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242篇
  免费   879篇
  国内免费   802篇
林业   1091篇
农学   994篇
基础科学   358篇
  3285篇
综合类   8966篇
农作物   787篇
水产渔业   33篇
畜牧兽医   1862篇
园艺   1168篇
植物保护   379篇
  2024年   201篇
  2023年   748篇
  2022年   849篇
  2021年   860篇
  2020年   656篇
  2019年   764篇
  2018年   433篇
  2017年   629篇
  2016年   741篇
  2015年   708篇
  2014年   974篇
  2013年   962篇
  2012年   1113篇
  2011年   1137篇
  2010年   1023篇
  2009年   984篇
  2008年   933篇
  2007年   797篇
  2006年   741篇
  2005年   688篇
  2004年   446篇
  2003年   385篇
  2002年   290篇
  2001年   299篇
  2000年   214篇
  1999年   190篇
  1998年   144篇
  1997年   157篇
  1996年   142篇
  1995年   130篇
  1994年   119篇
  1993年   105篇
  1992年   73篇
  1991年   89篇
  1990年   86篇
  1989年   68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3年   1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人工降雨条件下黄土坡面养分随径流迁移试验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26  
降雨条件下坡面农用化合物随地表径流迁移既是农业问题,又是水环境问题。利用室内人工降雨模拟试验,研究了黄土坡面不同坡度下土壤氮、磷和钾随地表径流迁移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定坡长土槽坡度变化为5°~25°范围内,初始产流时间随坡度增大呈先变小后增大的趋势;产流15 min内,径流量均急剧增加,随后趋于稳定。随着坡度增加,水土流失程度加剧,径流溶质浓度增高,土壤侵蚀对径流溶质浓度的贡献增大。基于指数函数和幂函数拟合试验数据的结果,表明了幂函数模型更适合模拟黄土坡面非饱和条件下径流溶质浓度变化过程,也可描述径流磷和钾的流失过程,但其初始阶段的拟合不太令人满意。该研究为进一步完善黄土坡面径流养分迁移模拟模型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92.
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养分及有机质组成变化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黄泛平原壤质潮土不同年限的设施栽培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设施栽培条件对土壤养分及土壤有机质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设施栽培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盐分含量均明显高于大田,其含量主要取决于施用化学肥料的种类和数量,随栽培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有机质、腐殖酸、胡敏酸含量随种植年限有升高趋势;HA/FA与栽培年限显著相关,表示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熟化程度随有机肥料的逐年施用而有所提高,但HA/FA变化幅度不大,这可能与设施栽培形成的高温高湿条件及施用有机肥料中难分解物质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993.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作物产量增益的地理分异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根据3个地点中长期田间试验联网比较研究发现,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可明显减少作物产量的年际波动,使作物具有较好的产量稳定性。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再利用的产量增益与化肥施用和所处气候区的热量因素有关。在无化肥的前提下,保持80%循环率养分循环再利用的平均粮食增产量从北向南分别是:海伦262 kg·hm-2(14年平均),沈阳956 kg·hm-2(12年平均),桃源3 063 kg·hm-2(11年平均);在施用N、P化肥基础上保持养分循环再利用  相似文献   
994.
飞来峡水利枢纽水保工程监测内容和方法设计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实施后土壤养分、pH和阳离子代换量变化的分析,研究了水土保持措施对土壤化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坡耕地和荒坡地的土壤养分含量基本不随时间变化,而有措施地块的土壤养分含量随时间推移而递增;有措施较无措施地块的土壤养分含量增加,pH向中性变化;阳离子代换量增加。  相似文献   
995.
