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4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296篇
林业   15篇
农学   77篇
基础科学   765篇
  519篇
综合类   472篇
农作物   58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37篇
园艺   41篇
植物保护   275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07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215篇
  2015年   101篇
  2014年   95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74篇
  2011年   158篇
  2010年   112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61.
Florida is the largest producer of fresh-market tomatoes in the United States. Production areas are typically intensively managed with high inputs of fertilizer and irrigation. The objectives of this 3-year field study were to evalu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fertilizer rates and irrigation scheduling on yield, irrig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 (iWUE) and root distribution of tomato cultivated in a plastic mulched/drip irrigated production systems. Experimental treatments included three irrigation scheduling regimes and three N-rates (176, 220 and 230 kg ha−1). Irrigation treatments included were: (1) SUR (surface drip irrigation) both irrigation and fertigation line placed right underneath the plastic mulch; (2) SDI (subsurface drip irrigation) where the irrigation line was placed 0.15 m below the fertigation line which was located on top of the bed; and (3) TIME (conventional control) with irrigation and fertigation lines placed as in SUR and irrigation being applied once a day. Except for the “TIME” treatment all irrigation treatments were controlled by soil moisture sensor (SMS)-based irrigation set at 10% volumetric water content which was allotted five irrigation windows daily and bypassed events if the soil water content exceeded the established threshold. Average marketable fruit yields were 28, 56 and 79 Mg ha−1 for years 1-3, respectively. The SUR treatment required 15-51% less irrigation water when compared to TIME treatments, while the reductions in irrigation water use for SDI were 7-29%. Tomato yield was 11-80% higher for the SUR and SDI treatments than TIME where as N-rate did not affect yield. Root concentration was greatest in the vicinity of the irrigation and fertigation drip lines for all irrigation treatments. At the beginning of reproductive phase about 70-75% of the total root length density (RLD) was concentrated in the 0-15 cm soil layer while 15-20% of the roots were found in the 15-30 cm layer. Corresponding RLD distribution values during the reproductive phase were 68% and 22%, respectively. Root distribution in the soil profile thus appears to be mainly driven by development stage, soil moisture and nutrient availability. It is concluded that use of SDI and SMS-based systems consistently increased tomato yields while greatly improving irrig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thereby reduced both irrigation water use and potential N leaching.  相似文献   
62.
滴灌施肥条件下氮钾分配时期对甘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滴灌施肥技术是现代可持续农业发展的一项综合管理技术措施.本试验采用露天盆栽进行甘蔗种植,设置了滴灌条件下4个氮钾分配时期,同时设置了一个常规种植方式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滴灌施肥显著促进了甘蔗的生长,在施用常规氮钾肥用量1/2的情况下,比常规施肥获得更高的甘蔗产量.滴灌条件下,氮钾不同分配时期对甘蔗产量和品质有显著影响.通过滴灌系统按甘蔗"苗期、分蘖期一伸长期一成熟期"以20%一60%一20%的氟钾肥料比例分多次施用的处理效果最好,甘蔗的茎长、产量、甘蔗品质、甘蔗根系等都优于其他的分配方式,其单茎重达1.92 kg,甘蔗蔗糖分含量达到17.26%.通过滴灌系统合理施用氮钾肥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63.
温室膜下滴灌甜瓜初花期叶面积动态变化与增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日光温室膜下滴灌甜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甜瓜叶片叶面积动态变化规律以及不同水分处理对甜瓜叶面积大小分布范围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不同水分处理对甜瓜叶片扩展和叶面积大小产生了显著影响,以2 d为灌溉周期,蒸发皿系数(Kcp)采用0.6有利于甜瓜叶片扩展,而且平均叶片叶面积最大;②甜瓜叶片叶面积扩展动态变化符合指数多项式增长模型,该模型拟合结果与实测值较为吻合,且相关系数较高,符合日光温室膜下滴灌甜瓜叶片叶面积动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4.
插入式地下滴水器的研制与水力性能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现有滴头、滴箭等产品结构改进与优化设计的基础上,研制开发出一种具有快速装拆、移动灵活、抗堵塞功能的插入式地下滴水器产品,通过产品的具体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分析,进行了其流量均匀性、压力-流量关系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插入式地下滴水器所需起始工作压力低,额定流量小,具有较稳定的水力性能,适合用于对缺水区非密植作物的补充性抗旱灌溉,起到提高设备利用率、有效降低灌溉系统投资的作用,且能成功地把地表滴灌转化为地下滴灌的应用模式.  相似文献   
65.
间接地下滴灌导水装置规格参数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灌水过程中质量守恒原理建立了导水装置规格(直径,高度)参数求解模型,该模型中综合考虑了滴头流量、灌水定额、土壤水力特性参数以及活动水位等因素对导水装置规格的影响。通过室内恒定水头积水入渗试验的设计和研究,定量化了土壤水力特性参数对导水装置规格参数模型的作用,并研究了导水装置内水位深度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当忽略导水装置内积水深度的动态变化对土壤水力特性参数的影响时,与一维垂直入渗规律相似,导水装置内积水入渗累计入渗量与时间的关系可用菲利普公式进行拟合,但在土壤类型一定时,间接地下滴灌的参数渗吸系数S和稳定入渗速率if还与土壤上方的积水面积有关。当滴头流量大于土壤入渗速率时,导水装置内开始产生积水,且积水深度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该模型的建立为间接地下滴灌导水装置规格的选取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66.
