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90篇
农学   7篇
  63篇
综合类   105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94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4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31.
    
三月,草长莺飞的季节,助长兔的轻盈、飘逸。草兔见草,犹如鱼儿嬉戏于水中,兴奋的眸仁雅意暖暖的绿意,不论草原、河畔、丘陵、田野、灌丛或森林边缘,品味这些有绿茵有生机的安居天堂,心中的热情与感悟便会陡然倍增。  相似文献   
432.
腾冲马主产于云南省腾冲县,有1.7万余匹,主产区平均海拔1 647.8 m,年平均气温14.7℃,年平均降雨量1 245 mm。草场为山地草丛草场、疏林草丛草场、农林间隙地草场及灌丛草场。牧草以禾本科牧草为主,其次是豆科、蔷薇科等牧草。产区草场宽阔,青草利用期长。  相似文献   
433.
<正>蓝孔雀亦称印度孔雀(Pavo cristatus),属于鸡形目雉科孔雀属。其生活在海拔2 000m以下的开阔稀树草原或有灌丛、竹丛的开阔地带,多见一只雄孔雀伴随三、五只雌孔雀活动,偶尔也有单独活动的,夜间常常飞上10余米高的固定树枝栖息。孔雀觅食一般在清晨和黄昏。蓝孔雀属于杂食性鸟类,以采食野果为多,喜欢吃梨、黄泡等果实,也吃稻谷、芽苗、草籽等食物。此外,还经常捕食蟋蟀、蝗虫等昆虫和一些小型爬行动物。动物性食物主要以白蚁为主。  相似文献   
434.
海南岛土壤有机碳研究工作多集中在森林土壤,而灌丛土壤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以海南岛24个灌丛样地的72个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密度及其碳储量,以期揭示海南岛灌丛土壤有机碳的分布特征,并初步估算海南岛灌丛土壤的有机碳储量,为评价海南岛灌丛的重要生态价值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海南岛灌丛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为(6.20±0.61)g/kg,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5.94 kg/m~2;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各土层统一到10 cm厚度的平均有机碳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海南岛灌丛土壤(100 cm)的有机碳储量约为1.48×10~7t。其中,土壤表层(0~30 cm)与(0~50 cm)的贡献率分别为46.15%和65.28%,与其它类型土壤一致。  相似文献   
435.
浑善达克沙地灌丛植被的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出发,对浑善达克沙地灌丛植被以群落建群种为基础进行了分类研究,将灌丛植被划分为11个类型,分别对灌丛群落的分布、生物学特征、灌丛植被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灌丛植被在改善浑善达克沙地生态环境的作用,对防风固沙、建立荒漠草地以及防治荒漠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就浑善达克沙地草场生态系统重建和持续发展的生态对策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36.
郭志霞  刘任涛  赵文智 《草业学报》2022,31(10):206-216
在荒漠生态系统中,以人工灌丛进行植被恢复与重建是土地荒漠化防治最有效、最经济、最持久、最稳定的措施之一。土壤动物是荒漠生态系统土壤生物的重要组分,在物质循环、养分流动和信息传递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荒漠灌丛和土壤动物互相作用能够促进灌丛“肥岛”演变,有利于灌丛生态功能发展和退化生态系统有效恢复。降水变化条件下,基于“荒漠灌丛和土壤动物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在总结荒漠灌丛分布特征、荒漠灌丛和土壤动物分布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荒漠灌丛土壤动物分布对降水变化的响应规律及内在机制。在未来全球变化条件下,从荒漠灌丛土壤动物对地上的反馈效应、研究方法与先进技术应用及荒漠灌丛土壤动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方面,探索了荒漠生态系统中荒漠灌丛土壤动物研究中应重点关注的几个科学问题,为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植被建设及响应气候变化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37.
