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9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127篇
林业   139篇
农学   38篇
基础科学   109篇
  590篇
综合类   368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5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8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通过对湘中丘陵区石栎(Lithocarpusglaber(Thunb.)Nakai)混交林群落调查.利用Shannon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及相应的均匀度和种间相遇机率.对其群落物种的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湘中丘陵区石栎混交林群落乔木层与下木层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1.184和3.197;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624和0.814;种间相遇机率分别为0.625和0.814;均匀度分别为45.80%和63.94%.乔木层第Ⅰ亚层多样性指数低于第Ⅱ亚层;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  相似文献   
72.
闽南山地桉树纤维材优良无性系的选择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福建漳州岩溪、天马 2个试验点 1 3个桉树纤维材无性系的生长性状、木材纤维形态和化学组分等性能进行测定与分析 ,并经多性状综合评判 ,选择出具有较高的生长量、生物量和纤维产量 ,适合闽南山地发展的C9、C1 0、EC1、EC3、C6共 5个纤维材优良无性系 ,其中尤以C9、C1 0、EC1三个无性系的各性状为最优。这 5个无性系 ,3a生年平均树高和胸径生长量、每株干材重量和纤维产量分别可达 3 93~ 6 60m、3 83~ 4 97cm ,9 71~ 2 0 48kg·a- 1 和 4 3 6~ 9 5 2kg·a- 1 ,而且木材纤维形态和化学组成等特性良好 ,可进一步扩大繁殖、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3.
黄土丘陵区主要人工林水保及其土壤水分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表明,不同类型植被减少径流和泥沙的功效不同,东坡不同类型植被小区径流深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荒坡>沙棘(平茬)>沙棘+小叶杨>农地;北坡为:油松>油松+沙棘>沙棘林;东坡产沙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农地>荒坡>沙棘(平茬)>沙棘+小叶杨,北坡为:油松>油松+沙棘>沙棘。不同类型植被在生长季的土壤水分平均值均很低,其中对土壤水分利用强度由大到小分别为柠条>沙棘>刺槐,100cm以下土层,不同类型林地土壤均存在利用性干层。  相似文献   
74.
闽南山地桉树种/种源选择试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闽南山地引种的19个不同桉树种/种源对比试验研究表明,尾巨桉、巨尾桉及广西尾叶桉属高产型树种,年平均蓄积生长量达35.3-53.3m^.hm^-2,其山地造林后表现适应性强、树干圆满通直、林木分化程度低,林相整齐、生产力高、经示范推广收效显著,是闽南山地短周期工业原 造林的首选树种,值得大力推广引种。  相似文献   
75.
针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作业时的机身倾角变化大、工作品质和作业安全性差等问题,以履带式作业机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种基于“3层车架”的液压全向调平系统,并提出了复合Q学习-BP神经网络-PID(QBP-PID)的全向调平控制策略。首先,给出了全向调平整机结构方案和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包含全向调平系统的履带式作业机整机动力学模型。然后,针对PID控制参数难以整定的问题,通过BP神经网络对PID控制参数进行实时更新,并引入Q学习算法对神经网络连接权值进行在线更新,建立了全向调平复合QBP-PID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QBP-PID控制下,20°横向调平时间为2.8 s, 25°纵向调平时间为3.2 s,相较于PID与BP-PID控制,减小了调平时间,并且未出现超调量。最后,进行横坡路面和纵坡路面的整机试验,与仿真结果相比,横向和纵向调平时间误差为0.6 s和0.4 s,且平地路面机身倾角小于1.5°,满足丘陵山区农业机械调平性能需求。  相似文献   
76.
凋落物和植物根系作为土壤碳储量的主要植物性碳源,其质及量的改变可影响土壤碳汇功能。以黄土丘陵区柠条人工林为对象,设置移除凋落物、双倍凋落物、切根、移凋切根和保持原状5种碳输入方式,利用LI-8100土壤碳通量测量仪测定生长季(5-10月)土壤呼吸速率,以期阐明柠条人工林土壤呼吸速率对碳输入方式改变的响应。结果表明:1)各碳输入方式5-10月土壤呼吸速率呈单峰趋势,均在7月最高,10月最低;相比保持原状,双倍凋落物下5-10月累计土壤呼吸速率增加了22.73%,而移凋、切根和移凋切根的5-10月累计土壤呼吸速率分别减少27.57%、40.90%和33.83%;2)根系呼吸、凋落物呼吸和土壤矿质呼吸对土壤呼吸的相对贡献率由大到小分别为土壤矿质呼吸(68.58%)>根系呼吸(38.41%)>凋落物呼吸(24.65%);3)各碳输入方式下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指数相关,而与土壤湿度的二次关系不显著;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双变量复合模型对土壤呼吸速率月变化解释率53%~93%,高于土壤温度和湿度的单因子模型对土壤呼吸速率月变化解释率53%~74%和0.6%~23.2%;相比保持原状,去凋、双倍凋落物、切根和移凋切根均降低了土壤温度敏感性。研究表明,柠条人工林地表凋落物的积累过多可能减弱土壤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77.