为探讨南方双季超级稻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积累及利用规律,于2008—2010年在湖南长沙和浏阳以超级早稻陆两优996、陵两优268和超级晚稻丰源优299、天优华占为材料进行大田定位试验,比较了“三定”栽培、免耕摆栽和传统栽培条件下双季超级稻不同生育期植株体内氮、磷、钾吸收积累特点及氮肥利用率。与传统栽培相比,“三定”栽培双季超级稻生长前期(分蘖中期)氮、磷、钾的吸收量较低,幼穗分化期差异甚小,而齐穗期(早季平均为10.71、2.23和11.82 g m-2,晚季平均为12.25、2.69和16.37 g m-2)和成熟期(早季平均为13.61、3.01和13.71 g m-2,晚季平均为17.16、3.31和18.31 g m-2)较高;氮肥的偏生产力(平均为53.40 kg kg-1)、吸收利用率(平均为55.98%)、农学利用率(平均为22.27 kg kg-1)较高,分别提高29.00%、88.92%和46.67%。免耕摆栽双季超级稻不同生育时期氮、磷、钾的吸收特点与“三定”栽培相似,但其氮肥的偏生产力、吸收利用率和农学利用率(平均为50.24 kg kg-1、52.75%、19.33 kg kg-1)分别比“三定”栽培降低6.29%、6.12%和15.19%。由此可见,双季超级稻生产采用“三定”栽培技术有利于提高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996.
以杂交中稻II优7号和渝香优203为材料,在西南稻区4省(市)的7个生态点采用相同的试验方案,研究了地理位置、土化特性、施氮量对植株氮、磷、钾积累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试验地点间稻谷产量、干物质产量、氮磷钾的吸收量、收获指数和每生产1 000 kg稻谷的氮、磷、钾需要量(RAGPPG)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施肥处理对稻谷产量、干物质产量、氮的吸收量、收获指数和RAGPPG中的氮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对RAGPPG中的磷、钾影响不显著。氮、磷、钾收获指数间和RAGPPG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AGPPG和收获指数均与稻谷产量水平没有相关性。经逐步回归分析,RAGPPG和氮、磷、钾收获指数均分别与试验点所处地理位置、施肥水平及土化特性呈极显著线性关系,决定系数分别为0.5972~0.8404和0.7637~0.8804。可作为制定各地水稻高产高效相应的氮、磷、钾施肥量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7.
超高产栽培杂交中籼稻的生长发育特性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以5个杂交中籼稻品种(含品系)扬两优6号、P88S/747、珞优8号、珞优234和天两优2号为材料,研究大田条件下超高产水平(产量≥12.0 t hm-2)的物质生产、产量构成及养分吸收特性。试验结果表明,与高产水稻(产量≥9.0 t hm-2)相比,超高产水稻具有以下特征,幼穗分化期、齐穗期和灌浆结实期(齐穗后10 d) LAI大,分别为6.5~7.2、8.5~8.9和6.5~7.0;齐穗期的高效叶面积比率高,为60.0%~66.5%;齐穗期、灌浆期和成熟期积累较多的干物质,分别为13.5~15.0、15.0~16.0和25.0~28.0 t hm-2;分蘖盛期对氮(N)、磷(P)、钾(K)吸收利用优势不明显,而幼穗分化期、齐穗期和成熟期对N、P、K 吸收利用高而且积累速度快。此外,具有穗数多(有效穗数介于250×104 ~290×104 穗 hm-2)、结实率高(88.2%~92.3%)、千粒重大(29.0~31.0 g)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8.
春蚕豆是甘肃省高寒阴湿地区的特色作物,常年播种面积在6.7万hm2左右.临夏州是甘肃省的优质蚕豆主产区,也是全国四大名优蚕豆产地之一,所产的蚕豆以粒大色白、品质优良、商品性好而享誉国内外,现已成为临夏州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膳食构成由精粮转向粗、细粮有机结合.蚕豆作为绿色植物优质蛋白源,具有营养保健双重功效,倍受消费者青睐,尤其对鲜食蚕豆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做好蚕豆花荚期管理,对提高蚕豆鲜荚产量和商品性,提早成熟上市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99.
分析安徽太湖县茶园土壤检测数据和茶区施肥现状,提出该县茶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标,指导茶农科学施肥.  相似文献   
1000.
有机肥料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肥源,其养分全面,肥效均衡持久,既能改善土壤结构、培肥改土,促进土壤养分的释放,又能供应、改善作物营养,具有化学肥料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对发展有机农业、绿色农业和无公害农业有重要意义。有机肥料的优越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