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6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261篇
林业   47篇
农学   59篇
基础科学   295篇
  871篇
综合类   304篇
农作物   14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25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12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76篇
  2021年   75篇
  2020年   65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57篇
  2013年   89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83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层状非均质包气带渗透性特征及其对降水入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岩性界面影响了降水在包气带中的入渗、运移与再分布过程,其影响机制仍是有待研究的学科前沿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基于层状非均质包气带6 m×4 m×5 m样方,开展了多场次自然降水入渗过程的原位试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层状非均质结构对降水入渗过程和速率影响明显:(1)地层分界面处土壤含水率呈现陡降变化特征;(2)220 cm深度以上包气带中土壤含水率对降水入渗响应变化敏感,呈含水率陡变的多峰谷式脉冲响应变化特征,其中20~100 cm地层土壤含水率变化幅度为22.58%~29.76%,120~200 cm地层土壤含水率变化幅度为13.74%~20.74%;220 cm深度以下包气带中土壤含水率对降水入渗响应滞缓,年内呈现平缓单峰响应变化特征,反映了多场次降雨的累积效应,其中220~400 cm地层土壤含水率变化幅度为2.3%~12.15%,430~460 cm地层土壤含水率变化幅度为2.5%~3.41%;(3)层状非均质结构阻滞了水分的运移(湿润锋通过亚砂土-粉砂界面时,平均运移速度由10.53 cm·d~(-1)下降为0.77 cm·d~(-1);湿润锋通过亚砂土-亚粘土界面时,平均运移速度由12 cm·d~(-1)下降为1.86 cm·d~(-1)),当岩性界面处水分不断蓄积克服阻力后才能向下运移;受上部界面水分蓄积的影响,下部层状非均质结构的阻滞作用将被减弱甚至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阴山北麓内蒙古武川县林地持水量和固持水土的能力,以当地柠条、油松、沙棘、油松×柠条混交林、沙棘×柠条混交林5种典型人工林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水分入渗以及水分贮存特征值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类型的土壤物理特征存在显著差异(P<0.05)。容重表现为沙棘最大(1.452 g·cm-3),油松最小(1.042 g·cm-3);非毛管孔隙度的排序为油松>油松×柠条混交林>沙棘×柠条混交林>沙棘>柠条。各林分达到稳渗的速率与非毛管孔隙度的排序相一致,各样地的稳渗速率在0.47~1.32 mm·min-1之间,土壤入渗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只有油松纯林和油松×柠条混交林更接近考斯加柯夫公式中的系数1/2。混交林地比纯林地对水分的贮存能力高,而油松×柠条乔灌木混交林比沙棘×柠条灌木混交林的最大持水量高112.8 t·hm-2。在阴山北麓地带更适合种植油松×柠条类的乔灌木混交林,乔灌木混交林能更加有效地提高林地持水功能。  相似文献   
13.
利用不同地下水埋深的地中仪进行地膜棉的灌溉试验,分析了地膜棉不同生育期时蒸发、入渗的变化特征:受地膜棉的蒸腾作用,灌溉入渗量随其日耗水量增加而显著减少;棉花根系吸水影响深度与其日耗水强度成指数关系,其根系吸水最大影响深度为2.76m;棉花根系利用地下水量随埋深增加而减小,棉田最佳的灌水湿润深度应小于1.0m,当灌水湿润深度超过1.5m时,其根系不能更多利用地下水,即可认为是深层入渗。  相似文献   
14.
为了科学划分农村居民点类型,对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本研究以吉林省辉南县为例,构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最小阻力模型和K-均值聚类分析划分村庄组团类型,依据改进的空间引力模型和加权Voronoi图结果,进一步在村庄组团内部划分出不同的农村居民点类型。结果表明,研究区域“三生”空间综合阻力值分布差异性特征显著,总体呈东高西低趋势,按照综合阻力值大小分为最小、较小、中度、较大、最大5个阻力区。基于综合阻力分区结果与聚类结果划分出4种村庄组团类型:集聚提升类村庄47个,总面积为1.243×107m2;城郊融合类村庄35个,总面积为7.169×106m2;特色保护类村庄41个,总面积为1.252×107m2;稳定改善类村庄18个,总面积为4.201×106m2。根据村庄组团内部相对引力值关系和每个农村居民点实际的功能辐射范围,进一步在村庄组团内部划分出重点建设型、一般建设型、迁移合并型3种...  相似文献   
15.
