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8篇
  免费   96篇
  国内免费   96篇
林业   220篇
农学   133篇
基础科学   113篇
  167篇
综合类   1132篇
农作物   38篇
水产渔业   41篇
畜牧兽医   92篇
园艺   38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46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64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78篇
  2006年   158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为寻求利用有限水资源取得最高作物产量或最大效益的灌溉方案,应根据不同供给水源的时空分布,作物品种与生长期和农田水分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系统分析方法的线性或非线性规划方法可望得到最优结果。  相似文献   
32.

 

主要讨论了一体化医学语言系统(UMLS)超级叙词表中的循环等级关系和产生原因,及其识别和消除方法。
  相似文献   
33.
基于WebGIS的森林旅游信息管理网站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旅游网站的现状、森林旅游的特点,介绍了基于WebGIS技术开发森林旅游信息管理网站的优势和系统设计方法。通过森林旅游网站的构建实现面向公众的森林旅游信息交流和面向管理部门的信息管理功能。  相似文献   
34.
笔者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与分析,阐述了常见不同耕作方式对主要粮食作物根系特性、光合效应、品质指标及产量的影响,分析了未来农业生产中进一步加强对耕作方式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指出今后农业生产中应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注重根据区域生态环境、土壤属性、作物种类及茬口类型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试图为中国农业生产中耕作方式更加合理的选择与运用及作物产量的提高和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35.
浅谈耕地休耕模式及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敏  黄明镜  赵聪  黄学芳 《农学学报》2020,10(10):46-49
休耕制度是保障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具体实现的有效途径,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笔者详细归纳了美国、欧洲和日本休耕制度的提出背景以及休耕制度实施的具体方式和休耕补偿办法,并且分析了中国在资源匮乏地区、耕地破坏地区、生态薄弱区等区域耕地存在的独特性问题,以及相对应的科学改良措施和当前施行的休耕补贴政策。通过对比国外模式和分析国内现行休耕制度,笔者认为国内当前土地休耕应当大力发展预测模型,科学规划休耕区域,并且加强政府监督,改变当前的休耕补贴方式,刺激更多科研单位和商业公司加入到土地休耕的工作中。  相似文献   
36.
制度建设是科研院所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成果转化应用、开展科技服务的重要保障.文章重点介绍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制度建设的经验和做法,并结合科研院所实际,从制度建设的方法、程序、执行等方面提出了加强科研院所制度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37.
选取大棚蔬菜种植园为实例,根据当地的水文地质特征、水源条件、大棚分布以及蔬菜种植结构,详细计算并校核了滴灌系统的总体分布、灌溉均匀度、允许灌溉强度、设计湿润比、灌水器选择、毛管极限长度等设计标准参数。通过灌溉制度的制定,计算各级管道管径、水头损失,选择过滤器,确定水泵型号,完成了滴灌系统的整体设计。该滴灌设计案例分析过程详细,结果合理,可作为相关滴灌工程设计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8.
平原河网河流生态修复体系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原河网地区多城市密集,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镇建设不断与河争地,河网中大量末端河道被封堵或填埋,河网水系自然形态结构受到影响,河网调蓄功能锐减,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受到严重的威胁,河网河流生态修复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以河流生态修复理论为研究基础,就如何建立合理的平原河网河流生态修复体系展开研究,以期为平原河网地区的河流生态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9.
40.
Temporary water trading is an established and growing phenomenon in the Australian irrigation sector. However, decision support and planning tools that incorporate economic and biophysic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temporary water trading are lacking. In this paper the integration of an economic trading model with a hydrologic water allocation model is discussed. The integrated model is used to estimate the impacts of temporary water trading and physical water transfers. The model can incorporate economic and biophysical drivers of water trading. The economic model incorporates the key trade drivers of commodity prices, seasonal water allocations and irrigation deliveries. The hydrologic model is based on the Resource Allocation Model (REALM) framework, which facilitates hydrologic network simulation modelling. It incorporates water delivery system properties and operating rules for the main irrigation and urban centres in a study area.The proposed integration method has been applied to a case study area in northern Victoria, Australia. Simulations were conducted for wet and dry spells, a range of commodity prices and different irrigation distribution system configurations. Some example analyses of scenarios incorporating water trading were undertaken. From these analyses potential bottlenecks to trade that constrain the economic benefits from temporary water trading were identified. Furthermore, it was found that in certain areas of the system, trading can make impacts of long drought spells worse for water users, e.g. irrigators. Thus, the integrated model can be used to quantify short-term and long-term third party impacts arising from temporary water trading. These findings also highlight the need to link “paper trades” (estimated by economic models) to physical water transfers (estimated by biophysical mode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