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12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15篇
  39篇
综合类   49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 毫秒
81.
农作物的根系对土壤的固持作用可以减少坡耕地的水土流失。本研究以云南主要农作物玉米为例,通过采用剪切箱和锚杆拉力计,在玉米的成熟期对单作和与大豆间作2 种种植方式下的玉米根系在10 cm 深度上的固土能力进行了原位测定。结果表明,当施加载荷为1.5 kN 时单作玉米根系位移为5.9 mm,与大豆间作下的玉米根系位移是3.15 mm,裸地的位移是7.26 mm。单作玉米根系滑动距离要明显高于间作玉米根系,说明间作种植模式下的玉米的固持土壤能力要强于单作玉米。  相似文献   
82.
目前中国测定土壤含盐量主要使用土壤浸提液法,而这种传统的方法操作繁琐,原位测定法相对更为便捷,但应用较少。使用EC-Probe仪器原位测定河北坝上部分地区土壤电导率,部分土样采用实验室土壤浸提液电导率法建立土壤盐分与土壤电导率之间的转换模型,通过该模型对坝上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同一深度的土壤盐度进行测量,并分析了不同深度土壤盐度分布的主要规律。结果发现沼泽、耕地、森林、河漫滩和草地的土壤含盐量依次下降,研究发现该研究区域目前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盐度均未达到盐碱化标准,但沼泽地和耕地的盐碱化风险较高,需加强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83.
我国作为全球水产养殖大国,养殖规模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池塘养殖是我国最主要的水产养殖模式,在保障优质动物蛋白供给、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养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养殖密度持续增加,大量饲料投入和动物排泄等导致养殖池塘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大量氨氮和亚硝酸盐等不仅污染养殖水体,还会严重危害水产动物健康,导致病害频发、药物滥用、食品安全等一系列问题,给水产养殖绿色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挑战,亟需进行养殖池塘水体修复处理。目前,对养殖水体的修复技术主要分为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相较于异位修复,原位修复技术具备节约资源、成本低、无交叉污染等优势,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此,该文首先概述了我国养殖池塘水体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特征和危害;其次,从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技术 3 个方面总结了我国养殖池塘水体原位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并详细阐述其技术原理、适用范围、应用效果及优缺点;最后,指出当前池塘养殖水体原位修复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并提出一种单塘循环生态养殖模式,为养殖池塘水体修复的未来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4.
针对热解挥发物直接燃烧作为分布式热解制炭热源工艺,以消除生物质热解挥发物中炭颗粒、提高其品质,改善其燃烧性能为目的,利用自制生物质螺旋连续热解反应器和热解挥发物贫氧调质反应器,采用贫氧燃烧方式进行了热解挥发物原位调质试验研究,分析了调质温度、空气量对挥发物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质热解挥发物中携带炭颗粒粒径为1~2μm,在调质温度350℃和空气量20 m L/min条件下,已很难收集到炭颗粒,原位贫氧调质可以消除热解挥发物中炭颗粒;贫氧调质对气相产物组分含量影响不明显,主要组分H2、CO2的变化均在±5%范围内,CO、CH4变化在±2%范围内;随着贫氧调质温度升高和空气量加大,重质组分中的烷类物质含量显著降低,酚类物质显著增加,呋喃、醇、茚、醛等次要组分含量略有增加,低碳原子数物质含量增加,高碳原子数物质含量降低;轻质产物中烷类、酸类、酮类和酚类物质相对含量发生显著变化,酚类物质性质较稳定,实际含量变化不明显,调质后低碳原子数物质含量增加。原位贫氧调质可以消除热解挥发物中炭颗粒,降低热解挥发物中重质组分含量,从而改善热解挥发物的燃烧性能,为热解挥发物直接燃烧作为分布式热解制炭的热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5.
稳定性同位素探针技术在土壤功能微生物原位鉴定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近发展起来的稳定性同位素探针技术(SIP)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结合,能够定向发掘复杂环境中参与特定生态过程的微生物资源,是土壤功能微生物原位鉴定的有效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原理是环境样品中的功能微生物代谢同化同位素标记的底物,通过对其生物标志物(即DNA、RNA、PLFA等)进行提取、分离、鉴定和比对分析,以此获取介导土壤物质转化和循环过程的功能微生物的直接信息.本文在分别介绍SIP技术在土壤功能微生物原位鉴定过程中的各种前处理方法、生物标志物选择及后续鉴定方法的基础上,综述了SIP技术在研究驱动土壤有机污染物生物降解、碳氮循环等过程的功能微生物原位鉴定的应用进展,展望了SIP技术在土壤微生物基因组学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6.