对祁连山海北地区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甸和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灌丛草甸两种植被类型土壤热通量观测和比较分析发现:晴天两种植被类型区土壤热通量日变化均表现为单峰型,夜间低午后高;阴雨天土壤热通量变化复杂,随降水或云层厚薄波动剧烈。金露梅灌丛草甸土壤热通量的日变化较矮嵩草草甸更为平稳。两种草甸土壤热通量的月际变化同样表现为单峰型,12月最低(矮嵩草草甸和金露梅灌丛草甸分别为-40.27MJ/m2和-16.85MJ/m2)、6月最高(矮嵩草草甸和金露梅灌丛草甸分别为20.47MJ/m2和18.98MJ/m2)。矮嵩草草甸与金露梅灌丛草甸土壤热通量的年总量差异明显,分别为-24.72MJ/m2和48.10MJ/m2。表现出前者由土壤深层向地表散热,而后者由地表向土壤深层输送热量。两种植被类型区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土壤热通量与冠层净辐射均有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由于冠层厚度的影响,金露梅灌丛草甸土壤热通量所占净辐射的比例较小,同步性较差,反馈延时约2.5h,而矮嵩草草甸的土壤热通量与净辐射的相关性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438.
展秀丽  严平 《土壤学报》2010,47(4):598-603
选择内蒙古太仆寺旗北部地区为研究区,采用野外取样和室内分析,初步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灌丛沙堆、草地、耕地)的137Cs含量及其分布特征。研究表明,在0~30cm深度,137Cs活度平均值为4.97±0.31Bqkg-1,137Cs总量平均值为2149±133.8Bqm-2。不同地表137Cs活度排序为草地耕地灌丛沙堆,137Cs总量的排序为:灌丛沙堆草地耕地。灌丛沙堆的137Cs活度和137Cs总量的变异系数(ν=S/X)分别达到了146.1%、142.1%,而草地和耕地的137Cs活度和137Cs总量的变异系数分别为63.90%、74.67%和62.98%、55.61%。通过典型样点的深度分布可以看出,灌丛沙堆137Cs剖面分布形态大体符合侵蚀-沉积剖面,草地137Cs剖面为负指数分布,耕地地表137Cs分布比较均匀。  相似文献   
439.
通过对青土湖典型湿地白刺灌丛沙堆群落物种多样性及土壤养分变化特征的研究发现:1)调查群落中共有植物15种,分属6科15属,其中藜科7属,蒺藜科3属,菊科2属,禾本科、茄科和萝藦科均为1属,占总种科数的50.00%和总种属数的80.00%.2)白刺灌丛重要值在重度盐碱地最高为54.72,其次为盐碱沙地、黄色粉砂地和灰白色...  相似文献   
440.
[目的]研究荒漠草原区出现灌丛化现象后,灌丛沙堆在退化生态系统中发挥的保育功能和防风固沙作用。[方法]该研究以浑善达克沙地3种典型荒漠草原灌丛长柄扁桃(Amygdaluspedunculatd)、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和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分析3种灌丛形态参数、沙堆形态参数和灌丛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探讨其沙堆形态发育和土壤颗粒组成特征,以及与植物灌丛形态特性和固沙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典型灌丛沙堆均为圆锥状,其沙堆高度随沙堆半径的增加呈对数曲线增加,即在沙堆形态较小时,随着沙堆半径的增大,沙堆高度增加较快,而随着沙堆底面积不断增大,沙堆高度变化就会趋于稳定且增加速度降低,整个沙堆在水平方向的延伸速度大于垂直方向;沙堆形态参数之间以及与灌丛形态参数间表现出显著相关性,随着灌丛地上生物量的增加,沙堆高度、半径、底面积和体积均呈显著增加(P<0.05), 3种灌丛沙堆体积和固沙率差异性显著(P<0.05),表现为:小叶锦鸡儿〉狭叶锦鸡儿〉长柄扁桃;灌丛使降尘等细粒物质拦截或聚集在灌丛下,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粒径(<0.1mm)颗粒含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不同物种灌丛下土壤分形维数差异性显著(P<0.05),表现为:小叶锦鸡儿(2.346)>狭叶锦鸡儿(2.259)>长柄扁桃(2.149)>裸沙地(2.057)。[结论]灌丛越大,沙堆体积越大,灌丛下沉积细物质越多,土壤分形维数越大,植物固沙能力越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