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13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篇
  19篇
综合类   144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69篇
园艺   26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我国西北干旱区未来降水有增加趋势,研究不同增雨条件下典型荒漠植物白刺叶片叶绿素荧光变化规律能够揭示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荒漠植物对降水增加的响应与适应机制,对准确评估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白刺荒漠生态系统人工模拟增雨试验平台,除对照(自然降水)外,共设置4个增雨处理,即在自然降水的基础上分别增加多年平均降水量(145 mm)的25%、50%、75%和100%,分别测定不同增雨条件下白刺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1)增雨对白刺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有显著影响的时间主要在白刺自身生理活性强、生长速率快且对水分需求较高的生长季前期(6月);2)增雨后,原初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上升,增雨使白刺叶片对光能的吸收、利用和转化效率提高的同时,也增加了其热耗散能力;3)原初光化学量子效率、电子传递速率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三者对最大净光合速率变化的解释量分别为29%、26%和23%,说明PSⅡ反应中心活性增强、光能转化效率和电子传递速率提高是促进白刺光合生产能力提高以及光合产物积累增加的关键过程。总之,白刺对新的水分条件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主要体现在调控自身生理特性及增加光合产物积累上,研究结果对揭示全球变化背景下荒漠生态系统对降水增加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2.
本文从地块选择、播前除杂及整地、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种子收获等方面总结了白刺花种子丰产栽培管理技术,以期为白刺花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3.
对山东省野生小果白刺的生长状况进行调查总结,对致危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研究和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开发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4.
白刺花[Sophora daridii (Franch)]又称狼牙刺、铁马胡烧、苦刺,属蝶形花科槐属。在河南、河北、山西、湖南、湖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等地都有分布,尤其在甘肃的平凉、庆阳、定西、天水、武都、甘南等干旱山区分布较广,多生长于干旱阳坡,是极耐旱的丛生小灌木,多分布在海拔1000~1800m,在西南生于海拔2500m以下的山地。  相似文献   
105.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是我国长江上游的主要生态功能服务区,而该区域由于“受焚风效应”的影响以及频繁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使该区域也是我国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区。本文以该区域内分布最广泛的灌木——白刺花为对象,研究其生物量、生物量分配格局以及生物量分配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为干旱河谷区灌丛植被的保护和恢复重建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①白刺花的地上生物量分配中,阴坡叶片所占地上生物量比例变化范围在36.01%-41.54%,明显高于阳坡(14.35%~21.12%);AK海拔梯度变化上看,白刺花在阳坡与阴坡的茎枝、叶和种子各部分生物量以及单丛生物量大小变化趋势均呈现“V”字型变化趋势。②白刺花单丛地下生物量则阴坡海拔1860m地最高,达到440.06g,阳坡海拔2280m最高,为436.39g;最低的地下生物量主要在阴坡海拔1730m和阳坡海拔1880m,仅为47.23g和44.61g,最高生物量分别是它们的9.9、9.8和9.8、9.2倍。同时,在阴坡和阳坡的不同海拔梯度上,均表现出粗根和中根生物量占地下部分总生物量50%以上,细根、小根生物量之和在30%以下。③白刺花地上各部分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间相关关系显著,并随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白刺花单丛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枝(干)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的回归曲线方程模型Y=27.581x^1.1473和Y=18.648e^0.3454x。最优,其群分别达到0.9677、0.9464;叶生物量和种子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的回归模型则分别以Y=7.3936x^0.3454x和Y=2.5705e^0.4144x最佳,砰分别为0.7172、0.7446。白刺花各部分根系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总体上也相对一致,即随着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各径级根系生物量与土壤含水量的回归拟合效果相对地上生物量较差,其中粗根生物量?  相似文献   
106.
采用CTAB法、SDS法和匀浆CTAB法对白刺越冬老干进行基因组DNA提取,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分光光度计对DNA纯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用常规的CTAB法和SDS法提取DNA纯度低,匀浆CTAB法得到高纯度的DNA,其OD260/OD280值为1.873~1.923。  相似文献   
107.
任永丽  董海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5):6817-6818
应用对应聚类分析对青海白刺和枸杞中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该方法可用于青海白刺和枸杞样品元素分析数据的直接处理,以深入研究这些样品的质量与它们的微量元素组成和样品来源的相关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对应聚类分析能够揭示出样品来源与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一种有优势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08.
掌握唐古特白刺叶片形态及营养物质含量的地域分异规律,有利于白刺资源的保护及利用。为探讨白刺叶片形态与营养物质含量在地域、采样点间的差异,选择荒漠化草原(乌拉特中旗)、草原化荒漠(磴口)、典型荒漠(民勤)不同采样点分布的唐古特白刺为对象,测定叶片的长度、宽度、长宽比、厚度,以及叶片中粗蛋白、粗脂肪、可溶性糖、还原性糖、粗灰分、粗纤维6种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白刺叶片形态对环境变化响应敏感,不同地域、生境间差异明显。不同地域相同生境的白刺叶片中粗蛋白与可溶性糖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干旱指数低的区域,白刺长势良好,叶片增长、增厚,营养物质含量高;生长地土壤具明显盐渍化现象时,叶面积减小、长度缩短、厚度增加,可利用的营养物质含量降低,灰分和粗纤维含量增高。  相似文献   
109.
[目的]为研究基于代谢组学的西伯利亚白刺在盐胁迫条件下的耐盐机理。[方法]本文使用LECO-Fiehn Rtx5数据库对盐胁迫前后差异代谢物进行定性及聚类分析,采用富集分析和拓扑分析方法找到差异代谢物参与的代谢途径。[结果]共鉴定出108种差异代谢物,包括51种氨基酸类、22种糖类、11种脂肪酸类、8种有机酸类、7种醇类、6种生物碱、2种维生素及1种碱基衍生物,层次聚类分析将这些代谢物主要分成了两大类,共参与46条代谢途径。西伯利亚白刺对盐胁迫的应答主要依靠小分子渗透调节物质的积累以及糖代谢和TCA循环产生的能量以保障代谢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增强其对盐胁迫环境的抵抗能力。[结论]结果将为深入揭示西伯利亚白刺的耐盐机制及适应性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0.
【目的】在自然状态下研究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的霸王与白刺的光合日变化特征.【方法】采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分析仪测定光合日动态.【结果】霸王与白刺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型,峰值均出现在10∶00与16∶00,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且主要是由气孔因素引起的.白刺净光合速率日均值(4.91±0.74)μmol/(m2·s)大于霸王(3.24±0.76)μmol/(m2·s);2种植物蒸腾速率日变化呈双峰型,峰值出现在10∶00与16∶00,白刺蒸腾速率日均值(4.15±0.31)mmol/(m2·s)大于霸王(2.44±0.33)mmol/(m2·s);霸王与白刺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结论】相同环境条件下霸王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于白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