2014年青岛海域消亡漂浮浒苔生理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国黄海绿潮每年周期性暴发,不仅对江苏、山东沿岸海洋生态环境和生态服务功能造成严重破坏,同时也产生巨大经济损失。针对绿潮漂移至北黄海后迅速消亡的实际情况,本文采用卫星遥感监测、海上监测、室内实验等手段,对2014年青岛海区绿潮漂移过程、分布海域、覆盖面积动态变化、生长速率、藻体生理特征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初步探究总结了黄海绿潮藻衰亡规律。结果显示: 5月底绿潮开始影响青岛海区,6月至7月中上旬,绿潮影响规模不断扩大,达到峰值后,覆盖面积逐渐减小,直至8月中旬,青岛及周边海区的漂浮藻体逐渐消失;2014年7月青岛海区围隔实验显示,藻体生物量日生长率仅2%/d左右,偶尔出现负增长现象;海区漂浮藻体呈浅绿或黄绿色,部分发白,藻体多为囊状,管状和褶皱状,藻体细胞间隔增大,部分细胞出现颗粒化,并且少量藻体出现生殖细胞放散等现象,且藻体荧光活性均小于0.52,叶绿素含量普遍偏低,约0.3mg/g左右,以上现象表明青岛海区漂浮藻体已处于退化衰亡状态。本研究为阐释黄海绿潮消亡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今后绿潮灾害防控工作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7.
2015年6月15日至7月27日,在太湖北部湖湾原位围隔中,通过盆栽试验方法,利用不锈钢架,采用湖泥培养的苦草(Vallisneria natans),进行为期45 d的原位试验。试验共设置3个水深梯度,分别为1.0 m、1.5 m和2.0 m,依次记为D_1、D_2、D_3;将试验架顶部固定在围隔的浮体上,通过上下浮动保持试验水深,观测苦草在不同水深梯度下生长指标的变化,分析水深对苦草生长的影响,探究苦草在太湖北部湖湾生长的适宜水深。结果表明,不同水深围隔间的总氮、总磷浓度和蓝藻数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水深是影响苦草生长的关键因子,不同水深梯度下苦草的成活率、分蘖数和平均叶长等指标均存在一定差异。苦草的成活率随水深增加明显降低,1.0 m水深苦草的成活率与其他2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第7天,3个水深处理组苦草的成活率分别为91%、30%和27%;第28天,3组成活率依次降至64%、9%和5%。试验前期,苦草的平均叶片长度随水深增加而减小,试验后期D_1组苦草叶片出现断裂现象,试验第14~28天,D_1组苦草平均叶长由10.3 cm缩短到4.46 cm,缩减了57%。1.0 m水深苦草有分蘖出现,1.5 m和2.0 m均未出现分蘖现象。1.0 m以内湖滨带较适合太湖北部湖湾苦草的恢复重建,但需借助消浪桩和软围隔等措施降低风浪和蓝藻水华对沉水植物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
模拟地下水原位修复高浓度硝基苯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室内槽子模拟地下环境,用化学法和生物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已污染的地下水进行原位修复,污染水中硝基苯为300mg·L^-1,苯胺为82.67mg·L^-1。结果表明,利用零价铁还原以及微生物降解作用对被硝基苯和苯胺污染的地下水进行修复,10d后体系运行稳定,对硝基苯和苯胺的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9.4%和99%,运行效果良好,为以后示范工程原位修复高浓度硝基苯地下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9.
应用介电损耗测量法,开发对人造板胶黏剂热压固化过程进行现场监测的技术。阐述该技术的监测原理,具体的应用方法以及装置组成。计算介电损耗所需的两个重要参数,即介电损耗角正切值和介电常数,分别通过数字电桥和同面叉指电极电容传感器进行测量。该方法的应用实例表明,利用此项技术,可有助于改进人造板胶黏剂的配方,优化热压工艺。  相似文献   
90.
在滇池流域的花卉(呈贡县大渔乡)、粮食(晋宁县晋城镇)及蔬菜(晋宁县新街乡)3种土地利用类型,应用原位模拟人工降雨设备,对其施用不同数量的有机肥后,地表径流和渗漏水中的水溶性总氮和总氮的浓度、数量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所用的有机肥为未腐熟新鲜有机肥(鸡粪),模拟降雨量为120 mm,雨强采用40 mm/h模拟渗漏流失过程和120 mm/h模拟径流流失过程,有机肥用量分别为0、15、30、75、150 t/hm~2.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与渗漏水量存在显著差异;径流和渗漏两种流失途径下,总氮(TN)和水溶性总氮(DTN)的流失浓度、流失量均与有机肥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渗漏水与径流水中的TN、DTN平均浓度与有机肥用量间的相关系数为0.999 3、0.981 3、0.994 6和0.982 0,渗漏与径流途径的TN、DTN流失总量平均值与有机肥用量间的相关系数为0.990 5、0.984 5,0.997 3和0.989 5.且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和渗漏流失的TN、DTN量平均值也表现出集约化蔬菜及花卉农田高于大田.DTN是滇池流域氮的主要流失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