为探求南方丘陵地区油茶叶片气孔导度最优响应模型,该研究于2020年和2021年对油茶叶片的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CO2浓度等参数进行观测,运用9种不同组合的Jarvis模型以及2种不同CO2浓度(叶片CO2浓度和胞间CO2浓度)计算的Ball-Woodrow-Berry(BWB)模型和Ball-Berry-Leuning(BBL)模型对油茶叶片气孔导度进行模拟,并引入油茶叶片叶气温差、气孔内外CO2浓度差对Jarvis模型和BBL模型进行修正和比较。结果表明:去除土壤水分函数提高了Jarvis模型的模拟效果,说明在南方丘陵区利用Jarvis模型时可以忽略土壤水分这一因子的影响。Jarvis-8模型以及用叶片CO2浓度计算出的BWB和BBL模型对油茶气孔导度模拟效果较好。在三种经典模型中,BBL模型的相关系数最大(R2=0.76),绝对值平均误差最小(0.015),说明其对油茶气孔导度模拟的效果较好。在引入两种参数后,叶气温差对Jarvis-8模型和BBL模型的模拟效果有所提高,但不显著;气孔内外CO2浓度差对Jarvis-8模型无明显改变,但显著提高了BBL模型的精度,引入气孔内外CO2浓度差后的BBL-C模型相关系数从BBL模型的0.76提高到了0.95,模型斜率非常接近于1(1.004),模拟结果贴近于实测的气孔导度值,很好地模拟了2020年(R2=0.92)和2021年(R2=0.95)油茶生长关键期的叶片气孔导度值以及不同场景下的油茶气孔导度日变化值。因此推荐引入气孔内外CO2浓度差的 BBL模型作为南方丘陵区油茶叶片气孔导度响应模型。研究结果可为南方丘陵区油茶气孔导度模型选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8.
为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耕地细碎化的特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延安市吴起县为研究区,以行政村为单元,基于ArcGIS与Fragstats软件,运用景观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评价了吴起县的耕地细碎化程度,分析影响因素,并划分土地整治工程分区。结果表明:(1)吴起县耕地综合细碎化程度总体较高,各程度细碎化的行政村数量排序为中度细碎>重度细碎>轻度破碎。轻度细碎化集中分布于吴起县北部,重度细碎化主要分布在中部、南部、西南部,中部地区的重度细碎化呈现出西北—东南走向的条带状。吴起县耕地细碎化的主要类型为面积细碎化,形状细碎化与分布细碎化程度相对较低。(2)吴起县耕地综合细碎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为高程、坡度、距河流的距离、距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影响力大小排序为距河流的距离>坡度>高程>距农村居民点的距离。坡度、距河流距离分别与距农村道路距离、距农村居民点距离有很强的交互作用。(3)基于耕地细碎化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划分土地权属调整区、土地平整工程主导区、农田水利工程主导区、农村道路工程主导区、土地工程综合整治区共5个整治工程分区,为吴起县耕地细碎化整治提供方向性引导。可见,吴起县耕地细碎化水平较高,空间异质性较强,主要受地形、水源、耕作便利性等多因素影响,需要以权属调整、土地整治等手段改善。  相似文献   
79.
为顺应国家电网公司高质量绿色发展的内在需求,防治输电线工程施工过程中造成的严重水土流失。以黄土丘陵区和红壤丘陵区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文献查阅,选取区域内两条典型线路,就气候、地形、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因素对输电线路工程水土流失特征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黄土丘陵区相较于红壤丘陵区侵蚀营力除水力之外还有风力。(2)黄土丘陵区土壤渗透性强、土层深厚,而红壤丘陵区质地粘重、遇水易板结、入渗能力差。(3)黄土丘陵区植被自我恢复能力较差,施工过程中需要随时进行补植,而红壤区植被遭受破坏后恢复能力强,即使施工中植被遭受破坏,在短期内也可自然恢复。(4)黄土丘陵区输电线路工程在施工期土壤侵蚀模数是自然恢复期的1~10倍。黄土丘陵区输电线路各区域的土壤侵蚀模数是红壤丘陵区的2.5~31.25倍。(5)黄土丘陵区侵蚀模数在换流站站区、电机电缆区和榆林市线路工程塔基区的侵蚀模数取最大值,换流站站区和线路工程塔基区新增水土流失量最大; 而红壤丘陵区输电线路工程侵蚀模数在宜昌市线路工程塔基区取最大值,塔基区的新增水土流失量亦为最大。塔基区是水土流失防治和监测的重点区域。因此,根据当地自然因素差异,分区域设计工程措施,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80.
为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持续治理(P1,1960—1979年;P2,1980—1999年)及退耕还林(草)(P3,2000—2019年)不同阶段水、沙频率耦合特征及演变,基于典型黄土丘陵沟壑区北洛河上游刘家河站1960—2019年的径流量与输沙量实测日数据,采用Copula函数等方法进行水、沙频率统计和模拟。结果表明:(1) Gumbel-Houggar Copula函数能很好地模拟上游水、沙联合概率分布。(2)从P1~P3阶段,5~100年各重现期径流、输沙数量均显著降低,各设计频率的水沙数量在发生概率上的异步性增强。(3)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对黄土高原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大幅降低20年以上重现期水、沙极端事件发生的概率。黄土高原大幅度的生态恢复在区域尺度上已经表现出减水更减沙、调节水、沙极端事件发生概率等良好的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