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13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1篇
  19篇
综合类   144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69篇
园艺   26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94 毫秒
71.
不同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阐明灌丛沙堆发育对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以吉兰泰荒漠区不同演化阶段白刺(Nitraria tangutorun)灌丛沙堆为研究对象,研究0—100 cm土层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在不同演化阶段的变化规律和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白刺灌丛沙堆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随演化阶段(雏形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衰亡阶段)的变化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演化阶段对白刺灌丛沙堆SOC影响显著(P<0.05),对TN、TP无显著影响(P>0.05),其SOC、TN、TP均值含量在0—100 cm土层分别为0.42~0.58,0.04~0.07,0.22~0.25 g/kg,远小于全国土壤平均水平(11.12,1.06,0.65 g/kg)。(2)白刺灌丛沙堆SOC、TN、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随土层深度增加无明显规律性。(3)土壤SOC、TN、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均属于中等变异,且变异系数随白刺灌丛沙堆演化不断减小。(4)土壤容重、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对白刺灌丛沙堆土壤TN、C∶N、N∶P影响显著,而土壤含水量、pH对白刺灌丛沙堆SOC、TN、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无显著影响。各演化阶段白刺灌丛沙堆SOC、TN是调控白刺灌丛沙堆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因素。因此,该研究结果明晰了白刺灌丛沙堆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对不同演化阶段的响应,为该区域白刺群落的保护、利用和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究乌兰布和沙漠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养分垂直分布情况,为该区白刺灌丛稳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沙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前期植被调查,依据白刺灌丛枯死率和盖度将其划分不同演替阶段,分别为发育阶段(枯死率10%~30%,盖度20%~40%)、稳定阶段(枯死率<10%,盖度40%~60%)和衰退阶段(枯死率>50%,盖度<20%),分别选取每个演替阶段3个相对独立的白刺灌丛沙堆,在丘间地、沙堆迎风坡和背风坡进行植被特征调查和土壤养分测定。[结果]随着白刺灌丛演替推进,白刺高度、冠幅长度和宽度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稳定阶段冠幅长度显著高于其他阶段(p<0.05),较发育阶段和衰退阶段分别增加45.50%和50.01%(p<0.05)。背风坡处,发育阶段土壤养分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均呈“降—升—降”趋势,稳定和衰退阶段有机质含量呈下降趋势,40—60 cm达到最小值。迎风坡处,4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随着演替阶段发展在衰退阶段达到最大值,但发育和衰退阶段土壤全氮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在40—60 cm达到最小值...  相似文献   
73.
白刺夜蛾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白刺夜蛾幼虫的食量和防治指标。结果表明,幼虫可分为5龄,各龄幼虫的日食量依次为4.81、12.39、37.56、130.68和483.25mg/头,幼虫期总食量2453.58mg/头。根据食量测定,研制的防治指标为39.7头/m2,经济允许损失水平为12.5%。  相似文献   
74.
阿拉善荒漠草原梭梭与白刺光合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比较阿拉善荒漠草原区2种优势植物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和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的光合生理特征差异性,在2008年7月下旬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了研究区内梭梭与白刺2种植物样株的光合作用日变化特征和光响应曲线,并采用非直线双曲线模型对光响应曲线进行了拟合分析。结果表明:在8:00-18:00的测定范围内,梭梭和白刺的光合速率日变化特征表现为单峰型曲线,光合速率的日峰值分别出现在12:00和11:00;梭梭的日平均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均大于白刺;梭梭的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sp)均明显大于白刺。  相似文献   
75.
周资行  李真  焦健  李毅  令凡 《草业学报》2014,23(1):12-21
 选取腾格里沙漠南缘景泰点(JBDZ)、古浪点(GMLT)和民勤点(MQQF)及对照点兰州(LZNS)天然分布的唐古特白刺克隆种群,结合统计检验和分形理论分析研究唐古特白刺克隆分株生长格局及枝系构型的环境异质性。结果表明,唐古特白刺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形态可塑性,克隆分株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水分梯度递减,分株间距逐渐增大,对照点LZNS分株各指标普遍高于沙漠南缘三地,分株克隆生长格局呈现密集型,MQQF 分株克隆生长格局有一定的游击趋势。克隆整合使得唐古特白刺克隆种群枝系构型表现复杂,LZNS的各级分枝角最小,MQQF最大;枝径比波动大,LZNS各级枝径比普遍最大,MQQF最小;LZNS唐古特白刺克隆植株总体分枝率和逐步分枝率均显著高于MQQF,但与JBDZ和GMLT 差异不大;枝系分枝强度和各分维数表现较为一致,均以LZNS较大,沙漠南缘三地则表现出随水分梯度递减,白刺克隆植株分维数逐渐下降,枝系的空间格局趋于简单。研究表明在水分条件差的生境,唐古特白刺克隆种群获取资源的主要对策是,分株间距增加,分枝角度加大,而分枝强度变小,克隆生长格局趋于游击型,利于基株跨越和逃离逆境以获取水分。  相似文献   
76.
