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4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315篇
林业   165篇
农学   115篇
基础科学   608篇
  784篇
综合类   825篇
农作物   65篇
水产渔业   145篇
畜牧兽医   89篇
园艺   24篇
植物保护   40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113篇
  2017年   145篇
  2016年   180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169篇
  2012年   229篇
  2011年   221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2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对宝收75%干悬浮剂在大豆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进行了试验测定,结果表明,宝收(噻吩磺隆)在大豆植株中的半衰期为3.8~4.1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4.3~4.8 d;大豆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均为未检出。以此制订宝收的合理使用准则:按推荐剂量26.7~33.3 g/hm2土壤喷雾使用1次。  相似文献   
152.
根据2010年8-11月在中西太平洋所罗门群岛海域金枪鱼延绳钓作业,研究了长鳍金枪鱼的垂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所罗门群岛海域,长鳍金枪鱼的最适水层为130.00~160.00m,最适水温范围为22.00~24.00℃.最适盐度范围为35.70~35.80;长鳍金枪鱼活动较频繁的水层范围为130.00-190.00m,水温范围为20.00-26.00℃,盐度段为35.60~35.90。  相似文献   
153.
刘琳  杨春华  李昕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884-12888,12967
[目的]探索季节性雪被对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动态的影响。[方法]根据自然雪被分布的差异,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设置3条雪梯度样带(深雪、中雪和浅雪),于2008年秋冬过渡期监测各样带中土壤温度和含水量,并研究不同雪梯度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动态变化。[结果]月均土温、每月日最高土温均值、每月日最低土温均值都分别与雪厚度呈显著二次函数关系。雪厚度和土壤温差对土壤含水量具有显著影响。在秋冬过渡期末,深雪梯度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先显著升高又显著降低;浅雪梯度中,土壤微生物量氮在稳定的浅雪被(约10cm)形成后显著增加。雪被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都分别与土壤温度呈显著的三次函数关系。[结论]季节性雪被对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有显著影响,也引起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动态的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54.
利用2006年新疆尉犁县浅层地下水监测资料,采用单指标法(盐度、可溶性钠含量、镁系数、残余碳酸钠和钠吸附比)、综合危害系数法和灌溉系数法对尉犁县平原灌区浅层地下水水质进行了评价,得出了尉犁县平原灌区浅层地下水水质的评价结果。评价结果表明,尉犁县平原灌区浅层地下水水质普遍较差,不适用于直接灌溉。  相似文献   
155.
张娜  郑雅莲  赵艳 《北京农业》2011,(30):31-34
研究了不同渗灌埋深对设施番茄、黄瓜生长、水分生产效率以及根层土壤无机氮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灌溉量的情况下,与渗灌埋深在地下30cm相比,渗灌埋深在地下10~20cm对浅根系的番茄和黄瓜生长有利,能明显提高蔬菜的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并能减少收获时0~20cm土壤无机氮残留。  相似文献   
156.
[目的]分析环鄱阳湖地区浅层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成因。[方法]于2010年对环鄱阳湖地区7个县市的地下水质状况进行调查,从矿化度、硬度、水化学类型等方面对鄱阳湖区域不同地区浅层地下水质状况进行分析对比,揭示区域浅层地下水质现状及其变化特征与原因。[结果]环鄱阳湖地区地下水质指标除pH外均较好,均属Ⅰ类水质标准;其中南昌市矿化度、硬度、电导率、Na+、K+、Ca2+、Mg2+、Cl-、HCO3-为最高值,都昌县pH和SO42-为最高值,鄱阳县Mg2+和pH为最低值,永修县硬度、K+、Ca2+、SO42-、Cl-为最低值,进贤县Na+、矿化度和电导率为最低值。江西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是环鄱阳湖地区地下水质较好的主要原因;南昌市地下水多项水质指标最大,甚至趋于Ⅱ类水质标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类活动起决定性作用。[结论]该研究为区域浅层地下水管理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7.
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Fuzzy-Grey模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基于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所具有的模糊性和灰色性特点,将模糊数学理论中的隶属函数和隶属度等概念引入灰色系统灰色局势决策中,构成地下水环境质量的Fuzzy-Grey评价模式。用该模式对地下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式具有评价信息量多、结论符合客观实际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8.
用BP神经网络预测地下水动态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地下水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随机系统,本文根据地下水位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存在的映射关键,建立了一个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并将其用于地下水位的动态预测。实例表明,该方法预测精度较高,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9.
在春播、土壤水分适宜以及起垄覆膜种植模式条件下,选用大花生品种山花108,设置3、5、7、9、11、13和15 cm (SD3、SD5、SD7、SD9、SD11、SD13和SD15) 7种播种深度,研究播种深度对花生生育进程、叶绿素含量、光合性能、干物质积累量、抗氧化酶活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2年结果表明,播种深度明显影响花生出苗时间,与SD5处理相比, SD15处理的出苗期推迟5 d,产量形成期缩短2.5 d。播深过浅(3 cm)或过深(7 cm)显著降低了植株主茎高和侧枝长,导致叶面积指数(LAI)显著降低;且降低了产量形成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导致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降低。播种过深(7cm)显著降低了产量形成期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显著提高,导致叶片膜脂过氧化加剧。各播深处理相比,SD5处理的荚果和籽仁产量较高,主要是由于其单株结果数、单果重及出仁率的提高,播种深度超过7 cm后,减产显著。因而,春花生适宜的播种深度应控制在5 cm。  相似文献   
160.
Soil depth is critical for eco-hydrological modeling, carbon storage calculation and land evaluation. However, its spatial variation is poorly understood and rarely mapped. With a limited number of sparse samples, how to predict soil depth in a large area of complex landscapes is still an issue. This study constructed an ensemble machine learning model, i.e., quantile regression forest, to quant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depth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 model was then combined with a rich set of environmental covariates to predict spatial variation of soil depth and straightforwardly estimate the associated predictive uncertainty in the 140 000 km2 Heihe River basin of northwestern China. A total of 275 soil depth observation points and 26 covariates were used. The results showed a model predictive accuracy with 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 (R2) of 0.587 and 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 of 2.98 cm (square root scale), i.e., almost 60% of soil depth variation explained. The resulting soil depth map clearly exhibited regional patterns as well as local details. Relatively deep soils occurred in low lying landscape positions such as valley bottoms and plains while shallow soils occurred in high and steep landscape positions such as hillslopes, ridges and terraces. The oases had much deeper soils than outside semi-desert areas, the middle of an alluvial plain had deeper soils than its margins, and the middle of a lacustrine plain had shallower soils than its margins. Large predictive uncertainty mainly occurred in areas with a lack of soil survey points. Both pedogenic and geomorphic processes contributed to the shaping of soil depth pattern of this basin but the latter was dominant. This findings may be applicable to other similar basin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 around the wor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