区域尺度土壤入渗特征参数的变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杨凌地区为例,进行野外双环入渗试验研究,运用2种常用模型(Kostiakov模型和Philip模型)对土壤入渗参数进行模拟。在分析土壤特征参数,寻求适合区域尺度的最优入渗模型同时,对土壤的状态变量进行标定并研究标定系数的空间变异性,研究结果表明:Philip模型可作为区域最优入渗模型,土壤入渗特征参数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异性,标定系数aA比as对模型参数的标定效果好,且在较大范围内存在一定的趋势性,有较好的预测效果。因此,可根据标定系数随机模拟得到某一具体时刻的土壤入渗量的空间分布,为定量分析土壤水分运动、研究土壤水分入渗的空间分布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间接地下滴灌导水装置规格参数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灌水过程中质量守恒原理建立了导水装置规格(直径,高度)参数求解模型,该模型中综合考虑了滴头流量、灌水定额、土壤水力特性参数以及活动水位等因素对导水装置规格的影响。通过室内恒定水头积水入渗试验的设计和研究,定量化了土壤水力特性参数对导水装置规格参数模型的作用,并研究了导水装置内水位深度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忽略导水装置内积水深度的动态变化对土壤水力特性参数的影响时,与一维垂直入渗规律相似,导水装置内积水入渗累计入渗量与时间的关系可用菲利普公式进行拟合,但在土壤类型一定时,间接地下滴灌的参数渗吸系数S和稳定入渗速率if还与土壤上方的积水面积有关。当滴头流量大于土壤入渗速率时,导水装置内开始产生积水,且积水深度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该模型的建立为间接地下滴灌导水装置规格的选取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椰心叶甲发育的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测定了不同温度下椰心叶甲不同虫态发育的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及存活率。结果表明,椰心叶甲世代发育起点温度为11.08℃,有效积温为966.22℃,在海南省儋州市1a发生的理论代数为4~5代。持续过高温度,如32℃不适宜椰心叶甲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残膜量对膜孔灌土壤水氮运移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土壤残膜量对膜孔灌肥液入渗土壤水氮运移特性的影响,通过室内土箱模拟试验设置0,90,180,360,720 kg/hm~2的5个残膜量水平,分析不同残膜量下膜孔灌肥液入渗累积入渗量、湿润锋运移距离、湿润体特征和水氮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残膜对膜孔灌肥液入渗具有阻渗作用,残膜土累积入渗量较无残膜土减少10.63%~30.77%,Kostiakov模型对残膜土单位膜孔面积累积入渗量与入渗时间有较好地拟合效果;入渗前30 min,不同残膜量的垂直湿润锋运移距离差异不显著,随着入渗时间推进,残膜量与湿润锋运移距离、湿润体体积呈负相关关系。入渗结束时,含残膜土湿润体体积减小18.09%~41.96%。垂直湿润锋距离、湿润体体积与入渗时间均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R~2均0.98;除膜孔中心处,相同位置含残膜的土壤含水率低于无残膜,30%高含水率区域减小。湿润体内同一深度土壤NO_3~--N和NH_4~+-N含量随残膜量增加而减小,减小幅度为4.20%~16.27%。研究结果可为残膜土下膜孔灌技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石羊河尾闾黏土质夹层结构土壤对降雨入渗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该种土壤结构如何影响降雨在土壤中再分配及其影响效果,采用自然降雨背景下的人工试验方法开展了黏土质夹层对降雨入渗影响效果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降雨后经过相同时间水分再分布后的土壤末期含水率主要受控于降雨初期含水率、降雨入渗所能达到的最高含水率及其黏土夹层厚度;(2)黏土质夹层表层沙土土壤含水率在降雨条件下经过长期水分再分布后表现出黏土层厚度越小,表层含水率越低的特征;黏土层及黏土层下部的沙土层初始含水率越高,在降水初期水分增加量、增加速度以及水分流失量、流失速度与初始含水率具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因此,黏土质夹层结构土壤阻滞水分入渗到植物难以利用到的深层,将水分固持于黏土层及黏土层上下部,在表层覆沙20 cm情景下,10,20,30 cm厚度的黏土质夹层以10 cm处理总体水分保持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0.
刘淙琮  孙宏勇  郭凯  董心亮  程东娟 《土壤》2022,54(1):177-183
基于滨海盐碱区典型植被白茅、盐地碱蓬和裸地的土壤性状调查,开展了不同矿化度咸水(0、5、10 g/L)在上述典型地块中的水分入渗试验,以分析滨海盐碱区典型植被对土壤结构特征、咸水入渗特性、水盐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裸地、盐地碱蓬地和白茅地土壤容重和含盐量依次降低、土壤大粒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依次增加;②同一地块初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