本研究以唐古特白刺为原料,先利用离子交换树脂进行脱盐处理,筛选出脱盐效果最佳的树脂,再利用原子分光光度法测定白刺果汁K、Na、Ca、Mg、Zn、Fe六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及脱除情况,为白刺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良好的数据基础。结果表明:当采用732(英)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进行脱盐处理时,可显著脱除白刺果汁微量元素,且有效改善果汁口感,增加其澄清度,并增长其货架期。此时,K离子脱除率为99.33%,Na离子脱除率为99.70%,Ca离子脱除率为81.25%, Mg离子脱除率为97.47%,Zn离子脱除率为24%,Fe离子脱除率为82.13%。  相似文献   
77.
【目的】研究不同发育阶段白刺灌丛沙堆植被特征、沙堆形态特征及沙堆空间点格局分布,分析发育过程中白刺灌丛沙堆随尺度增加的空间点格局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以期阐明各发育阶段不同级别白刺灌丛沙堆的空间关联性,揭示白刺灌丛发育过程中的种群形成特征及其生态格局维持机制。【方法】基于野外调查观测,在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选择4个不同发育阶段(雏形阶段、发育阶段、稳定阶段和活化阶段)的白刺灌丛沙堆典型样地,根据空间二维坐标,采用数量统计方法,按照沙堆体积大小将灌丛沙堆分为1级小沙堆、2级中沙堆和3级大沙堆3个等级,利用单变量O-ring函数对灌丛沙堆进行空间格局分析,并用双变量O-ring函数进行不同尺度各级沙堆关联性分析。【结果】随沙堆发育过程的进行,白刺灌丛的整体生长状况由好显著变差,植被覆盖度先增后减(雏形阶段最低为51.4%,逐渐升高到稳定阶段最高68.8%,活化阶段降低为60%),而植被枯枝率基本呈增加状态(由雏形阶段的15%增加到活化阶段的27%);各级沙堆在不同尺度中表现出不同的分布格局:雏形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在0~5 m的尺度上趋于均匀分布,在5~25 m尺度上为随机分布,而在25的尺度上趋于聚集分布;发育阶段,白刺灌丛在0~5 m的尺度上倾向于均匀分布,在5~30 m尺度上为随机分布;稳定阶段与活化阶段,各级白刺灌丛在小尺度上(5 m)都表现出均匀分布的倾向,但在5 m尺度上为随机分布。各发育阶段大小级别不同的白刺灌丛沙堆随尺度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关联特性,除发育阶段小沙堆间(1、2级)无关联外,其他阶段小沙堆间(1级和2级)主要表现为随空间尺度增加正关联性逐渐增强,2级和3级沙堆在10 m尺度上表现为负关联,而在10 m的尺度上表现为负向联系加强或无关联。【结论】各发育阶段不同级别白刺灌丛沙堆所占比重不同但均未表现出明显的聚集现象,随沙堆发育过程的逐渐推进,大沙堆趋于随机分布;各级沙堆之间的关联性在小尺度上表现出小沙堆间的正关联性逐渐增强,而在中大尺度上中大沙堆表现出负关联加强或无关联,表明白刺灌丛沙堆植物群落组成和沙堆结构随发育过程的进行越来越不稳定。  相似文献   
78.
柴达木盆地固沙植物白刺的开发利用与管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刺(NitrariaL)抗逆性强,生长适应幅度宽,能在极度干旱、贫瘠和盐碱地中生存,因此广布于戈壁滩、低温盐碱地和沙漠中,是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的一种不可多得的固沙植物。白刺不仅可以固沙、而且其果实、枝、叶均有极好的医疗保健作用,可入药、制成品质上佳的饮料。同时还可饲养山羊。因此,提高对白刺生态作用的认识,对白刺进行良好的管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形成一种保护和利用白刺的良好循环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9.
80.
周利兵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9):10360-10361
[目的]为白刺叶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方法]通过对青海地区植物白刺叶中Fe、Cu、Zn、Mn、Cr、Ni、Cd7种元素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了白刺叶的微量元素谱。[结果]白刺叶中Fe与Zn极显著相关,Mn与Zn、Fe显著负相关。在这2个主因子中最重要的是第1主因子F1,Mn的载荷值最大,说明青海地区白刺叶中Mn的影响最大,其次为Cu、Zn、Fe等。唐古特白刺叶的微量元素含量最高,其次为小果白刺叶、齿叶白刺叶、沙棘叶。唐古特白刺叶和小果白刺叶的微量元素较丰富,且唐古特白刺叶的微量元素含量远高于沙棘叶。样本层次聚类分析聚成3类时,沙棘叶为一类,齿叶白刺叶为一类,唐古特白刺叶和小果白刺叶为一类。[结论]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白刺叶进行聚类分类识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