制约因素.为解决魔芋生产上良种退化,病虫害严重,扩繁能力低及专用型种芋缺乏的问题,云南农业大学魔芋研究所通过组织培养脱除种芋病原菌,扩大繁殖系数,生产出优质、低成本的脱毒种苗,移栽于塑料大棚,通过一系列的栽培保护措施,探索出魔芋组培苗栽培及管理技术,以便更好地为生产上大面积示范、推广种植组培苗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116.
[目的]探讨次氯酸钠对植物组培苗污染的防治效果。[方法]以马铃薯和切花菊组培苗为试验材料,在MS培养基中分别加入5、10、20、30和40 mg/L次氯酸钠,分析抑菌剂次氯酸钠对组培苗枯草杆菌污染的防治效果。[结果]经过2~3次转接后,5和10 mg/L次氯酸钠对马铃薯和切花菊组培苗的抑菌效果较好,该浓度处理组2种组培苗均未出现污染,且苗木生长较好,但随着浓度的升高次氯酸钠防治效果明显下降。综合分析认为,次氯酸钠浓度在5~10 mg/L之间是防治马铃薯和切花菊组培苗污染的适宜浓度,可达到消除污染目的,其中适宜的转接周期为5~6 d。[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利用次氯酸钠消除枯草杆菌、防治马铃薯及切花菊组培苗污染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7.
针对丛枝菌根技术在果树菌根化组培苗生产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对摩西球囊霉、珠状巨孢囊霉等不同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在葡萄组培苗移栽技术中的应用效应展开研究.结果表明:AMF可显著增强葡萄组培苗根系磷酸酶活性,增强幼苗根系活力,促进根系对N、P等矿质养分的吸收和积累,促进植株的光合作用,增加蛋白质及糖分等同化产物的积累,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并提高幼苗移栽成活率;摩西球囊霉对葡萄组培苗的侵染优于珠状巨孢囊霉,其侵染率高于后者,达到稳定侵染的时间也早于后者,摩西球囊霉对葡萄组培苗生长效应的促进作用也优于珠状巨孢囊霉,该菌可能是葡萄的优势侵染菌种之一.  相似文献   
118.
不同激素配比对辣木组培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辣木嫩梢茎段为外植体,在25种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探讨不同激素配比对辣木组培苗生长的影响,并在6种不同生根培养基上进行生根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MS+6-BA0.02~0.5mg.L-1+NAA0.02mg.L-1+蔗糖3%的培养基上辣木组培苗生长良好,增殖倍数达5.6~8.1。在1/2MS+NAA0.2mg.L-1+蔗糖2%的培养基上生根率最高达79%。用形态学上端朝上与朝下两种方式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上均能在形态学下端生根。  相似文献   
119.
不同基质对高山杜鹃组培苗移栽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9种不同基质对高山杜鹃组培苗移栽后成活率和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泥炭和V(泥炭):V(珍珠岩)=1:1两种基质移栽组培苗后,其成活率较高,分别为95.4%和94.4%,且2个处理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用9种不同基质移栽组培苗后,高山杜鹃组培苗在泥炭处理中的株高、倒3~5叶叶长和宽、单株鲜质量四个指标与其他处理之间均达到极显著差异,而且泥炭和V(泥炭):V(珍珠岩)=1:1两种基质的多个生长指标都超过了其他7个处理。  相似文献   
120.
李火金 《中国蔬菜》2012,1(3):45-46
通过茎尖脱毒组培繁育的红芽芋植株生长势强,子芋数量增多,产量、品质明显提高。应用这一技术繁育原原种、原种、生产种,是一项避毒增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