膜下滴灌对加工番茄水分利用效率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新疆石河子研究了膜下滴灌对加工番茄耗水特征、水分利用效率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膜下滴灌处理番茄总耗水量较常规沟灌降低8.37%~59.33%,总耗水量也随滴灌量的增加而增加。膜下滴灌加工番茄耗水量以盛果期最高,开花座果期次之,成熟期和苗期最低,其日耗水强度表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总体低于常规沟灌处理。与常规沟灌相比,膜下滴灌能提高番茄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番茄红素、Vc、可溶性酸和总糖含量以及糖酸比。从节水高产灌溉的角度考虑,当地加工番茄膜下滴灌量以6150 m3/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67.
膜下调亏滴灌对制种玉米耗水规律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大田膜下调亏滴灌试验,测定了制种玉米叶面积指数、耗水量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拔节—抽穗期缺水抑制了叶面积的生长,对产量负面影响极为显著,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灌浆—成熟期缺水对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影响甚微,而水分生产效率却显著提高,通过建立产量与叶面积指数以及叶面积指数与日耗水强度模型,提出了在抽穗期充分供水,苗期和成熟期减小供水、保持适度的水分亏缺的制种玉米节水高产水分调控模式。  相似文献   
68.
宰后牦牛肉保水性变化与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牦牛肉营养丰富,但保水性较低,影响了食用加工品质。为了探究牦牛肉保水性影响机制,利用蛋白质组学及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高、低保水性组间差异蛋白质进行了研究。以牦牛背最长肌为实验材料,根据滴水损失和蒸煮损失,将18份样品分为高保水性组(HWHC)和低保水性组(LWHC),利用双向电泳(2DE)技术筛选出6个差异倍数大于3倍且达到显著水平(P<0.05)的蛋白点,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MALDI-TOF/TOF)质谱进行鉴定,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差异蛋白质进行了疏水性分析和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表明,HWHC和LWHC组间的差异蛋白分别是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M型(CKM)、磷酸丙糖异构酶(TIM)、肌球蛋白轻链(MLC)、肌钙蛋白T(TnT)和热休克蛋白27kDa(HSP27)。对影响牦牛肉蒸煮损失的6种关键蛋白质进行了疏水性分析,结果显示LDH、CKM和TIM蛋白疏水性较高,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高疏水性可以增强蛋白质和水之间的排斥,这可能是导致牦牛肉中保水性差异的原因之一。亚细胞定位分析显示,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在细胞中分为5个位置,差异蛋白质均位于细胞质和细胞核中。研究结果明确了宰后牦牛肉保水性变化趋势,并通过差异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了蛋白质影响牦牛肉保水性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69.
浅埋滴灌水氮运筹对春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二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于2016-2017年在辽西半干旱区移动遮雨棚内进行了水氮精量控制试验,设灌溉量和施氮量2个因素,灌溉量分别设145.4、271.7、348.2、436.2 mm 4个水平,施氮量分别设0、84.6、136.1、195.0 kg·hm-2 4个水平,共6个处理。试验分析了水氮交互作用对春玉米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建立了产量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浅埋滴灌条件下,灌溉量在145.4~350.5 mm时,春玉米产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高至11 005.60 kg·hm-2;灌溉量在350.5~436.2 mm时,产量随灌溉量的增加而降低至10 730.09 kg·hm-2;施氮量在0~146.9 kg·hm-2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高至10 983.19 kg·hm-2,施氮量在146.9~195.0 kg·hm-2时,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至10 862.39 kg·hm-2。灌溉量因素的影响大于施氮量,水氮之间有明显的正向交互效应,当灌溉量为373.1 mm,施氮量为165.6 kg·hm-2时产量最高。作物耗水量在拔节-抽雄期和灌浆-收获期较大,分别为115.64、127.50 mm;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溉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降低幅度达到52.2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则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增幅为14.73%~20.08%;其中处理6(灌溉量348.2 mm,施氮量195.0 kg·hm-2)最利于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综合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两方面的因素,初步建立了春玉米浅埋滴灌水氮施用优化模式,参数组合为灌溉量348.2 mm、施氮量165.6 kg·hm-2。  相似文献   
70.
起垄沟播和常规平播下滴灌棉田土壤水盐的运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滴灌条件下植棉方式对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采用田间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滨海重度盐碱地开展了起垄沟播和常规平播植棉方式下的水盐运移试验,调查了滴灌前后两种植棉方式不同点位及不同土壤深度的土壤水分、盐分和土壤溶液电导率等指标,分析不同植棉方式土壤水分、盐分和土壤溶液电导率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滴灌条件下起垄沟播的水分入渗深度和盐分淋洗深度均明显大于常规平播植棉方式,起垄沟播植棉膜下(0~20 cm)土壤溶液电导率明显低于常规平播植棉;滴灌对两种种植方式膜外土壤水分和盐分运移未产生明显影响。起垄沟播联合滴灌技术更有利于为棉花生长的水盐环境。研究结果可为盐碱地植棉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